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玲
〔摘要〕當前室內裝飾行業輕裝修重裝飾的潮流下,陳設市場份額持續擴大,陳設藝術品不斷推陳出新,日益豐富的產品給環境裝飾提供了很多選擇;但泛濫成災的生產,毫無克制的消費以及大量陳設藝術品的生命周期短暫,給我們的社會帶來嚴重負擔。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陳設藝術的可持續性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反思與重視。作為設計師應該積極探討陳設設計的可控性方法,藝術家也開始意識到生態觀念與藝術審美本身存在高度的統一性,社會學者思考資源、生產、經濟與環境的可循環性課題,人類學者認為,陳設藝術雖然成為構成人類自身舒適的重要元素,但這種消費現狀是否與人類未來的生存發展產生矛盾;這些課題共同構成研究陳設藝術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陳設藝術陳設設計可持續性發展綠色設計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明確給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對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不構成損害的發展。陳設藝術行業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以及房地產業的飛速發展而興盛,陳設藝術從傳統繪畫藝術和手工藝中脫離出來,在大量的機械工業和現代工藝的支撐下,迅速地大規模商品化。例如電鍍技術取代傳統的貼箔工藝,雖然滿足了市場的大量需求,卻給環境造成了污染。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加工業成本的增加,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陳設藝術品的大規模粗制濫造已經變得不可持續,虛假陳列和肆意浪費的模式也不可持續。我們處于這個時代的節點,反思近年來陳設行業的發展現狀,探討陳設藝術的持續性發展模式。
一、陳設藝術的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Green Design)是可持續設計DFS(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概念的重要表現,可持續設計概念源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學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陳設藝術的綠色設計是在傳統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中,融入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因素,構建陳設藝術的產品及服務體系,兼顧經濟和社會利益,在“設計———生產———運輸———使用———回收———再加工”過程中實現其綠色設計特征。
追求精致而奢華的生活是大多數消費陳設藝術者所追求的目標,被陳設藝術裝飾起來的空間看起來充滿視覺美的享受。設計師一方面縱容人們的消費,滿足對奢侈空間的追求;另外一方面形成了大量的市場需求,品種豐富、材料多樣、造型各異,用于營造各種風格、流派、流行空間的軟環境。然而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并被奢靡生活的理念不斷扭曲。設計師應該意識到這種不可持續性所帶來的危害,應用綠色設計形成新的價值觀,逐步引導改變陳設藝術消費模式。
空間環境設計師或者專業的陳設藝術設計師,也有的稱為軟裝設計師,他們是引導和改變消費趨勢的重要力量。設計師不能盲目屈從于甲方對商業利益的追求,要有責任心,抱著對社會負責的態度,自覺采用可控性設計手法。例如:使用環保可循環材料,注重產品的低維護度,考慮產品回收、翻新、再加工,避免對環境產生的污染,遏制對材料、人工、工藝、運輸、能耗的肆意浪費等。由于陳設藝術作為藝術陳列品(除了家具),很少有強制性的環保許可標準,當前這種綠色設計對陳設藝術的介入,只能依賴設計師的自覺行為;但是還要看到由于綠色設計所產生的生態性,除了價值積極,也會產生新的藝術美感,甚至成為持久不衰的藝術潮流。
二、構建陳設藝術的可持續性設計系統
從陳設藝術的發展歷史中不難看出,在我國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陳設產業鏈只用了十年來的時間。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從繪畫的藝術家或者手工藝者向裝飾行業零星的提供產品服務開始,二千年之后的房地產業的逐步興起和迅猛發展,尤其是大量商品住宅的樣板房裝飾工程,各類商業空間、公共空間對陳設品的需求量增加,開始規模化生產定制,滿足了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當前陳設藝術品供應市場已經呈現多極化:藝術家和工藝師群體的藝術創作,工廠的規模化生產,小型工作坊的個性化定制,國外產品進口等,通過軟裝設計師的整合再設計,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行業運作模式。除去經濟利益的驅動因素,從大量的陳設軟裝飾案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設計師的自律行為,“綠色環保、生態自然”的理念自覺應用到項目設計中,陳設藝術逐步走向了可持續發展之路。系統構建陳設藝術的可持續設計理論,并使其成為指導陳設藝術設計師的基本原則,是站在社會和行業高度需要考慮的重要課題。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角度,總結陳設藝術可持續設計有以下幾點原則:
1.遵循建筑空間的基本屬性是陳設藝術設計的先決條件
室內是建筑的最終目的,建筑空間是室內裝飾的基礎,建筑空間所體現的基本屬性是進行裝飾設計前必須分析的因素。例如:在進行建筑空間改造設計時,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一些特色構建,或保留部分原有建筑肌理,配合陳設設計,把建筑的獨特性和歷史性等屬性特征融入到新環境中去,形成獨特的空間意境。如果設計師在還沒有了解建筑屬性之前,大拆大建,使用一些與原有建筑毫不相干的陳設藝術品,不僅浪費資源,還割斷了時間脈絡,容易造成膚淺而庸俗的空間特征。建筑空間的采光、尺度、輪廓、虛實、材質、色彩等都是其基本屬性,這些屬性特征都與可持續性設計密不可分。例如:屏風隔斷的設計如果阻礙了空間的自然采光,必然會增加電能的消耗,設計師要仔細分析空間屬性與陳設藝術背后的生態觀念,讓設計變得可持續性。
2.陳設藝術的生態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性原則
具有生態特征的陳設藝術品,本身就會產生一定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可能蘊含了一些被認可的道德或價值觀念,也有可能是設計師所采用的一些生態性設計的技法而產生純粹而新的藝術美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實現生態目標的同時,也產生了藝術美感,生態性和藝術性兩者之間具備高度的關聯特征。另一方面,設計師遵循生態的前提下,按照普遍美的基本法則去設計創造,實現美的目標,兼顧考慮生態性的限定因素,表現出兩者之間的分離性特征。設計師應該意識到生態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原則,對陳設設計的過程和結果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3.陳設藝術的經濟性與可持續性相吻合的原則
陳設設計師在營造空間藝術美的同時,必然會為追求企業的經濟目的服務,當前市場的發展呈現出經濟目的和可持續性相吻合的發展趨勢。驅使行業市場走向繁榮的往往首先是經濟目標的轉型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與可持續性原則的結合,也是經濟目標所表現出的另外一種形式。有所不同的是,對待可持續性這個目標是主動性還是被動性的問題。當前市場“輕裝修重裝飾”的現狀,是因為傳統裝飾行業的疲軟,不斷興起的裝飾公司促使傳統方式的利潤空間在不斷被壓縮,大家都看到陳設藝術形成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甚至部分室內裝飾的設計公司也把注意力轉向陳設市場,成立了陳設事業部,開發陳設藝術產品。這種轉型的過程,既是經濟目標的趨勢,也是可持續發展目標。裝飾公司從單一的設計服務,變成了產品的制造和服務商,產品的設計定位稍有不慎,往往承擔了比單純加工制造企業更大的成本與風險,公司面臨著從材料供應到設計制作、物流庫存、市場需求、服務維護等一系列因素的可持續性考驗。例如:材料供應最有保障的是選擇當地的材料,而本土化材料必然是相對低能耗的;設計的可控性才能保障其脆弱的物流和庫存體系,這是對環境和交通能源的節約考慮等等。由此看來,裝飾設計服務型公司轉型做陳設藝術,其經濟目標與可持續性目標具有高度的吻合性特征,如果設計師不考慮這些因素,盲目貪大求全,必然會對公司的發展產生致命的影響。
4.陳設藝術設計的可控性原則
可控性是設計師自律的一種表現,設計師不能只按美的法則來設計創作,還要考慮綠色、環保、生態等因素,設計行為、過程和目標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可控性就是設計師在考慮產品的可持續性發展目標時所表現出的行為原則。
(1)可持續性裝飾材料的優先選用。可持續性材料包含很多內容,除了常規的可降解材料(如:木材、竹子、紙張、泥土)外,本土化材料、回收再利用材料、建筑及裝飾的邊角料等等,都是陳設藝術優先要考慮的材料。2014年3月,敘利亞大馬士革的6名藝術家,利用回收的再循環材料創作了720平方米的壁畫,不僅創下吉尼斯世界記錄,還受到廣泛的好評。他們在城市公共空間創作,充分利用了一些廢料“舊的機械部件、炊具、軟飲料罐、鏡子、陶瓷碎片等”,產生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
(2)產品工藝和生產流程的低碳性設計。低碳性設計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目標的設計方法。實現可持續性目標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要看這個系統是否符合低碳性設計原則。例如:電鍍工藝的陳設藝術品,光亮耀眼,看起來材質感強,很多設計師喜歡大量使用這種材質提亮空間氛圍。然而在這種閃耀材質背后的電鍍工藝,卻是一種極其污染的加工工藝,要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電鍍廢水、大氣污染物和固體廢物污染。這是一種典型的高耗能產品,卻被設計師廣泛應用。設計師不僅要了解藝術和美,也要了解產品背后的工藝,尤其是很多陳設藝術品沒有強制環保標準,這種低碳性設計標準是可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3)產品生命周期的可控性設計。普通的陳設藝術品都有其生命周期,普遍意義上說,廉價或流行的產品生命周期較短,昂貴而經典的產品生命周期則長。陳設產品的生命周期除了自身的外觀、價值、意義,還取決于空間的使用、產權更替、空間重新裝修等外在因素。從可持續發展觀念來看,需要盡可能延長陳設藝術品的使用時間,但這并不是由設計師單方面所決定的,設計師應該考慮生命周期中,各種環節所產生的能耗、排放是否符合綠色環保標準,是否符合群體利益及未來需求。
(4)陳設藝術的低維護設計。陳設藝術的低維護設計是人們經常忽略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陳設藝術品受選材因素的影響,某些材料容易出現氧化而變得陳舊;也有的受周邊陳設環境影響,容易被昆蟲、潮濕、酸堿、陽光、風等因素破壞、腐蝕、發霉、風化等等;還有的受其造型結構影響,外觀多孔容易積灰藏垢而難于打掃清潔。由于陳設藝術品的翻新成本高,同時也很難找到專業的機構來修繕維護,這些產品往往提前結束其生命周期,對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設計師應綜合考慮陳設藝術設計的低維護原則,在選材、造型、環境陳列等可控性因素方面仔細考量,以減少產品能耗和對環境的污染。
(5)產品的可回收與再設計。對于結束生命周期的陳設藝術品來說,能夠有效回收與再設計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理論下的重要實踐,是綠色設計的主要內容,也是檢驗陳設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陳設藝術要考慮一些低能耗、無毒、無害材料的可回收設計,在結構上將不可回收與可回收材料分離設計,以方便人們回收。另外,回收時消耗的時間、成本、效應、價值等因素也要考慮進來,陳設藝術品設計要有利于人們積極的去回收。再次,回收要考慮社會與環境的群體利益,減少能耗、排放,不能產生新的污染和破壞。陳設藝術的再設計也稱之為二次開發,可以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通過設計改變其造型特征,或者通過多樣化的組合模式,產生新的藝術美感。產品的可回收與再設計是實現陳設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