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仿紅
〔摘要〕塑造人物,要向生活學習,從生活出發,重點演繹人物獨特個性的精氣神。要塑造好祁劇舞臺上閃光的藝術形象,必須要用祁劇的唱做念打表演元素來體現。
〔關鍵詞〕祁劇高山上墳表演體會
祁劇傳統折子戲《高山上墳》,沒有曲折的戲劇情節,也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卻有一個性格鮮明、頗具特色的傳奇人物———一個連姓名都沒有的瞎婆。她是個盲人,卻有著光鮮亮麗的心靈。她看不見人間百態,卻感受世態炎涼,用善良的胸懷去告誡世人,遠離邪惡,除暴安良;她弱不禁風,卻不畏強暴;她貧困潦倒,卻潔身自好,不為斗米折腰;她是個人微言輕,受人欺凌的小人物,卻在精神世界里處處閃爍著熠熠生輝的人性光彩;她懷孕六月,對腹中的小生命充滿憧憬,渴望下一代為她帶來幸福,帶來快樂。一個視力殘疾的女人,卻為人們表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卷,令人賞心悅目,頓生敬意。
在認真閱讀劇本,仔細琢磨人物后,我漸漸找到人物的行動線,觸摸到瞎婆的靈魂。在導演和老師們的悉心幫助下,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全方位多側面來塑造這個瞎婆,實踐證明,收獲匪淺。
首先,向生活學習,從生活出發,重點演繹盲人獨特個性的精氣神。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臺上的瞎婆要比日常生活中的盲人更有特色,更有個性,更有喜劇色彩。我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中不同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的盲人,看他們怎么說話,怎么走路,怎么表現喜怒哀樂,怎么凸現悲歡離合。
我用了一段較長的時間認真細心去觀察、接觸小區內一位女性盲人。她人到中年,風韻猶存。她是先天性眼疾,從呱呱落地就無緣目睹美好的世界,也無法知道親人和自己的顏值如何。這是無力改變的人生悲劇,可是,我發現她活得比正常人還要快活,還要瀟灑,也許是“眼不見為凈”。她生兒育女,夫妻恩愛,生活有滋有味;她樂于助人,慷慨大方,與四鄰和睦。最讓我百思不解的是,她的衣著打扮有點另類,半老徐娘還緊跟時尚,追求新潮。當今社會上流行的時髦服飾她從不掉隊,步步緊跟。寒冬臘月,冰天雪地,朔風呼嘯,她同小姑娘們一樣穿著黑色皮短褲,長靴絲襪,站在人行過道渾身發抖,那神態真讓人可憐。我實在忍不住了,上前靠近她,關切地問:“王姐,你冷嗎?”
她爽朗地笑了一聲:“都是媽媽身上掉下的肉,哪有不冷的道理。俗話說愛得俏,凍得叫,自找苦吃,我樂意。”
“你呀,比你十六歲的女兒還要時髦呀!”
“她是中學生,講時髦的時間在后頭。我是人老珠黃的殘疾廢品,再不講究一點更加讓世人瞧不起。我打扮漂亮絕不會去勾引男人當小三,我不過是自我陶醉,自我安慰,不要丟掉作女人的尊嚴。”
我聽到“尊嚴”兩個字時,心頭一熱,鼻子發酸,真想擁抱這個身殘志不殘、活得有尊嚴的女人。我馬上聯想到《高山上墳》的瞎婆,她也是這種堅強樂觀的女人,從不把自己當殘疾人,她堅持要去高山為祖先上墳,并不忘梳妝打扮,抹上胭脂口紅,為的就是活得有尊嚴、有品味。
現實生活中的“王姐”不怕旁人數落,不懼世俗嘲笑,默默地按照自已的愛好去生活,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追求,人間的辛酸坎坷能坦然邁過,生活中艱難困苦能勇敢面對。她是生活中的強者,真善美的忠實踐行者,她的堅韌、她的不屈、她的頑強、她的追求令世人敬佩。“王姐”成了我在舞臺上塑造“瞎婆”形象的范本。有了扎實豐厚的生活積累和思想感情的沉淀,我再結合劇中的情節、臺詞、唱段,找到了一種有美感、有內涵,今日觀眾喜聞樂見、幽默詼諧的表演風格來塑造瞎婆。實踐證明,前期的功課做充分了,后期的二度創作就如魚得水、游刃自如。有了生活的熏陶,塑造人物有了底氣,有了心中的人物樣板,追求就有了明確的目標。
其次,要塑造好祁劇舞臺上閃光的藝術形象,必須要用祁劇的唱做念打表演元素來體現。傳承創新是今天文化藝術大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塑造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的基礎和手段。我是旦角演員,主攻青衣、花旦,幾十年在舞臺上塑造的角色大多是大家閨秀的夫人、小姐,或天真潑辣的丫環、使女,瞎婆這類彩旦和老旦融合的人物我還是第一次嘗試,也是一次自我挑戰的探索實踐。要想演好這個人物,首先要把她的舞臺行動線梳理清楚。這段20分鐘的折子戲情節十分簡單:三月清明,是祭奠故人緬懷親人的時節,瞎婆要跟著丈夫高老三去上墳祭掃,遭到丈夫的反對,理由很簡單,雙目失明、懷孕六月,要爬山涉水,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瞎婆不甘示弱,據理力爭,說出自己要去上墳的理由。這里,我用一大段聲情并茂的唱段道出丈夫家族興衰成敗的蛻變歷史,高家原本人丁興旺,家財萬貫,因父母雙亡,高老三樂善好施,財產蕩盡,淪落成貧困潦倒的窮苦人。瞎婆眼瞎心明,她不沮喪墮落,不怨天尤人,以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灑脫的精神規勸丈夫樂善好施,告誡世人“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找準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表演時就得心應手,揮灑自如。我學習老旦的成熟端莊、穩重大方的神態,融合彩旦的潑辣夸張、詼諧幽默的手法和身段,讓這個人物既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有鮮活生動的時代熱度。在反復加工排練中,我努力挖掘祁劇傳統戲中一些最精彩最有特色的表演手段來刻畫人物,如夸張的形體動作,怪異的語言腔調,細膩的面部表情等等,從而達到滿意的劇場效果。我深深感受到,這是一次傳承創新祁劇藝術的完美實踐,是祁劇演員鍥而不舍、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
為了塑造好瞎婆這個喜劇人物,我努力借鑒電影、電視、小品、啞劇等其它藝術的表演元素來豐富人物,這樣的表演風格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又有現代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容易接受和喜愛的時尚風采。比如打蓮花落竹板,有點像山東快書,又有點像東北二人轉,但它仍然是祁劇的“課子”,當然已經不是祁劇土生土長的原裝貨。這種學習和借鑒給祁劇這一古老劇種注入新的血液,激發全新的藝術活力。
我的艱辛勞動也得到回報,2010年,省文化廳舉辦祁劇經典劇目和優秀折子戲展演,我演出《高山上墳》榮獲表演獎,十分欣慰和高興,更堅定我為祁劇藝術奮斗終生的決心和勇氣。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