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斐
〔摘要〕以“新絲綢之路”下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播、旅游產品的開發應用及國內外發展趨勢為切入點,對“新絲綢之路”理念下陜西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及應用的優勢、創新點進行分析論證,意在結合陜西名城文化內涵,并將“新絲綢之路”理念下的文化、經濟理念與陜西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相融合,形成陜西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并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同時提出“新絲路”下文化傳播的新模式,并針對陜西文化旅游產品的發展現狀探討“新絲綢之路”理念下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及應用的新途徑,為今后“新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應用
一、國內外“新絲綢之路”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外研究現狀
自1991年在世界旅游組織的支持下,中亞五國共同合作提出了絲路復興的計劃,文化、旅游、貿易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1996年在西安舉行了第一屆旅游論壇,建立了實質性的旅游合作方式。近期,來自許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和學者研究了“新絲路”的開發和管理模式,開始對旅游設施、旅游市場,特別是旅游產品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開發。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亞高加索研究院院長弗雷德里克·斯塔爾提出,“新絲綢之路”的構想離不開中國、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各方力量的參與。2013年9月,西班牙《起義報》所刊登的亞洲時報在線專欄作家佩佩·埃斯科瓦爾一篇題為《全部踏上新的“絲綢之路”》的文章指出:“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新的‘絲綢之路將由亞洲建設,而不是西方。”斯塔爾教授認為,“新絲綢之路”計劃,為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契機,總體來看有利于中國加強與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經貿與文化聯系。
2、國內研究現狀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念及構思。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而陜西作為古今“絲綢之路”的起點,進一步受到國際關注。
國內對于新絲路的旅游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對新絲路古文化遺存的研究、新絲路旅游資源的開發、新絲路旅游帶的建設研究等。對陜西省的新絲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許多學者對陜西省新絲路旅游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對開發潛力進行分析,對新絲路旅游產品的開發進行了SWOT分析和市場分析,在此基礎上還提出了陜西省新絲路旅游的開發規劃,包括開發戰略、開發原則、項目設計、游線組織和商品開發等內容。
西安古稱長安,是千年古都,與意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居我國六大古都之首。早在公元前119年,張騫受命自此出使西域,目的在于通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也是自此,中國的包括絲綢在內的商品開始大規模西傳。就這樣在接下來的歷史中,才有了“絲綢之路”這樣一條溝通中國與中亞、歐洲的重要通道,也為此后千百年的歷史添上了絢麗的一筆。西安作為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同時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世界的影響之大可窺見一斑。
3、“新絲綢之路”理念下陜西文化旅游產品開發趨勢
目前對于陜西“新絲路”旅游產品的研究正在向著理論化、系統化、科學化的方向逐步發展。目前很多學者致力于研究一系列針對陜西省新絲路旅游開發和發展的新模式與方法,并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這對擴大陜西省新絲路旅游的客源市場、樹立陜西省新絲路旅游的形象、保護新絲路旅游資源等,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論指導,有助于最終實現陜西省新絲路旅游文化產品的健康和持續發展。
二、“新絲綢之路”理念下陜西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創新點
1、借助旅游產品傳達金融、能源、通信、農業方面的“新絲綢之路”文化內涵
以“新絲綢之路”下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播、旅游產品的開發應用及古今歷史的傳承為切入點,對“新絲綢之路”理念下陜西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及應用的潛力、優勢、可行性進行分析論證,并就實際開發應用中存在的設計及推廣方式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現有的文化旅游產品類型為依據,重點研究“新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構想和應用推廣,并針對陜西文化旅游產品的發展現狀探討出“新絲綢之路”理念下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及應用的新途徑。
2、以“新絲綢之路”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為契機,帶動具有陜西特色的旅游文化傳播,提出一種新的文化保護模式
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進行前期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總結陜西文化最有特色的精神內涵,同時采用文獻資料法調研“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并進行絲綢之路的相關文本化背景研究及資料整理。采用比較研究法將古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經濟特色進行比對分析,開發“新絲路”下的陜西特色文化旅游產品。
同時以名城文化為主體,結合“新絲綢之路”文化來整合具有絲綢之路歷史及文化內涵的陜西特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并以旅游產品為媒介提出新的文化傳播模式,使“新絲綢之路”成為陜西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同時根據研究的相關內容撰寫理論性的研究報告及科研論文,為今后“新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三、陜西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科建設的作用及意義
1、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及意義
基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國內絲路沿線各省份都已積極行動,準確定位,攜手規劃,從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展望和籌劃新絲綢之路的設計實施方案。“文化先行”是“絲路經濟帶”區域合作的共識。依托“新絲綢之路”文化底蘊以及多民族文化特征,繼承古絲綢之路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精神,以陜西區域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及應用為紐帶,從金融、能源、通信、農業等方面深化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以點帶面,輻射發展,從而提升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拉動協同作用,帶動旅游經濟的穩步發展。
深化以“新絲路文化”為主導的旅游產品層次,實現陜西特色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提高陜西旅游文化產品的競爭狀態,全方位加強經濟帶上各區域互動無障礙合作,進而向國際絲綢之路延伸。
2、學科建設方面的作用及意義
提升藝術設計學學科建設與研究水平,促進人才梯隊建設,形成特色學科;實現區域特色文化產業與學科建設的融合,發揮高校文化研究優勢,深化校企產學研相結合的指導思想;開辟學科研究的新思路,應社會發展、時代之需,建設學科發展內容及方向,為學科建設增值,從而提出學科建設新高度。
加強藝術設計學科建設,推動傳統與現代融合,創意與市場融合,科技與文化融合,以此為研究平臺,實現高校文化研究與市場對接。同時,提出區域文化保護新理念,增強學科建設的社會影響力。
3、文化傳播的作用及意義
“絲綢之路”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實際上絲綢之路最初的目的并非貿易需要而是軍事需要,也正是因為這樣,古老絲綢之路的精神核心就是8個字:和平、友好、開放、包容。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當“新絲路”語意在陜西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名城落地生根后,傳統文化的熔煉以及文化的新傳播方式漸漸注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日益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一些傳統的用語似乎都隨著社會這個大熔爐的高速運轉而逐漸被重視,重生,“新絲路”文化這個短小卻頗富生命力的名詞,以她豐富的文化內涵,活躍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延續、創新。從多個視角給出了文化背景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優化路徑,為絲綢之路的價值弘揚和文化傳承提供可供借鑒的信息,這就是文化傳播的魅力所在。(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李長久.重建絲綢之路經濟帶[J].經濟參考報.2013年10月
[2]李曉靜.淺析絲綢之路對中國西部發展的深遠意義[D].學位論文.2011年07月
[3]劉吉發.袁春潮.跨域治理與區域協同: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的時代審視[J].人文雜志.2015年07期
[4]新絲路與中亞.吳宏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D].2015年12月
[5]吳建剛.淺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北京高校政經、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J].2007年
[6]柳娜.新絲路·新現實·新視野———2015絲綢之路與涇川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J].《平涼日報》.2015年9月
[7]高新才.楊芳.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經濟聯系的時空變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強度的視角[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01期
[8]盛毅.余海燕.岳朝敏.關于“一帶一路”戰略內涵、特性及戰略重點綜述[J].經濟體制改革.201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