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墨
〔摘要〕文章討論了探究性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課中的應用。
〔關鍵詞〕美術鑒賞探究性教學模式
隨著美術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次改革涉及美術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課程評價、教學方法等。我們必須構建一套綜合的、系統的能夠為學生成長和發展提供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系,這樣才能為教師教學提供有效的教學途徑,提高教學質量。
一、研究性教學模式的背景
《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在“美術鑒賞”模塊中明確指出:美術鑒賞的首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美術語言與鑒賞方法,以多種方式了解和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魅力,積累審美經驗,認識美術的價值和作用,提高美術素養。
美術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認知是左腦的功能,情感是右腦的功能,人腦的功能應全面開發,協調發展。著名的科學家李振道認為:科學是認知領域的頂峰,而藝術是情感領域的頂峰,二十一世紀將是藝術與科學的雙峰聚會。科學家大多是熱愛藝術的。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不僅在藝術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數學、醫學、物理等領域都有巨大的貢獻。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名言是“科學家不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中應該有藝術,因為科學里面有美學”。美術教學能促進情感領域的發展,在美術教學中引進探究性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與認知的發展相結合。
探究性教學思想起源于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發現教學模式”、美國探究教學專家薩奇曼提出的“探究訓練教學模式”、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的“問題教學法”以及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學習”等都屬于探究性教學模式。
探究性教學思想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的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總結與歸納,獲得經驗與體驗,發展智慧與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實踐活動。
二、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基礎
1.主體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好奇心強,對學習的知識喜歡提出問題,也喜歡回答問題,且高中學生又已具備了較為廣博的知識基礎和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設置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判斷、推理,探究新的知識,既發揮了學生潛在的能力,又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發展。另外,青年時期也是世界觀、審美觀和道德觀初步形成的基礎時期,高中學生對理想、未來、社會、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審美欣賞中,他們不僅能夠對審美物的外在形象與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評價,并力圖在形式、內容結構以及內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評價,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形式、內容、內在情感等進行探究,以培養學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感,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滿足他們情感上的要求。
2.理論基礎:探究性學習理念
現代教學論強調:學生學習的性質是“開發、創新”,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要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以教師演繹活動為主”變為“以學生體驗、推理、創新為主”。現代教育的教學過程不單純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和運用知識能力的過程;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經不僅是“學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了。因此,教師的使命,不應該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進而主動地去獲得知識和能力。探究性教學法是一種按照教學規律進行的,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探究知識,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探究性教學法”進行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探究性教學法把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法。
三、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意義
1.有利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究性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單向的師“授”生“受”的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師生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交流和合作。
2.有利于開展“問題教學”。探究教學以問題為中心,要求學生始終圍繞問題進行仔細調研觀察、查找資料、訪問專家、實地考察、認真思考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創新能力。
3.有利于開展“情境教學”。探究性教學改變了以課堂、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和現實生活中學會和探究,即增長了知識和技能,又培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培養尊重客觀事實,堅持真理以及鍥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學素養。
四、高中美術鑒賞探究性課堂模式的實施
1.探究性課堂模式的構建
其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確定探究目標———建立問題情境———形成假說———整合資料———得出結論———小結反思”。探究性教學法既有教師講解,學生看書或查閱資料,也有師生談話,也有學生作練習,把幾種基本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最優的組合。
2.建立問題情境———引起興趣,激發動機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是學習自覺性的特點。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其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興趣就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會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沒有興趣就會精神頹廢,感到頭昏腦脹,無異于一種苦役,甚至會對學習厭而生畏。學生的興趣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發生的,離開了一定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木之本。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須將那些不知與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
教師可將視頻、畫面、語言等進行組合設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受到刺激,引起興趣。比如在欣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的時候,首先觀看有關揭露德國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學生對法西斯罪行的痛恨,產生共鳴。然后在背景音樂中出現《格爾尼卡》的畫面,學生思考“畫面的內容是什么,表現了畫家怎樣的情感?”如此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了解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的背景和畫面內容以及畫家的表現手法等。
3.合作探究———點撥指導
(1)小組探究。當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情緒被感染,興趣被激發以后,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或結合教科書的提示,有時還可布置學生在課前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如查找有關畫家的資料等。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按四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確定一名組長,并讓各組組員合作進行一些嘗試性練習,即讓學生自己先找一找(資料)、議一議等,對所要欣賞的畫面進行充分的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這時教師要到各小組了解情況,并參與學生討論,傾聽學生的觀點,進行點撥和指導。這樣的教學既創設了教學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又使學生學到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學生“樂在學中”。
(2)師生互動。在鑒賞課堂中,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如在介紹中國陶瓷藝術的時候,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設計模仿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把準備好的圖片資料發到各個小組,通過各小組的“專家組”進行現場鑒寶。學生既把中國瓷器的發展、特點等靈活運用,又在活動中鞏固、激發學生對民族工藝的熱愛,同時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心,升華情感;促進交流,溝通人際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