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康平縣位于遼寧省北部,面積2175平方公里,屬于半平原半丘陵地帶,西北高,東南低,為醫巫閭山支脈。沙地以每年150米以上的速度向南推移,形成了沙進人退之勢。沙化問題對康平縣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建設的影響越來越大,加強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防風固沙工作十分迫切,本文從加強防風固沙工作,闡述防風固沙對生態縣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防風固沙 生態 建設
1 基本情況
目前,康平縣有22個風沙口,風沙以每年3-7米速度向南推進,最近的風口距沈陽市區只有一百多公里,局部地區,沙地以每年150米以上的速度向南推移,形成了沙進人退之勢。干旱等自然災害一直困擾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制約了全縣經濟的振興。
2 防風治沙現狀及評價
由于康平縣脆弱的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制約,康平森林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依然十分嚴峻,其主要表現在:一是草地植被稀疏,功能退化,已失去防風固沙能力。二是天然森林基本消失,人工林覆蓋率還不高,防風固沙功能薄弱。三是水生態失調,濕地逐漸縮小萎縮,旱災發生趨勢加重。四是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土壤板結、貧瘠化趨勢加重[1]。康平縣雖然經過長期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但防風固沙效果未得到有效體現,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加重,科爾沁沙地南侵速度加快,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森林草原生態特點基本消失,生物多樣性下降,大量珍稀物種滅絕,嚴重地威脅著沈陽及遼寧中部城市群的生存,也嚴重地制約了康平縣生態縣的成功創建。
3 防風治沙區的劃分
根據當前康平縣的沙漠化情況,可以將其分為:
(1)防風固沙重點區,該區域面積470多平方公里,包括康平縣與內蒙古科爾沁沙地接壤的7個鄉鎮和林場。其中有17處沙丘在500畝以上,平均高度3~7m,植被覆蓋率<15%,沙粒含量>95%,是治理難度最大的區域。因此,應結合三北防護林等工程,在該區域邊緣建立防風阻沙林帶,另外,在此基礎上,還要固定流動沙丘,以防止其就地起沙。(2)河岸沙地治理區,該區域面積800多平方公里,包括遼河沿岸的7個鄉鎮和牧場。地形多為沖擊沙地,并近年來呈現逐步蔓延的趨勢。因此,應結合遼河防護林等工程,對區域內的山水田路進行綜合治理。(3)潛在沙漠化防治區,該區域面積900多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上述兩區域的中間地帶,沙丘的平均高度<3m,植被覆蓋率>15%,由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宜林地、鹽漬地等組成[2]。若不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可加重其沙漠化程度,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應采取生態經濟型的手段,采用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的發展原則,以緩解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
4 防風治沙主要內容及辦法
4.1 科爾沁沙地南緣防風阻沙林帶建設
康平縣遼蒙、沈阜邊界線總長114.4公里,系科爾沁沙地南侵的前沿。在該沿線內,有林地段長約67公里,無林地段長約50公里。有林地段中,過熟林長35公里,面積0.8萬畝;幼林長32公里,面積0.7萬畝。按照相關規劃標準,在現有林基礎上,沿該沿線營造防風阻沙林帶,需造林8萬畝,樹種采用喬灌木相結合,行間混交為主,喬木樹種主要是柳樹、楊樹、樟子松,灌木樹種主要是紫穗槐、沙棘。
4.2 流動和半固定沙丘圍封造林
康平縣有1000畝以上的半固定和流動沙丘共14個,總面積約6000畝。圍欄采用生物圍欄與工程圍欄相結合的方式,即先在沙丘周圍用水泥刺線圍上,進行封沙育林育草,在封育區域內進行人工造林,在圍欄的四周栽植灌木樹種,等灌木成林后,將工程圍欄撤掉,開始使用生物圍欄;在人工造林的方面,沙丘的迎風面進行沙障的設置,在沙障內進行人工造林;可也在沙灣地進行人工造林;人工造林也可以采取喬灌相結合的方式;在地下水位比較高的低緩沙丘在造林基礎上可采用條狀混交的手段,栽植防護林和速生林。
4.3 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
康平縣需建農田林網的面積為86. 8萬畝,營造農田防護林網6萬畝。采取通風結構和疏透結構林帶,建設窄帶小網格護田林網,主帶間距離250 m,副帶間距離500 m,每塊條田面積187畝,窄帶小網格僅有3~5行喬木組成,無灌木。農田林網的布局結合條田、方田建設實行全面規劃,水、土、林綜合治理,條田、渠系、道路、林帶四位一體。樹種以新疆楊、速生楊、鉆天楊、旱柳為主[3]。
4.4 速生林建設
重點在遼河、秀水河及境內中河流沿岸上的沖擊沙地和沙化耕地實施推耕還林的耕地中以及沙荒地和闖田中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塊進行速生林建設,發展10萬畝,樹種以楊樹為主。
4.5 經濟林開發
首先在康平縣的西南部小流域,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仁用杏為主發展水保生態經濟林,以混農生態經濟式和四位一體組合式兩種方式進行建設。其次在康平縣的西北部重沙化土地分布區、要求光照充足、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塊栽種蘋果梨,采取早期豐產栽培模式。經濟林開發共15萬畝,其中蘋果梨5萬畝,仁用杏10萬畝。
4.6 水保林建設
水保林建設共1.5萬畝,重點進行溝道防護工程,以流域內溝谷生物防護為目標,建設溝谷林、護岸林、護灘林、護堤林等。
4.7 綠色通道建設
在鄉級以上公路進行綠色通道建設,縣級以上公路兩翼綠化寬度為10m,鄉級公路兩翼綠化寬度為20m。縣級以上公路以香化、美化為目的,樹種以倒垂類、常綠類、花果類為主,實行喬灌草相結合;鄉級公路以綠化為主,樹種以常規樹種為主,其中立地條件好的地段要栽植楊樹速生品種。綠色通道建設造林總面積3.5萬畝。
4.8 環鎮、環村林建設
到2010年全縣重點完成15個農村鄉鎮所在地和180個村委會所在地的小城鎮和村屯綠化任務。環村林的寬度為20m,株距2m、行距4m。樹種以新疆楊、速生楊為主。
參考文獻:
[1] 趙洪利,楊云飛,董立國.沈陽臥龍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現狀與生態功能利用探討[J].環境保護科學,2008(04):40-43.
[2] 鞏國麗,劉紀遠,邵全琴.草地覆蓋度變化對生態系統防風固沙服務的影響分析——以內蒙古典型草原區為例[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4(03):426-434.
[3] 陳國榮,劉健,余坤勇,許章華.沿海防護林防風固沙效益動態監測技術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0(03):231-236.
作者簡介:戴聞書(1979—),女,本科,工學士學位,畢業于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工程師,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工作。E-mail:kpxst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