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釗
為展示我省教育新聞宣傳工作中的優秀成果,表彰教育宣傳領域中的優秀工作者,切實發揮優秀新聞產品的示范作用,進一步傳遞廣東教育正能量,傳播廣東教育好聲音,講好廣東教育好故事,交流廣東教育宣傳好經驗,4月12日上午,2015廣東教育好新聞(好作品)頒獎會暨廣東省教育宣傳聯席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創出席會議并講話。省教育廳及其直屬單位有關領導、各地級以上市及順德區教育局宣傳工作負責人、全省各普通高校宣傳部門負責人、獲獎代表等近20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省教育廳辦公室主任徐仕敏主持。
表彰典型,傳遞廣東教育正能量
會上,廣東教育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黃小堅對本次評選活動的情況和結果作了介紹。2015廣東教育好新聞(好作品)評選活動受到廣大宣傳工作者的熱烈歡迎,參評稿件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非??捎^,共收到省內各高校、各地市教育局、媒體投送的作品共計600多份。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評選出一等獎作品45篇,二等獎作品86篇,三等獎作品126篇,優秀獎作品136篇。
交流經驗,講好廣東教育好故事
會上,廣州市教育局公共關系處副處長戴秀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宣傳部部長胡文濤、南方日報社記者吳少敏分別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作了經驗介紹。
提升教育傳播力,構建教育好生態。戴秀文作了題為“提升教育傳播力,構建好教育生態”的發言。她以廣州教育宣傳為樣本,闡述了廣州引導傳播教育正能量、營造良好教育輿論生態的四大路徑:一是創造性地組建“廣州教育媒體觀察團”,更好地體驗教育、支持教育;二是打造全媒體新聞宣傳平臺,提供權威教育信息服務,充分傳遞教育正能量;三是借助新媒體平臺,打造“指尖上的教育”;四是加強與各大媒體的合作,進一步優化教育服務工作。
聚焦六大要素,講好宣傳故事。胡文濤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成功經驗,提煉出高校立足自身實際做好宣傳工作的六大要素:一是定好故事主旋律,把握好新聞宣傳的輿論導向;二是選好故事題材,圍繞教育國際化、高水平大學建設、先進新聞人物等主題組織策劃;三是找好故事主講人,切實發出教育好聲音;四是做好故事拳頭產品,造就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五是搭好故事傳播平臺,將故事更好、更有效地傳播出去;六是建好故事創作隊伍,建立健全宣傳隊伍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業務培訓。
采用大時政視角,造就大傳播格局。南方日報社記者吳少敏從權威媒體視角出發,以“教育新聞的大時政視角”為題,闡述了黨報記者對教育新聞的關注與思考:一是要有大時政視角,例如將教育新聞提升到廣東創新驅動發展、振興粵東西北的全局性戰略高度來看,使教育新聞具有“別樣的風景”;二是要有大傳播格局,要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全媒體主題新聞宣傳效應;三是要有大團隊合作,要培養“工匠精神”,組成一個高規格、高效率和高水準的“大團隊”,為教育宣傳提供智力支撐。
助力驅動,打造宣傳事業強引擎
會上,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創發表講話,他高度肯定了長期以來新聞宣傳工作在我省教育事業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對今后一段時期我省的教育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他指出,加強新聞宣傳隊伍建設,首先要解決好“誰來抓”的問題。一支堅強有力的專業隊伍,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保證。其一,要規范新聞發言人職責,提高新聞發言人職業素養,使他們能夠實現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高效溝通。其二,要配齊、配強新聞宣傳干部。要把在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業務上有“幾把刷子”的干部充實到新聞宣傳隊伍里來,并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使宣傳干部在政治方向上、思想理論上、業務素質上、工作作風上強起來。其三,要充分發揮教育媒體的作用,鼓勵廣大教育記者走進學校,走近師生,為教育改革吶喊,為廣大師生鼓勁,并有效引導師生公眾客觀理性認識有關重大問題、熱點問題。
他強調,要加強宣傳內容的把關,重點解決好“抓什么”的問題。新聞宣傳工作肩負著為省教育改革發展營造氛圍、保駕護航的重要使命。要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正面宣傳,壯大主流思想,做好政策解讀。另一手抓熱點回應——尤其是負面輿情應對。校園里、師生中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經媒體報道、網絡擴散都有可能成為負面輿情。對此,我們要“早講事實、誠講態度、慎講原因”。第一時間發布已認定的準確消息,滿足媒體和公眾的信息需求。對有關問題要進行明確表態,一定要實事求是,對事件謹慎定性,不發布主觀式的推斷和猜測。
他認為,做好教育新聞宣傳工作,要促進宣傳手段的提升,關鍵在于解決好“怎么抓”的問題。當前,新聞宣傳工作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只有順勢而為、因勢而謀,才能跟上時代節拍、融入時代潮流。其一,要超前謀劃。把握好宣傳時機,并在部署重點工作時,兼顧到相應的宣傳工作。其二,要進行密切溝通。一方面要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主動與媒體打交道、交朋友,提升媒介素養。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專家的溝通,充分發揮專家在政策解讀、引導輿論、維護穩定中的作用。其三,要堅持創新。一方面要做好平臺和載體創新。要善用“十八般武藝”,使高校的新聞宣傳動起來、活起來。另一方面是主體創新。在這個“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應該發揮青年學生的優勢,組織他們對錯誤言論進行駁斥,解決好“沉默的大多數”的問題。
會上還對30余名獲獎代表進行了現場頒獎。
攝影 辛 頌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