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笛
〔摘要〕要通過學校音樂教育對鄉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最現實的辦法就是從本地入手,依靠本地文化生態環境優勢,開發本地鄉土音樂文化資源,借用地方學校音樂教育的平臺來推進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構建一個以地方各級學校為主體,以學校音樂教育為平臺的可持續發展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系統。同時,在這個系統中,編纂鄉土音樂教材和培養鄉土音樂教學師資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關鍵詞〕學校教育鄉土音樂傳承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差異性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孕育了各地區和民族特色鮮明的鄉土音樂文化。鄉土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維護地區音樂文化生態平衡,已經成為我國各地區和民族面臨的共同任務。相比其他形式的傳承途徑來看,學校教育傳承具有可復制和能夠大面積推廣的優勢,更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要通過學校音樂教育對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優秀鄉土音樂文化進行既全面又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從現實來講幾乎不可能。那么就要考慮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筆者認為最現實的辦法就是從本地入手,依靠本地文化生態環境優勢,開發本地鄉土音樂文化資源,借用地方學校音樂教育的平臺來推進本地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構建一個以地方各級學校為主體,以學校音樂教育為平臺的可持續發展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系統。這里,筆者以所在長沙地區為例,談一談地方學校鄉土音樂文化傳承有關工作的設想。
一、建立一個以地方各級學校為主體,以學校音樂教育為平臺的可持續發展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系統
目前,一些研究者已經意識到地方中小學音樂教育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一些地區已經嘗試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如從2011年9月起,《上海鄉土音樂文化》這本鄉土教材開始在上海閔行區首批31所中小學試點使用。還有一些學者在論文中建議在地方高校的音樂專業中開展特色性的鄉土音樂教學,并在一些地方高校的音樂系已經付諸實現。如江燕的《普通高校音樂專業開設區域民間音樂課程之我見———以蘇州地區高校為例》(《中國音樂》,2009年第4期),徐欣的《以地域音樂文化為特色的高師音樂教育探索———以烏江流域的涪陵師院音樂系為例》(《中國音樂》,2006年第3期)等。這些有益的研究和實踐都對我國地方鄉土音樂的傳承有著積極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目前的研究比較零散,即大家都只是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開展研究和實踐,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的研究和實踐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系。筆者認為,只是孤立在教育的某一階段進行,教育缺乏連續性,對音樂文化傳承產生的效果有限。筆者所提出的建立一個以地方各級學校為主體,以學校音樂教育為平臺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系統,是由地方小學、中學、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以及地方藝術類院校和高等師范院校的專業音樂教育共同組成。其貫徹的是“一條線,兩個點”的思路,即小學———中學———大學“一條線”,普通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兩個點”。具體說來就是在小學、中學階段打好鄉土音樂教育基礎,這個階段的學習主要從認識和了解層面進行。小學階段主要讓學生近距離地與本民族、本地區特定音樂藝術品種和藝術表現形式親密接觸,培養他們對鄉土音樂文化的興趣。讓孩子們能夠接觸到第一手,最為真實的鄉土音樂文化資料在本階段最為重要,讓孩子們觀看音像資料、帶領他們走入田野鄉村,或把民間音樂藝人請進課堂進行表演都是好的辦法,目的是讓孩子們對本土鄉土音樂形式有個最基本、最直觀的印象,完成一個知識量的積累過程。實踐方面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音樂形式教孩子們表演,如表現一些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的童謠和舞蹈、器樂等,使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更為直觀的藝術感受,更深層次地“觸摸”到鄉土音樂的魅力。中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已經顯著增強,在前面已經熟悉和了解本地鄉土音樂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教師應推進學生知識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主要從歸納、總結鄉土音樂各種藝術形式的音樂特點上下工夫,加深學生對本土音樂形式的了解,力求保持學生濃厚的興趣并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鄉土音樂文化的欲望。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教師應盡量選擇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特點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喜聞樂聽、耳熟能詳的鄉土音樂作品。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根據不同學段目標的要求,應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在低年級設計以參與、體驗、感受為主的活動形式,高年級則設計以參與、實踐、欣賞為主的活動形式等。經過小學、中學階段耳濡目染,學生們對家鄉的鄉土音樂文化的形式和特點都應該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也有了更為深厚的感情,這為他們今后成為鄉土音樂文化忠實的觀眾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學生進入大學后生源分流,一部分學生進入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知識面廣、理解能力強,已學知識能夠融會貫通,他們在這個階段能夠更好的從文化的視角去理解和欣賞鄉土音樂,教師應引導他們學會鑒賞鄉土音樂,不光流于表面,還要理解鄉土音樂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從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音樂社會學等角度去審視和探索本土音樂,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引導他們樹立保護和傳承鄉土音樂的遠大理想,使這些學生將來能成長為鄉土音樂文化的終身愛好者和保護者。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會進入到本地的藝術類院校或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學習,這些學生在音樂方面較常人具有更高的造詣和理解力、表現力。在大學四年中,為地方大學音樂專業學生開設專門的鄉土音樂課程,不僅要引導他們學會鑒賞鄉土音樂、理解鄉土音樂文化內涵,還要從表現鄉土音樂藝術形式和表現鄉土音樂文化內涵方面進行專業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從思想上培養他們作為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主力軍的責任感,力爭使他們今后能成為本地鄉土音樂文化優秀的表現者、傳承者和教育者。在此思路下,地方各級學校教育為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能夠實現無縫隙、一條龍的銜接。不但為鄉土音樂文化培養了了觀眾,營造了濃郁的鄉土音樂文化氛圍和生態環境,還為鄉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培養了演員、傳承人和教師;不但促進了本地鄉土音樂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傳承,同時還實現了鄉土音樂文化與地方教育資源的相互滲透和良性循環,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二、組織開發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編撰鄉土音樂教材
要使上文中所設想的這個建立在地方學校教育基礎之上的龐大的鄉土音樂文化傳承系統運轉起來,首先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鄉土音樂教材的編撰工作。對本地音樂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較為容易,但是要經過選擇、提煉、優化后再整理和利用,建立完整的文字、樂譜、聲像資料,逐步形成系列統一規范的教材卻需要下大工夫。
首先,要明確鄉土音樂課程內容的課程比例。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已經明確了地方鄉土音樂教材是對國家音樂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輔助和補充,指出將教材總量的15%~20%留給地方教材及學校教材。因此,在進行鄉土音樂教材編撰的時候,各地區要注意一個鄉土音樂教材所占的課時總量問題,不能超過這個度。以長沙地區為例,長沙地區義務教育九年中音樂課為每周一節,一年32節,那么鄉土音樂教材容量應確定為小學階段每學年占課時5~6節,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合計約45~54個課時。這些課時必須結合國家音樂課程標準教材,滲透在常規音樂教學中。因此,地方鄉土音樂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按照每個學年逐年來進行編寫,只能將各個學段和各個年級進行整合編寫成一本教材,如《長沙鄉土音樂文化》。在大學階段,國家沒有統一的課程設置比例規定,各地方高校可以組織本校教師,自主開發校本教材,歸納整理典型教案、音像教具、圖片等,逐步形成地方音樂教學資源庫,為學校音樂教學提供多樣選擇。在課程設置上可以根據各校實際情況,采用選修或是必修課的形式,自行確定課時,開展鄉土音樂文化教學。
其次,要確立內容選擇標準。由于教育各階段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理解能力都不同,因此在作品的選擇上要符合各階段學生的學段學習目標。教材的內容要符合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點,通俗易懂,還要是鄉土音樂中特色鮮明、有代表性的鄉土音樂作品。中小學的教材內容以欣賞和簡單的表現為主。如長沙人耳熟能詳長沙民間童謠《月亮粑粑》:“月亮粑粑,肚里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里坐個奶奶……”充滿童趣,其念白朗朗上口,非常適合于選入低年級學生入門的教材。長沙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彎》:“一根(那個)竹竿容易彎(啰),三縷(喲)麻紗扯脫難,猛虎(喲)落在平陽地(啰),蛟龍(喲)無水困沙灘”,旋律優美、節奏鮮明,具有深刻的寓意,適合小學高年級或中學學生欣賞和演唱。《劉海砍樵》、《長沙山歌》、《洗菜心》等民歌帶有長沙傳統戲曲花鼓戲的唱腔特點,演唱難度較大,內容也較為成人化,適合用于高校普通專業或音樂專業學生欣賞或演唱。另外,大學生的知識面廣,知識積累也已經達到一定的量,所以高校的鄉土音樂教材相比中小學的同類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應更注重鄉土音樂與本地域、民族的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等因素之間的橫向聯系,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鄉土音樂的文化內涵。而地方高校音樂系的鄉土音樂教材除了上文所述內容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列入一些較有難度、普通人難以勝任的鄉土音樂藝術表演實踐的教學內容,同時還應擔負本土傳統音樂藝術形式創新的重擔,如一些地方戲曲、曲藝以及地方性器樂、舞蹈等。在長沙,湖南省藝術職業學院就一直開設有花鼓戲表演和湘劇表演專業,為地方文化建設輸送了眾多的演藝人才,還編排了很多具有時代性、創新性的新劇目,為花鼓戲和湘劇的傳承和創新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三、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
音樂教師是鄉土音樂文化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為他們是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的主力軍,在學校的鄉土音樂教學實踐中更是起著主導作用。然而教育體系的長期西化,造成了我國音樂教育體系對傳承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意識的淡漠,大部分教師在自己的求學之路上都沒有接觸過本地域鄉土音樂,對本地鄉土音樂也并不熟悉,甚至不喜歡。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了很好的鄉土音樂教材,缺乏教師的引導,鄉土教材就發揮不了作用,鄉土音樂傳承的任務就落不到實處。所以,筆者認為,圍繞鄉土音樂文化傳承,開展地區范圍內的音樂教師培訓是必要的。培訓可以圍繞以下幾點內容展開:第一,激發音樂教師作為民間音樂承載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培訓。要讓音樂教師認識到鄉土音樂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其傳承對維護區域音樂文化生態平衡,促進國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音樂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第二,根據本土鄉土音樂文化教材,開展本地鄉土音樂文化內容培訓。由于大部分教師對本地域鄉土音樂文化都缺乏了解,因此組織統一培訓將本土的鄉土音樂文化藝術形式進行一次基本梳理是必要的。當然短期培訓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還要靠教師長期地深入民間,去了解本地鄉土音樂文化背景和各種鄉土音樂藝術形式,掌握各種藝術形式風格特點和表現技巧,并在鄉土音樂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對鄉土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第三,教學方法和技能培訓。教師是學校教育中鄉土音樂傳承的具體操作者,除了了解和熟知相應鄉土音樂文化有關背景、藝術特點以及表演技能等,還必須掌握鄉土音樂教學的規律和手段。鄉土音樂教學由于其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其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必然與傳統的音樂教學有所區別。鄉土音樂的主要內容是本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其傳統的傳承方式就是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口傳心授。雖然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種“口傳心授”的傳統傳承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教師若能適當地借鑒、滲透一點民間音樂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營造和還原一種真實的民間傳承場景,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不自覺地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中采取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是較好的選擇,即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也兼顧保存鄉土音樂文化原汁原味的“土”味。在目前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關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大部分的教師都能運用的得心應手,所以對教師進行教學技能和方法培訓這個環節主要是對本地域、民族鄉土音樂傳統傳承方式的一種學習,可以請有經驗的民間藝人負責這一環節的培訓。
此外,對一些難度較大的鄉土音樂課程或鄉土音樂課程中一些難度較大的章節,可用通過外聘、外借的辦法解決或通過人才引進和選擇地方音樂專才充實教師隊伍。由于各地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視、保護程度和經濟狀況的差異,大量的珍貴音樂文獻資料以不同形態和形式遺存和散布在民間,掌握在民間音樂藝術團體、藝術傳人和民間研究者的手中。因此鄉土音樂教學必須采用完全不同于傳統院校教學的模式,必須遵循鄉土音樂“活態”傳承的規律,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展教學,解決教學師資的不足,使學生對鄉土音樂有更全面、真實的認識。
四、校園文化中的鄉土音樂文化滲透
校園文化不像課堂教育那樣呈現出一種顯性教育形式,其生機勃勃、輕松愉快的形式卻能夠隱藏著大量的隱形教育因素,相比課堂教育更加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是課堂教育的延伸、補充和提高。如果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視校園鄉土音樂文化的建設,對于地方學校鄉土音樂的傳承的課堂教學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其有利的補充。各級學校可以利用校園文化平臺,開展鄉土音樂知識普及宣傳和鄉土音樂文藝匯演等活動,不但在校園里營造了濃郁的鄉土音樂文化氛圍,還為學生創造了鄉土音樂藝術實踐的機會,拓展了實施鄉土音樂教育的時間與空間,也全方位的擴大了課堂上的鄉土音樂教育教學成果。
結語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第十四屆會議的標題就是“民族文化:音樂教育的動力”。民族音樂、本土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問題在當今世界的音樂教育領域被提到一個從所未有的高度上來。學校是人類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的重要陣地,傳承民族優秀音樂傳統文化是學校教育責無旁貸的使命。鄉土音樂進學校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工程的百年大計,這對于維護我國各地區、民族的區域文化生態平衡,促進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格局的健康發展,乃至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根植于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在世界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民族音樂之苑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西方音樂文明迅速蔓延的今天,如何更好保護和傳承我們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維護區域文化生態平衡,是我們音樂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