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迪敏
〔摘要〕大型新編近代花鼓戲《益陽蕭山令》通過閃點式的戲劇結構的舞臺呈現,以及舞臺的特效、燈光的切換等手法,為我們呈現了一臺優秀的戲劇節目。
〔關鍵詞〕《益陽蕭山令》舞臺特點
近日,觀看了由湖南省益陽市花鼓演藝有限公司展演的大型新編近代花鼓戲《益陽蕭山令》之后,對該劇的舞臺呈現頗有感受。
《益陽蕭山令》演述的是1937年的中國,日本侵略軍在侵占上海后,分三路圍攻當時國民政府的首府南京。蔣介石為首的統治集團畏敵如虎,做出了遷都重慶的決定,匆匆從南京撤出,丟下幾十萬大軍和近百萬老百姓于不顧,在美其名曰“南京保衛戰”伊始,一位并不知名的國軍中下級軍官、湖南人蕭山令臨危受命,在不到十天時間內,先后被任命為南京市市長、南京警察廳長、首都衛戍副司令兼警備司令、防空司令、南京憲兵司令、渡江總指揮等七個職務,成為當時遭敵圍困、毫無后援的南京地區實際負責人。他在敵眾我寡、實力懸殊、背水無援的危境下,仍堅守著中國軍人的信仰和信念,在戰斗至他獨身一人時,殺身成仁,實現了“誓與南京共存亡”的戰斗決心。進一步體現和弘揚了至今為中國軍人所傳承的精神面貌和氣質———“寧可灑熱血、寸土不能丟”的戰斗意志。該劇通過閃點式的戲劇結構作舞臺呈現,通過舞臺的特效、燈光的切換等手法,完成一臺近2小時的大型戲曲,以一個縣級劇團的實力能達到如此效果,真算得上是非常不錯了。閃點式的結構其實并不適應于舞臺劇,它往往是影視劇最拿手的慣常表現手段。戲劇(尤其是戲曲)和影視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他們的媒介不同,戲劇的“四面墻”式的鏡框式呈現環境受到“三一律”的影響是很難打破的,但影視是可以任意切換或組接時間與空間環境的。但《益陽蕭山令》一劇不但打破了戲劇的“三一律”和“四面墻”,而且結合運用了不少的影視元素。如:視頻、音效、音樂、畫面剪輯、燈光閃回等。如此也可以看出,此劇的導演手法變化較多,在繼承傳統的表現手法上不斷出新,既融匯了上述的影視藝術特點,又使戲曲舞臺呈現“移步換形不走神”,讓人一看還是戲曲的表現手段,卻又是嶄新的戲曲舞臺呈現。并且還呈現出了益陽當地的人文和地理,使得在演出過程中充滿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怪不得觀眾的叫好聲持續不斷。
《益陽蕭山令》一劇的音樂較好地發揮了益陽花鼓戲的特點,演員的唱功十分到火候。基調使用的是產生于西洞庭湖、傳承至今的勞動號子,花鼓戲稱之為《西湖調》。第一場,由蕭母的唱段慢慢漸變為花鼓戲最難演唱的調式之一《八筒牌子·數板》,該調式的風格和美,一直以來可以與湘劇高腔的《清江引·放流》相媲美;最具特色的是加入了地花鼓和益陽當地的民間曲藝———“益陽彈詞”,加深了在長沙的益陽人的觀看熱情。過去,人們都只認為只有長沙彈詞這種曲藝形式,看了該劇,方知道還有個不同于長沙彈詞且同樣好聽的益陽彈詞。同時,導演通過運用穿插組連手法,按照戲曲舞臺呈現的路子,組織了表現戰爭就一定有的打斗舞臺呈現場面。可是花鼓戲作為地方小戲劇種,在唱念方面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打斗方面,沒有大戲劇種那么有實力,導演通過“武戲文唱”的表現形式,把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壓縮到一個個小的表現區域,通過士兵的射擊、戰斗、倒地動作造型的組合來完成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兩場武打戲。
個人對全劇舞臺呈現感到遺憾的是:該劇雖為閃點式結構,但環節與環節之間,環環緊扣,節奏一點也不拖沓,讓觀眾看得很順暢。可每次的彈詞環節一出現,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刃,活生生把一臺戲的主行動線砍斷,整臺戲至少被砍斷了4次,一到彈詞環節就覺得戲斷了,大場面渲托起的氣氛一下就被平靜的彈詞拖冷了。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一到彈詞部分,觀眾基本上認為上廁所、抽煙的時候到了。如果能把戲和彈詞環節更好地串聯起來,把彈詞融入到了戲中,估計效果會更好。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