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思聰
〔摘要〕隨著技術的發展,影像的獲取已經及其容易了,作為學習和創作影像的人,應該去思考影像創作中的可能性。
〔關鍵詞〕繪畫影像關聯性思考
影像對于生活在當下的人們來說已經是一個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很難想象在一個沒有影像的世界中會是什么樣,如今的攝影也已經變成了大眾信手拈來的一種工具,那么在這個似乎“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攝影創作又將如何定義,影像的表現方式會朝什么方向走,這應該是攝影學習者和創作者們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在這里所說的影像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上的影像,包括靜態的圖片,也包括動態的,同樣也包括繪畫圖像,而狹義的則是在與廣義相對的,指的是單一的門類,那么在這個到處都充斥著靜態圖像和動態影像的時代中,作為一個影像工作者,如何能夠在各種所謂的定義去認知.明辨.貫通,認識這一點應該比單純的學個技術要重要。
本文將從繪畫的造型特征和表現特征入手,和攝影這一媒介結合,探討在當代影像創作中對造型的思考。
一、從繪畫到影像
在攝影術沒發明之前,人類沒有辦法運用一種工具將這個世界真實地反應在二維的媒介當中,只有通過手中的筆,將這個世界描繪下來,因此人類最早認識的影像應該是繪畫了,再往前追溯就是圖騰,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同時也是第一次運用視覺這一特定的屬性來體現一種認知的,因此這應該是最早的一種影像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繪畫在對社會的認知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拜占庭時期的繪畫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再到印象派和現代主義的繪畫,其實都對認識影像有非常直接的作用,這里著重強調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繪畫,在這一類繪畫當中,宗教和神話題材以及歷史畫非常盛行,在攝影術沒有發明的時候,這一類繪畫作品應該是可以讓世人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換句話說,古典繪畫在那個時期中就像是今天的“新媒體”,是足以讓世人們為之震驚的一種視覺體驗。
在其中,人們可以通過繪畫這一媒介來認知歷史,認識世界,這正是我們現在的影像所帶給我們的功能。
1839年攝影術誕生了,從此人類多了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快速便捷的記錄眼前的世界是攝影帶給我們的最大的恩惠,關于在攝影術發明之后繪畫是否會死亡的爭辯進行了無數次,至今他們都很好地獨立于藝術舞臺上,而在當代的攝影創作中,將繪畫和影像之間進行關聯,無疑會從創作的思路以及表現手法上帶來很多的啟發。
二、繪畫中造型元素和影像創作之間的關聯性
從繪畫中汲取營養(這里所針對的是西方古典主義繪畫),眾所周知,構圖,角度,光線,景別,焦點,運動都是影像中的造型元素,之前說過,古典繪畫在當時就好比當今的新媒體,是人類視覺藝術的一個巔峰,在影像中所提到的造型元素都可以在古典繪畫中一一借鑒,在影像創作中,造型是最根本的元素,那么可以從繪畫造型帶入到影像創作的造型中。
(1)繪畫中的光造型意識對影像創作中用光意識的影響。
光線是攝影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沒有光便無所謂攝影,在這里我們可以從古典繪畫中去了解光在造型當中的運用,從而在影像創作中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拉圖爾的繪畫是學習光線的經典,他擅長描繪光線與陰影,畫作特色在于利用燭光來創造獨特的效果,人物在燭光下忽隱忽現,光線的變幻細微精致,氣氛平和。就拿他的代表作《油燈前的馬格達麗娜》來說,利用燭光作為主要光源來對整個畫面進行控制,在畫面中,燭光對人物來講是一個很明顯的塑形光線,通過這束光線,整個人物的形體轉折很好地體現了出來,畫面的整體亮度由燭光向周圍減弱,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梯度,這種對畫面別具匠心的布局和安排,同樣歸功于畫家對光線的一種理解,這對于我們進行攝影學習和創作十分重要。
影像創作中光線是畫面的靈魂,無論是靜態的圖片還是動態的視頻都會因為光線的運用是否到位而影像整個創作的最終結果。
(2)繪畫中色彩造型語言對影像創作的啟發和影響
色彩在攝影藝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管是靜態圖片還是動態的電影,色彩都可以成為造型的語言,從古典主義繪畫到印象派繪畫都能夠對攝影學習和創作提供很好的參考。
從古典主義繪畫中可以非常明顯感覺到一種端莊、典雅、神秘的氣質,上面提到在光線的運用上非常統一,能夠非常明顯地察覺到光的方向來源,同樣,在色彩的運用上也非常統一,我們會發現在古典繪畫中,色彩不會像印象派繪畫那樣豐富,而是統一在一個相對低飽和度的色彩環境中,整個畫面沒有豐富的色彩變化,遵循的是以光源為主導的色彩空間體系。
從名畫《馬拉之死》和根據它拍攝的影像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古典繪畫對現代影像的影響,這在電影影像中尤其突出,如《魔術師》、《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等影片,這些都是以極其統一的色彩搭配來進行創作的。
到了印象派繪畫時期,在繪畫觀念上向前邁了一步,畫家們不再滿足于對景物的再現,根據這方面的科學研究表明∶顏色不是物體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體反射出來的光線,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畫家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所自然呈現的那種轉瞬即逝的顏色。
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作,在畫面中冷暖色以及互補色的交替使得整幅畫作的色彩極具動感。用印象派繪畫的色彩學原理來進行攝影創作應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借鑒方法,但是在這里我們需要進行細致的分析,在影像當中要去靈活地分析運用。
根據古典繪畫和印象繪畫的用色理念我們可以總結出影像的影調結構(在電影影像中運用的比較多):
第一類是經典主義的色彩觀念,來源于古典主義繪畫色彩美學追求,重要特點是追求色彩的沉穩、和諧與內斂。
第二類印象派大大提高了色彩在畫面結構中的地位,使色彩結構能夠成為畫面的主導結構。
第三類是東方主義的色彩觀念,東方文化從不把色彩認為是流動、相對的,而是穩固的。東方傳統文化色彩觀非常注重物體的固有色。
第四類是構成主義的色彩觀念,這是一種現代的用色觀念,與現代設計有不少共同之處。
三、從繪畫的構圖中去思考影像創作構圖的可能性
我們還是從古典繪畫入手,我們可以發現,古典繪畫不管在單獨的肖像繪畫還是具有故事性的宗教題材繪畫,在構圖上都是相對完整的,按照攝影中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封閉性構圖,相對應的景別也就是全景,在視角上采用的是平視,對應的是單一的視點(客觀視點)。
相對于古典繪畫,在以敘事和記錄為主要表現功能的影像媒介中,多角度,多視點,多景別的造型表現方式一直是影像造型的特點。
在這里我們進行一下類比,在攝影術發明之初,并沒有自己的美學體系,直到紀實攝影的概念提出,攝影才有了屬于自己的美學體系———攝影美學,紀實攝影美學將徹底把攝影從繪畫的美學體系中解放出來,它是以攝影能夠瞬間記錄為第一特征而建立的攝影美學體系,以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來捍衛攝影的地位。
電影影像是以敘事為主導的,因此構圖作為一個核心的造型元素,在電影當中的運用則要復雜得多。
角度在電影中的運用就對敘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平視代表的是一種對峙,或是平等的交流,仰視在主觀感覺上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崇拜感,在敘事中會形成一種張力,而俯視在主觀感覺上則帶有很強的鄙視性,如果是廣角拍攝會有很強烈的曠觀感,而這些在古典繪畫的造型語言中是沒有的。
視點同樣是作為電影敘事的重要造型語言,主觀視點和客觀視點的交替運用給電影影像增添了敘事的帶入感和生動性,還有介于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第二人稱視點同樣是我們電影影像所特有的。
四、從繪畫中去感受攝影創作中的景別
在繪畫領域,是沒有景別的概念的,景別是由電影發明之初英國電影團體布萊頓學派發現并提出的,并作用于蒙太奇剪輯上,后來慢慢形成了一套攝影上的拍攝概念。上面提到過古典繪畫本身就是在講一個宗教故事,它所展示出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全景式構圖,在一張古典繪畫中我們所看到的信息都是完整的,給我們的想象空間也很少,是一個封閉式構圖的概念。
在紀實攝影和專題攝影中,通過幾組不同的畫面來展現一個主題,在電影影像中,最基本的單位是鏡頭,通過鏡頭的剪切來展示故事的發展順序,而景別是單個鏡頭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我們看電影時得到的第一信息就是從景別中得來的,通過不同景別的鏡頭排列將一個個故事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遠景取其勢,近景取其質,這就是景別在影像語言中最直觀的一種氣質感受。
五、泛影像時代
在攝影術發明的那一刻開始也許就暗示著繪畫曾經作為主流傳播媒介的時代遲早會結束,但是縱觀至今,我們發現在純藝術領域,繪畫始終和攝影并駕齊驅地在美術館中釋放著它的光彩,而影像在純藝術領域中也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美術史的發展觀念,它不同于我們看到的商業影像以及院線的電影,藝術家將照相機以及攝影機充當了畫筆,通過這一媒介去表達自己眼中的世界。
在新聞報道領域的影像中,它跳出了繪畫的美學范疇,建立起自己的美學體系,傳統紀實攝影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媒體、新聞、記錄,這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傳播手段,通過影像我們了解了歷史,認知了當下。
商業廣告影像和電影影像,這塊影像構建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娛樂視覺,無論是平面廣告還是視頻廣告每天都充斥著人們的眼球。電影影像同樣有它自己所特有的美學體系,它是建立在敘事的基礎上的影像造型,如論是商業娛樂電影還是文藝電影,它們影像創作中造型基礎都可以從繪畫中去感受,去借鑒。
綜上所述,我們生活在一個閱讀影像的時代中,而如何感知影像以及如何通過影像去表達是影像創作的重點,繪畫是在攝影還沒發明之前的一種圖像,而古典油畫就好比是當時的新媒體,從繪畫中的造型去認知和感受影像中的造型是一種在視覺上比較直觀的學習方法,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很多啟發,在影像的創作中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