陳莉群
【緣起】
在學校的教研活動中,聽過兩節課——《什么是周長》和《什么是面積》,雖說兩節課間隔一個學期,卻因同一個老師執教,有著同樣的遺憾而記憶深刻。老師準備了精彩的Flash課件、豐富的學具,引導學生感知、操作、游戲……可正由于想呈現的東西太多了,學生表面上學得開心,可是一節課結束,對于“什么是周長”“什么是面積”仍迷迷糊糊。課堂明明很熱鬧,學生也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呢?當以更加理性的態度觀照概念教學,發現當前數學概念教學的成本偏高,華而不實。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概念教學一定要這么冗繁嗎?如何讓概念教學從簡約走向深刻?
【思考】
“概念是形成數學知識體系的基本要素,是數學知識的核心。正確地理解、掌握數學概念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由于數學概念比較抽象,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學生學得困擾、無趣。
簡約,既是一種教學智慧,又是一種教學理念。“簡”,出之于“繁”而勝于“繁”。那么,我們在概念教學中能不能像倪燕老師那樣做到: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幾句激勵的評價,花點心思創設情境,花點時間精心設計,就讓孩子學得不亦樂乎呢?如何做到簡約而又深刻?筆者以教學《什么是周長》和《什么是面積》為例,淺淡體會。
一、精選素材,簡潔教學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但是,當情境的創設忽視了教學內容的本質,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那么創設的情境就會“喧賓奪主”,達不到情境教學的實效性。簡潔教學情境并不是簡單,而是要有內涵、有深度,也就是一針見血地擊中要害,馬上生成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素材和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這種氛圍中去奔放、去創造。特別是概念教學的情境更應簡潔明了,精選素材,巧妙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快速過渡到新知探究,做到既簡約又有效。
如,在教學《什么是周長》一課時,我借助教材內容,精選“小螞蟻爬樹葉”作為素材:“螞蟻家族正在舉行運動會,你看,這些小螞蟻把一片漂亮的樹葉當作運動場。”接著課件出示小螞蟻圍繞樹葉爬了一周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螞蟻在樹葉上做了什么?在引出“邊線”后,進行追問:“小螞蟻從哪里出發又回到哪里,我們才稱為一周?”“你能指一指嗎?”一連串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在觀察、操作、思考、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明白:從起點開始,沿著邊線又回到起點才能稱為一周,加深對“周長”的感知,為理解“周長”這一概念找了一個最近的感知點。簡潔的教學情境,摒棄外表華麗,直扣學生心弦。
二、削枝強干,簡縮課堂活動
如今的數學課堂為了追求精彩、新奇,大多變成結構復雜、程序繁冗的活動過程,教學時間浪費了,數學本質流失了。因此,智慧的老師要學會刪繁就簡,留取最重要的內容呈現給學生。
起初,在設計《什么是周長》一課時,我也采用了活動化的教學設計。教學時,由于學生的興奮點都集中在精彩的故事、多樣的測量學具、有趣的游戲等,活動沒有明確的目的,紛繁雜亂,教學目標沒有達到。反思后發現,在設計活動時只圖活動的數量和形式,于是進行了削枝強干:(1)故事引入。(2)探究新知。通過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等具體的活動進一步感知“周長”的概念。(3)動手操作。讓學生先交流匯報測量不規則物體——樹葉的方法,發現可以通過“化曲為直”進行測量,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接著讓學生思考測量規則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的方法,發現可以用尺子進行測量。兩個操作活動,讓學生先思考方法,在優化方法后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進行操作。
簡縮后的操作活動有“形”有“質”,活動目的明確,學生體驗充分,又滲透數學的思考,簡約卻又充實,沒有“挖空心思的情境”,沒有“形同虛設的探究”,也沒有“牽強附會的練習”,而是在學生的數學思維上做文章,回歸到數學本真的理性上,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效并且高效的。
三、淡墨無痕,簡練教學語言
斯托利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一書中指出:“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這時候的腦力勞動效率。”嚴謹精練是數學概念的本色,因此,教師在教學概念時要反復推敲,長期打磨,做到簡練深刻:問題語言導向明確、過渡語言自然流暢、評價語言扼要坦誠……
在教學《什么是周長》一課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學生測量樹葉結束后進行匯報,第一位學生說:“我們測量后發現樹葉的周長大約為18厘米。”我趁機引導:“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他剛才用到了‘大約這個詞,因為我們測量過程中會存在誤差,他這樣表達很嚴謹。”一語中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規范性,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思維態度也會趨于嚴謹。
教學《什么是面積》一課時,在引導學生感知物體的表面這一環節,讓學生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比數學書的表面小?有位學生說到了文具盒,適時評價引導:“你的例子不錯,要是能用上剛才同學們提到的‘表面這個詞來表達就更準確了。”接著,讓這位學生重新準確地表達。結果是接下來的學生回答時都很自然地加上“表面”一詞。這時,再加以強調:“表述得真準確,活學活用,把表面用上了。”學生感受到“表面”對于我們要學習的知識的重要性,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建立“面積”這一概念的表象做了有效的鋪墊。
一語中的、淡墨無痕的語言,簡潔真誠、言簡意賅的評價,真是“潤物細無聲”,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概念知識本質的認識,而且促進了學生對探究數學本體的熱情。正如古人所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位哲人說,簡單到極致,就是美麗。數學概念教學只有刪繁就簡,才能無比豐盈。只有在簡約的課堂中,我們才能給孩子更多的時間、空間,才能把自己從繁瑣的教學中解脫出來,才能有“閑暇”去關注孩子的獨特發現與個性思考,也才能讓概念教學在簡約中走向深刻,最終到達數學本色課堂理性回歸的美麗彼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