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亞軍
一
在西南高原,要了解曲靖,大多是從羅平的油菜花開始的。說起油菜花,大多數人的腦子里首先蹦出來的一定是江西的婺源,婺源不見得出名,但婺源成片成片的油菜花這些年卻很有名,圖片上那滿目金黃閃耀的光芒比金子都要亮,讓人一見傾心。
羅平的油菜花名不遜婺源。我沒去過婺源,不知道婺源的油菜花跟羅平的有什么不同,可能因為我出生在西北,看慣了黃土高原灰撲撲的景致,對于南方精細而熱烈的顏色,很多時候是一古腦兒的接納與喜愛,至于這些景色之間的差別,則缺乏細致的判斷。
挺撥秀麗的峰叢、碧綠如玉的湖泊、蒼莽滴翠的林海、蜿蜒曲折的河流、層次分明的褐色梯田和白云繚繞的村落,這樣獨特秀美的自然環境,使羅平的油菜花豈能不流金溢彩,絢麗燦然呢!羅平的油菜花恐怕也是世界上最獨特的金黃色花海了,種植規模如此宏大壯觀,映襯得藍天更藍,云彩更白。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羅平的油菜花業已成為陽春三月赴滇東北高原踏青的一大景觀。有幸在這個風和日麗的季節來到羅平,領略高原油菜花開得無法無天的氣勢,讓我對其他地方的油菜花不再向往。羅平已經被油菜花渲染得如同仙境一般,人的語言、心情、思緒,甚至夢囈,在這醉人心魄的金色光芒中,被染得金光燦燦。幾天下來,我的腦子里盡是一片金色,連呼出的氣息里都充滿了油菜花清潔滋潤的香味。
我從小在鄉村長大,就算現在臨近知天命的年紀,仍被作為農作物的油菜花激起無限的感慨,站在無邊無際的花海邊,竟然癡呆了一般。如今,故鄉已經很少種植油菜了,前幾年我曾問過父親,他說因為產量太低,收購價又上不去,不劃算。近幾年為了增加旅游項目,有些地方政府投資大面積種植油菜,比如漢中就很成功。可惜只在電視上看到過,無緣親身去感受童年時代的那種景致。眼下,羅平這鋪天蓋地的金黃色花海卻真正地震撼到了我,勾起了我無窮無盡的回憶。更讓我驚訝的是,在羅平竟然吃到了用油菜苗腌制的“沖菜”。在我老家陜西,這種菜叫做漿水菜,是一種發酵變酸后的普通農家酸菜。可以說,我是吃著這種酸菜長大的。這種樸素吃食讓我的興趣越發濃厚起來,立即請教當地人,陜西與曲靖各在南北,相隔幾千里,民族風俗、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這種腌菜的做法居然如出一轍,味道也不相上下,只是名稱不同罷了。不期然在他鄉羅平吃到了家鄉的味道,即使我這個年齡的人也沒能把持住,有些失態,好在同行的幾位都是知根知底的,能照顧到我。
二
在春天的薄霧中收回滿眼的金輝,來到另一個傳說中的童話世界——師宗縣菌子山。
拾級而上,道路兩邊是自然形成的萬畝杜鵑林。菌子山以“春花、夏菌、秋葉、冬雪”奇景聞名,春花,此時應為杜鵑吧,我見過萬綠叢中的杜鵑紅,那是美到極致的色彩,如火一般燃燒在蒼翠的綠色之中,將春意裝飾得越發明媚。只不過,那些杜鵑散落在綿延的綠色里,如黑暗中遙遠的星火,純粹是一種點綴。杜鵑成林,這讓想象失去了邊界,那是多么廣博浩大的一片色彩啊!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由于今春氣溫低,成片的杜鵑林寂然無聲。山是一層一層地綠了,乖巧著展示出南方山頭的盎然,山花卻未爛漫,本來嫣然燦爛的應該是她們!佇立崖頭,剛從仙境般的金黃色花海中出來,再面對眼前有浩蕩的聲勢卻未如期見識遼闊的圖景,心頭未免有點失落。杜鵑成林、奇石成景、草甸成茵,這樣魅力十足的景色就似一幅已經被定了色調的錦帛,忽然間缺了某塊圖案某種色澤,那景在感覺上已先入為主地沒那么完美了。好在,人有極強的自我調劑能力,如維納斯的斷臂,殘缺竟成大美;我們一景未遇,雖說有憾,可那憾亦成了誘惑,就當給自己的日后找個回頭的理由吧。
我的雙腿關節半月板磨損,曾經治療過多次才有好轉,經過一上午的爬高走低,已經感覺到了疼痛。但是,到了享有“世界第一高洞、中國唯一的生命文化主題公園”美譽的生命之門山下,得克服所有困難,虔誠地去朝拜,而不是觀賞。
我沒有半點猶豫,強忍著雙腿的疼痛,沿著蜿蜒曲折的林間小徑上山。這條小徑是一段古驛道,如今還能夠清晰地看見留在路面石頭上的馬蹄印痕,經過了多少年的風雨,這些印痕竟不曾被時間模糊、消蝕,這是要有怎樣的力度又經歷著多少春秋寒暑的往來,才能有這連歲月都無能為力的痕跡?春風微拂,軟軟地撩起我們的目光,在目之所及處,一列馬隊,駝著貨物緩慢地行走,馬蹄踏著紛揚的鈴聲,沉穩地向遠方飄去。我知道這是古代的馬幫,靠著馬匹運輸物資,長年累月間,老去了一匹匹馬,故去了一代代人,留下的。就是這一條條古道,一個個傳奇,一段段經風沐雨的記憶。而現在,再沒有拿時間來換取物資的存在,科技的發達讓速度成為了傳奇,古道上的馬鈴聲成為了標本,只偶爾閃現在我們的言談中。生命,則在不同空間有著不同的體驗,不一樣的意義,在越來越長的一生里,現代人裝飾精良的生活讓生命繁華,卻似乎失去了力度。
走過小徑,來到一座小橋,名曰“情人橋”,據說兩個相愛的人牽手一起走過,情愛就能長長久久,家庭美滿幸福!也許這就是人們對愛情的美好祝福吧!從斜坡拾階而上,來到了最高點——燒香石,算是爬上了山頂。站在燒香石旁,登高望遠,那“生命之門”盡顯眼前,循著兩座曲線凸起的山峰中間前行,穿過一線腹地,大地忽若突然沉陷,撕開一碩大裂口,山體因裂而向兩側分開,形成一條深遠狹長的洞谷,這便是傳說中鳳凰集香木自焚、涅槃的地方。洞谷仿佛一女性仰臥于天地之間,毫無遮掩,將生命的偉大,人類繁衍的起源,無聲無息地展現給世人。太震撼了!那一刻,面對形同與人類起源的大地裂縫,心里油然而起的是尊崇,是頂禮膜拜的敬仰。只有在這種神圣的地方,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如塵埃般渺小。同時,也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太神奇了,在這么一個林高谷深的大山中,竟然制造了這么壯觀、雄偉的 “生命之門”,并且無遮無掩,將人類繁衍生息、根的溯源盡情地展現在天地之間,令人肅然起敬。老子有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面對這偉大玄妙的神母之門,生天地、育萬物的道,你能作何感慨?只有除去一切雜念,感受她的圣潔、偉大;只有身臨其境,知自然母親之胴體,視洞而悟人類之孕源,感知生命的壯闊,才有如些驚嘆。
致敬!生命之門!
要真正達到生命之門,還得下到山谷底。峽谷里綠樹成蔭,空氣清新宜人,林中多名貴的金絲楠木,且大多有百年以上的樹齡。溝谷兩邊多見芭蕉樹,大多已開花結果。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樹木、花朵,整個山谷似童話世界一般,美不勝收。接下來的行程,讓我們真正有了重回童年時光的體驗。通往谷底的道路,除過陡峭的石階外,還有一條大理石鋪就的滑道,形似兒童的滑梯。據介紹,這是河南商人投資建造的項目,既節約時間,又充滿童趣。讓每個朝拜的人帶著不期而至的童貞向偉大母親靠近,這真是個充滿奇妙意味的設計。只是滑道有些長,約六百余米,因依賴懸崖峭壁修建而成,有許多彎道,一些地方還相當陡峭,雖然滑道裝有防護網,但對我這個在塵世拼打鍛煉了數十年的人來說,還是覺得有一定的危險性。許是要讓我們徹底釋放心中沉積的滯重吧,工作人員給我們發了一張墊護在屁股下的帆布,別無其他輔助物。下滑時的速度全靠你自身的力量來掌控,說白了,就是看你腳上的鞋子與滑道摩擦的力道,摩擦的力越小,你越能體驗什么叫速度與激情。來自湖南的譚談老師已經七十二歲了,他一點都不畏懼,還沒聽完工作人員講完注意事項,就身先士卒,第一個滑了下去。這種時候,年齡的壓力只能假裝沒有了,我們豈能瞻前顧后?紛紛跟在譚老師后面體驗速度去了。滑道拐彎比較多,每逢拐彎,我的心就懸了起來,好像真的是摸到生命的最后一道門,那份緊張真是不由自己。
提心吊膽好不容易滑到底端,再沿石階走段山路下到谷底,逼近了看“生命之門”,卻與山頂處瞻仰有了很大差別,無論形似還是神似,只有走到了跟前,才會對第一個發現這個景觀的人心生敬佩。
生命之門,也就是鳳凰洞,洞高二百一十八米,陰柔委婉,近處觀看狀似女陰,據說,與藏于盧浮宮的世界名畫“生命之門”如出一轍。更為奇特的是,真正進入洞內,在洞口幾米處回身向空中觀看,洞口在藍天的映襯下,居然像一個豎起的巨型“男根”,這真是天下奇觀了。如此男根女殖相配,絕對堪稱天下第一。因此,有人將師宗鳳凰谷稱為“男女陰陽、天地一雙”決不是無稽之談。只是,這樣寓意天然、充滿神奇的景致,在外界還不如羅平的油菜花影響大。看來,除了色彩的誘因,宣傳的力量亦絕不可小覷啊。
進得洞來,難脫俗套,像天下各種溶洞一樣,各類傳說、形似神仙壽星等等,應有盡有。據介紹,洞內巨大的廳堂面積足有萬余平方米,高七十余米,碩大的洞口和巨大的廳堂巧妙組合,構成了“溶洞日照”的奇觀。與溶洞相連的是一個巨大的峽谷,谷底寬不過三十多米,高差卻達六百余米,使險峻的溶洞峽谷景觀成為絕景。還有前洞棲息的燕子,后洞覓食的蝙蝠,都各有出處。因為春天不是雨季,洞內的法崗河已經干枯,沒有旺水期奔騰時的咆哮之勢,只看到少量的燕子,像要制造某種喧鬧,飛舞的身影卻又顯得落寞冷清。繼續往前走,各種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似與生命之門的圖騰沒了絲毫關系。但想想,經歷了歷史的沉淀和變化,洞乳又何曾不是歲月的一幅生命之作?
三
此次曲靖之行,還有一大驚喜,就是見到了江湖中盛傳很久的爨碑。爨碑,又稱“二爨”,指的是爨龍顏碑與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現存放于曲靖的陸良縣貞元堡斗閣寺大殿。它的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站在碑身前,肅然起敬。此碑高達3.88米,寬1.46米,字數亦多,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即存文九百余字,故稱“大爨”。據介紹,碑身邊角多處殘破,是由于它流落民間時,曾被目不識丁的農人偶爾用它的殘渣泡水喝后治好了腹瀉,一時傳為“神藥”,附近農人前來砸碑角取渣治病,他們雖然不知道此碑是何物,但對文字存有敬畏之心,故沒損壞到文字。可到后來,有聞訊趕來的不法之徒,沒能力從農人那里騙走石碑,做了拓片后,偷偷砸掉一兩個字,使碑文殘缺,他的拓片就成為了孤本。就這樣,爨龍顏碑的拓片存世的也只有三份,每份都價值不菲。
爨龍顏碑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碑文說:爨氏的祖先,最早為顓頊,戰國為郢楚,漢代為班固,至漢末“采邑于爨”,以為姓。雖其先祖是否為顓頊、郢楚、班固,難以考證,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漢人則較為明顯。然而,如今的陸良縣竟然無一爨姓,只在遙遠的騰沖,還有河南省洛陽,才有爨姓的后代。
爨寶子碑俗稱“小爨”碑,立于東晉大亨四年,碑身長方形,通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首半圓形,碑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五行十五字。碑文四百字,十三行,每行七至三十個字不等。碑尾有題名十三行,每行四字,均為正書。除最后一字缺損外,其余都清晰可辨。碑的主要內容是敘述爨寶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績。資料顯示,爨寶子是釁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爨氏是漢末至唐代中期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建寧(今曲靖地區)、晉寧(今滇池地區)兩郡,是爨氏管轄的中心地區。碑末的職官題名,記載了當時建寧太守的屬官名稱,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碑的左下方刻有清咸豐二年七月南寧府鄧爾恒題跋,記載了此碑的出土和流傳情況。爨寶子碑在清乾隆四十三年出土于曲靖揚旗田村,咸豐二年移至曲靖城內武侯祠,一九三七年移到曲靖第一中學至今。
這兩塊碑保存至今,曾被晚清名流譚嗣同譽為國寶級神品,其書法字體是篆體向隸書過渡的唯一存本。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風,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有人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
可惜,我對書法一竅不通,但有位同事專事書法,而且早年間就臨摹爨體,多年前已經能唬住不少人了,他不輕易贈人墨寶,我至今都沒討到。所以,對于爨碑的印象,也只是緣于早有耳聞罷了。
因有耳聞,故而相比之下,對于爨碑的了解,就置于心上了。爨體在書法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國書法歷史上其他字體無可替代的,它們才最具代表曲靖——甚至云南的歷史文化內涵。當然,大多數人對爨碑的關注點,除了文化和歷史的緣源之外,還會把目光聚焦在它們的另一種價值上——作為歷史文物的價值,這會不會讓歷史文化有啼笑皆非的意味呢?
四
沒到古城會澤之前,我從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詩詞“烏蒙磅礴走泥丸”中就知道了烏蒙山下這座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到會澤后才知道,早在明清的時候,會澤已經是經濟發達的“錢城”。
清早起來,天氣晴好,從會澤老城區駐地出發,去探訪“錢源”。沿著依禮河往西北行三十多公里,就是會澤縣的娜姑鎮了。娜姑原為彝語“納姑”,意為“黑色的壩子”。娜姑鎮是鎮政府所在地,而娜姑古鎮在壩子東南端的白霧村,歷史上一直都是娜姑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霧村至今保存著滇東北山區集鎮古老淳樸、山巒疊翠、古韻幽幽的風貌。
白霧村街上有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古建筑二十四座。壽佛寺、三元宮、張圣宮、萬壽宮、文廟、財神廟、太陽宮、祠堂、常平倉、養濟院、大戲臺、天主教堂等古建筑坐北向南排列。保存完全的古老民居鱗次櫛比,馬店、驛站、各類店鋪組成了集鎮市容。早在明朝中后期,白霧村就是會澤縣西部的商貿重鎮。
給我們做向導的,是當地名人陳老,他已經七十一歲,可身板硬朗,走起來一陣風,年輕人都很難跟得上。陳老曾經上過中央電視臺四套的《走遍中國》,在節目里介紹會澤、娜姑鎮、白霧村歷史文化。因為他做過多年的小學教師,退休前在鎮文化站工作,普通話說得非常好。在整個參觀過程中,陳老對會澤的歷史、文化典籍如數家珍,連個嗑都沒打,我當時心想,如果把他的講解錄制下來,不加修飾就是篇很好的文章。根據陳老的講解,我們才知道,會澤因地理位置和礦產資源豐富,成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大站和中央政府鑄幣銅料的主供地,是中國名副其實的銅都,每年額定滇銅六百萬斤運交京師專供寶源、寶泉兩局鑄幣,故稱之為“萬里京運第一城”。南銅北運的京運古道,運距之長、運量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屬罕見。
在清朝雍、乾時期,當時稱為東川府的會澤地處烏蒙山脈主峰腹地、崇山峻嶺交通極其不便的地方,卻設有新、舊“寶云”兩個鑄錢局,這是僅次于北京中央鑄局的“中國第二大鑄錢局”,鑄造“雍正通寶”和“乾隆通寶”。后來,這兩個錢局改稱“寶東錢局”,鑄造錢幣前后歷時兩百多年,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會澤銅業在清廷國家財政金融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當時,全國十省八府都在會澤設立了專門的辦銅機構,五湖四海來做生意的商賈如云,因此,會澤城各地會館林立,如今保存完好的會館仍有十幾個,江西會館就是其中的一個。
快到午飯時間了,還是去拜謁了江西會館。像其他會館一樣,江西會館也將他們本地的民族建筑特色、奠拜神像照原樣搬了過來。據說,會館大門口的戲臺,是如今除北京頤和園內的德和大戲臺外,中國第二大的古戲臺了。
會澤真是藏龍臥虎,動輒就在全國排名第一第二,還是國寶級的文物。
當然,自然界自有屬于它的章法,給予會澤這片土地富麗輝煌的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把貧瘠和嚴酷灑向了會澤的角落。
大海草山就是生存環境很差的一個地方。
大海草山位于會澤縣大海鄉東南部,屬烏蒙山系主峰段。上到草山頂,地勢平緩,廣闊無垠,屬亞高山草甸,面積達十八萬多畝,海拔在二千五到四千米之間。
春天應該是山花爛漫、綠草成茵,我們來得不是時候,今春氣溫回升較慢,花草還沒來得及鉆出土層,背陰山谷里的雪依然白得耀眼,窩了一冬的牛羊已經迫不及待地啃著舊歲的枯草。沿途多為禿山荒嶺,越往大山深處走,能望見的村舍越破敗不堪。我們是過路人,來者之處無一不是繁華之地,燈紅酒綠的喧鬧讓心疲累得麻木,對一路上色差強烈的凋敗就算有感慨,有心酸,卻也無可奈何,只能默然不語。更令人揪心的是,我們來到谷底一個服務區休息時,吃當地人用牛糞烤熟的土豆,偶爾發現路邊有個背著嬰兒的婦女,她經營著一個很小的烤肉攤,任是人來人往,她的烤肉攤卻無人問津。同行的任林舉注意到了,想照顧她的生意,買了五串羊肉喊我過去,我一直不食肉類,尤其是受不了羊肉那個味。謝絕林舉兄的好意,我看著婦女枯瘦黑亮的臉,特別是她膽怯回避的眼神,我心里挺難受的,伸手摸了摸她背上同樣黑瘦的嬰兒。嬰兒無聲無息。我喉頭一驚,把頭轉開,目光所極,西斜的陽光依然金輝四射,灼到了我的兩目,淚水瞬間蓄滿了眼眶。
烏蒙山,在即將降臨的黃昏,取消了歷史曾經輝煌的一面,把真實的現在寫滿高原。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