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瑞
〔摘要〕在當今社會,設計早已不單單只是一門專業,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如果好的設計只是老老實實地做事,那么好的設計當然離不開優秀的設計師用心去創作,最終所有的設計問題都將匯聚成一個大問題:為生活而設計。時常我們總是會因為機場糟糕的標示設計而迷路、因為難懂的時間表而錯過火車、因為混亂的文案設計而一籌莫展......在日常生活中,只有遭受到不好設計的折磨時,我們才深刻的體會到一個好設計的重要性??墒怯腥讼脒^設計師為這個設計付出以及他們內心真實的的想法嗎?也許真正感受過、嘗試過才能領悟到設計師存在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解決問題、發揮潛力,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睿智而有建設性的力量嗎?本文就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設計師是如何讓我們將身邊的“設計”設計得更好,更深入人心。
〔關鍵詞〕設計師設計創意理念積累
一、中國設計產業發展趨勢
設計是一種跳躍性或者是邏輯性思維的某種沖動,是大腦對思維的一種具像化,從而達到同化觀賞者的思維或者說喚醒觀賞者的共鳴,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創意。我個人比較不贊同把創意單提到設計之外的說,因為這種思維的方式,沒有通過具體表達的話并不能稱其為創意,這只能算得上是簡單構造出具像的事物。有句話這樣說,“歌隨世風變化,世界又受歌影響”,可如今社會如此繁雜,我想設計反映世界變化的方面比歌曲肯定還要更勝一籌。如果說歌曲可以反映社會的變化與人的心境,那么設計反映的領域就是科技技術與產業的變化了。
從中國設計產業結構來看,建國60多年來,首先是國家構建起來的設計院所體系,這是設計服務業的主體,在主要的國家工程、基礎設施和專業化設計領域發揮了主力作用。如煤炭設計院在地鐵設計方面、建筑設計院在完成結構工程設計方面都是最優秀的。一直到改革開放以來,創意設計公司和工作室也都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這些機構小規模、輕資產,但創意活躍,活力四射。如我們熟知的:洛可可、東道、華新藝創、浪尖、正邦、玫瑰坊、木馬等等。特別是在工業設計、廣告設計、視覺傳達、服裝設計、家居設計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也都非常顯而易見。如:始創設計公司設計的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央美院設計的奧運金鑲玉獎牌、韓美林和吳冠英等人設計的吉祥物等。再后來就是設計服務型制造業,這是設計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形態,特別是在工業設計領域。以設計為主題引領,以制造為基礎的服務業,如小米、華為、美的電器、九陽電器等。
二、設計師學會將設計融于人性
對設計師來說,現如今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社會對于設計的認可,讓設計師可以有越來越多的空間大展身手,而略顯浮躁的市場環境則需要設計師們擦亮眼睛,不盲目,不跟風。我認為不管媒體聲音、渠道聲音、投資人聲音如何,我們都不要太浮躁,不要犯某些不該犯的錯誤,學會平靜處事。其實,從世界范圍看,幾乎沒有大量的上市設計公司,但服務型制造業正在蓬勃發展,美國的蘋果、德國的奔馳、日本的索尼、韓國的三星,中國的小米等大牌,設計師已經開始扮演一個影響企業系統發展的角色。做為一名設計師,我們同樣要明白設計的局限性,做設計需要我們突破當下的圈子去合作。要知道任何有一個專業背景的設計師在當今社會都不可能單兵作戰,任何一種資源也不可能獨立成氣候,只有不斷整合資源、發掘人才、壯大團隊、拓寬領域,團隊合作才能獲得成功。
一盤菜很好吃,到最后沒人去關心食材在哪兒買的、菜種的好不好,亦或醬油釀制佐料選材如何,人們大多只會稱贊廚師,而設計師就是這個掌勺的廚師,靈感、知識都是設計產品的構成元素,是做‘菜用的材料。生活中的一切元素都能像“食材”一樣,經過設計師們的精心挑選,做成一道道“美味大餐”。喬布斯曾說過,創造力就是整合事物的能力。設計師就是要將設計融于人性,讓靈感自由釋放,最終創造一個滿足心靈渴望的空間。當你看過幾百個有趣的設計和新奇點子時,自然會萌生屬于你的設計思維,這和人腦的神經構造有關,你每發現一個事物,就會點亮一根神經,當某一天許許多多的神經末梢匯聚到一起,量變產生了質變,自然會產生一股電流,那就是屬于你自己的idea。設計充滿無數的可能性,但其本質都是不變的。同樣,我們可以把很多問題都分為三個層面,最外的表象層面,接著是結構層,即由什么組織,原理是什么,最后則是本質層。然而,所有的設計師,無論多么天資聰穎、圓滑世故或者意志堅定,都會在成功的道路上遭遇挫折,除非他們擁有一些雷打不動的支持者。
設計是一種本能,人生來就都有著設計的能力,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個小孩子可能一兩歲就知道自己喜歡穿哪兒件衣服,漂亮是更美,舒服是更好。因為時代變了,老師們也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了,新的設計理念需要大家自己不斷的去學習、領悟。新一代的設計師不是具備“努力”這一素質就夠了,設計需要抬頭看路,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思考,而現在我們的教育沒有教給我們這一課,20世紀的教育是培養機器,每個人都是機器上的零件,而21世紀的教育重心將回歸人本身,思考能力不是做題能力,而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求獨立人格。每一個做設計的都像是扒一層皮,才有脫胎換骨的效果,如果你的設計作品沒進步,說明你看的東西還是不夠多,眼界不夠寬闊。一句話“不斷推翻自己,你才會有機會新生”。
三、人為生活而設計,設計為生活而存在
作為一名設計師,如果我們忘掉了自己所承載著一名設計師的身份,那這將真會是社會的一大悲哀。曾經設計師確實是光鮮亮麗的職業,就像今天的互聯網軟件工程師一樣,被所有人所艷羨。但設計師的苦惱又有誰知道呢?就像今天互聯網軟件工程師都稱自己為“碼農”,如今,設計師們的價值也逐漸被壓榨著。設計師們非常喜歡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表達出屬于自己的設計理念,要知道一名設計師在大公司里工作,決策者和設計師的矛盾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很多非常完善且極具實現價值的項目,就因為領導們的一句話而“流產”,也許會導致幾個月的努力全部白費,這種沮喪的心情與金錢多少無關,而是你的自身價值無法得以實現。多數設計師受不了甲方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產品改成品味底下的山寨貨,設計師忍受不了自己的價值被無限壓榨而活卻越來越多,更無法忍受市面上那些顏值低、用戶體驗差的產品......況且對于現在這個時代普通用戶來說,比科技更重要的就是———體驗,所以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設計師必然會成為下一輪創業熱潮的中流砥柱。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以專業的角度衡量自己。當看清了設計在這一系列構架的位置,也知道了自己的優勢,我們才能客觀了解自己,這才是整合資源的開始。
首先,再這樣一個大變革的年代,一定要轉變觀念,設計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不再是某幾個設計機構所能壟斷的行業。只有通過想象與實踐相互結合,集合成人類的各種知識與智慧,運用設計方法創造使用者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帶動實體產業創新,才是設計業發展的根本方向。如:馬克·紐森、菲利普斯達克、范思哲、貝聿銘等。設計界很多人抱著設計明星夢,將自己關在一個小圈子里,然而在市場經濟與互聯網時代的引導下,會使設計師的出路變得越來越窄。設計是一種集成創新方法,因此要跳出小設計框框來,站在大設計角度思考問題,不再是個人創新的過程,而是變成團隊、跨界、集成的創新過程。
其次,設計師要提高知識積累要成為戰略家,而并非只是一個機械化的工匠,要做跨界人才,只懂設計構成、美學基礎、藝術表現是不能適應當前設計發展要求的。要學習科學技術、人文社科、工藝制造、經濟成本、市場營銷、知識產權、廣告宣傳、消費心理、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等知識。當然,與此同時還得學會如何抓住機遇,設計公司做委托設計業務的時代正在過去,未來制造業實體產業向設計創造轉變正在成為世界潮流。我們不得不告誡自己要從小事做起,既不能憑借一腔熱情,更不能憑借無限激情;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盲目自信。
最后一點是,要學會持之以恒,不斷推出新產品,有多少企業也曾做過相似的產品,但都是曇花一現。海爾張瑞敏總裁有句名言:“你無我有;你有我快;你快我新?!斌w現海爾持之以恒以工業創新保持企業在本領域的領先地位的設計理念。要想做到更好,就得不斷推陳出新,領選于時代潮流。
四、做設計需要不斷的積累
設計是一種從思維到具像的表達方式,它是一種態度,它決定了作為設計師的創造力、學習能力,簡單也好,復雜也好,它只是為了實現思維的具像而存在的手段,所不同的只是方式而已,簡單的幾個字可以體現你的思想,或者一堆的圖片加上幾個色塊也同樣可以表達出你的思想。而設計能力的提高只是讓我們多了幾種表達方式,然后再找出自己習慣的表達方式,進而開始完善自己。
作為一個設計師,“美”、“漂亮”、“厲害”這些稱贊的用語,一定數量上可以體現出你作品的成功性,也說明了你的作品在某一部分人那產生了共鳴。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讓自己不再中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的去做,去看,去理解,去思考,一直循環,人是感性的高級動物,總會被生活所感動。當你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往往會被一些平凡簡單的甚至是普通的東西所吸引,簡單到如一張白紙,設計其實就是一種由簡單到復雜,又由復雜到簡單的重復循環的過程。
做一個成功的設計師是需要文化積累的,而如今許多人所說的“中國的風格”“中國文化的精髓”其實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因為文化是一種互補共通性很強的東西,人們熟知的中國式設計無外乎傳統的水墨、剪紙、刺繡、臉譜等等,而這一切都需要設計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積累,不是簡單的畫幾筆,寫幾個字,讀幾本書就可以學到的東西,就從中國的國畫來說,它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是幾千年的文化沉積,而它所表達出的趣味和精髓不是簡單就可以模仿的。話說回來,文化是互通性很強的東西,不然為什么總是說中國設計師的水平比國外的低,為什么國外的設計師能非常好的運用我們的傳統元素的,其實說白了,我們缺乏的是創新,大膽的創作方式,敏銳的思考能力,良好的交流環境。而關于對設計作品的模仿,我不否認這是學習設計的很好的方式,可最后只有把別人所體現出的設計思維,表達方式真正的融合到自己的設計中,才能起到學習的效果,但如果只是一味的抄襲,卻忘了自己的設計目的,那么就稱之不上是真正的設計,想創造自己的設計風格也更是不現實的。
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他的設計不論從整體上還是細節上都有自己的權衡。甚至是一個點,他都會去找盡可能多的位置來供自己挑選。而在這不斷的挑選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自己的設計經驗,雖然看著簡單,但這些都可能會在以后的設計過程中,這些細節上的積累可以讓他節省時間,創作出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