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
〔摘要〕關于花鼓戲《月塘村的菁妹子》的評介。
〔關鍵詞〕花鼓戲評論創作
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現代花鼓戲《月塘村的菁妹子》打磨了一年多時間。前后十幾次更易其稿,不可謂不艱辛。而付出必有回報。在第五屆湖南藝術節上再看《月塘村的菁妹子》已是煥然一新。該劇講述了月塘村大學生村官楊菁帶領村民保護風景名勝月塘、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故事。作品圍繞“填月塘”和“護月塘”這一矛盾焦點層層展開,其間探尋了招商引資開發與當地環境保護如何協調共存,民眾面對公共利益與個人私利時如何取舍,以及新任村官與退居二線的老村干部的爭斗等,塑造了以楊菁為代表的大學生村官,在新形勢下,不畏權勢、堅持真理、敢作敢當,最終獲得了村民的理解支持,萬眾一心共建和諧發展的新農村。
該劇主題鮮明,結構緊湊,情節環環相扣,矛盾步步推進、層層深入,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弘揚了主旋律、正能量,又不失花鼓的通俗與詼諧。在場與場的對接上,采用優美的山歌進行過渡,既承前啟后,起到提示主題、渲染情緒的作用,又在全劇的結構上形成了一種特別的風格。同時,這些輕快的曲調、生動的唱詞,例如“叫聲哥哥/姐姐你看著我,姐姐/哥哥的眼睛會唱歌,歌聲唱得星星亮,心里的話兒比星星多”,還有“何式搞啰,把樹搖。何式搞啰,把槳搖。何式搞啰,把手搖,何式搞啰,把頭搖。”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為花鼓戲,該劇人物的對白唱詞十分通俗易懂,貼近市井生活,洋溢著質樸的氣息。楊菁的正氣、姚二嫂的潑辣、蔡組長的老謀深算、老莫的外強中干,以及五爹、七爹等群眾演員,均是個性鮮明、神采奕奕。最美的是“荷塘送別”一段,情景交融。朦朦白霧中,朵朵紅荷隨風搖曳,如詩如畫的布景極好的烘托出兩個情竇初開的年青人。那欲說還休的愛意如同這飄渺的晨霧,看得見卻摸不著,明明有卻又說不出口。而“絲雨陣陣碧水意,熏風暖暖起漣漪,烏云低垂誰與訴,寒冰時節總相依,明月一輪我癡意,晨曦萬點你心期”,對仗工整、用字雅致的唱詞,足顯編劇的詩詞功底,在貫穿全劇的通俗風格上增添了一抹典雅的風情。
最贊的是“拔河”一段。構思之巧,編排之趣,令人歡喜。老莫在蔡組長的指示下挑撥七組村民與楊菁對抗,兩種看不見的精神力量的抗爭在這一場演化成實實可見的拔河。七組幾名選手夸張滑稽的表演、姚二嫂的“重量級”的言論舉止,以及三種不同形式的拔河片段,場面極為熱鬧,引來現場觀眾一陣高過一陣的歡笑。這種化嚴肅的爭斗為輕松的“戲斗”,將無形的斗爭賦予有形的事件中進行象征、暗喻,是值得學習研究的創作技巧。
該劇的主創和演員們亦是一大特色。主創力量全部源自長沙本土,主演清一色都是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自己的演員。飾演“楊菁”的文君和飾演“姚嗩吶”的丁城歡都是標準的90后。其中,文君曾先后榮獲第四屆湖南省藝術節優秀演員獎、湖南省中青年演員折子戲和新創小戲比賽演員一等獎。劇中“姚二嫂”的扮演者何嬋出生1989年,與丁城歡一樣都是首次在新創現代戲中擔綱主演。可以說,這是一部長沙市本土力量自制生產,為自己的新生代的年輕演員們,量身定做、打造的優秀作品。這也是長沙市文廣新局歷年來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圍繞“中國夢”和“文藝服務人民”的創作方針,按照“創作一批、提升一批、儲備一批、復排一批”的思路,大力加強藝術生產的引導扶持,堅持貫徹“出戲出人出精品”的重要舉措。
當你沉浸在花鼓戲《月塘村的菁妹子》那悠揚動聽的音樂聲中,當你為這滿臺的年輕人的表演鼓掌喝彩時,你還能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文藝的春風已經吹拂大地,戲曲必將迎來陽光燦爛、繁花似錦。
(責任編輯蔣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