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平
摘要:體能與運動技能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重在發展學生的體能以及對運動技能的初步掌握與運用,以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如何在體育課中把體能訓練與運動技能學習進行有機融合,值得我們體育教師去探究和思索。
關鍵詞:體育教學 體能 技能
運動技能教學是體育學科一個學科教學獨有特征,是體育課教學中的重心工作,同時面對當前學生體質的下滑現實,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也是體育課中教學重點工作。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緊緊圍繞這兩大任務來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如今,如何使運動技能的學習與體能的發展在一堂課中有機結合在一起,成為了我們的研究課題。本文以《魚躍前滾翻》教學為例,論述個人對體育教學中體能與技能進行融合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研討課教學實況
(一)課堂教學內容
鏡頭一:魚躍前滾翻接兔跳練習。
鏡頭二:收腿抱膝跳(1~2次)接魚躍前滾翻——等待同學練習鴨子步、弓箭步走、全蹲跳,4人一組輪流依次反復練習。
鏡頭三:連續兔跳練習和俯臥撐“此起彼伏”。
(二)課堂事實
筆者主要對就座附近的兩個練習小組進行了重點觀察。觀察到膝蓋打臉的現象8人中出現了兩人次,但學生沒有因此而退縮,仍然認真地堅持著,不管是汗流浹背的還是膝蓋打臉的,始終努力地表現著自己,學生的認真程度讓人難以置信,中途沒有一個人間歇,其中有兩人在連續收腿跳兩次這個練習時跳不起來了,身體失去了平衡,可還是自覺地堅持重跳后再接魚躍前滾翻動作。在場觀摩的教師由一開始的安靜與贊賞變成了后來的一次次爭議和揪心的表情。
二、本課存在的問題
教學主要環節中技能結合體能練習,密度、強度和難度偏大,由于強度和難度過大,導致體能下降,影響技能的發揮,甚至因體力不支而出現危險性的動作,鏡頭二的后階段明顯出現了這種現象。這種集技能與體能為一體的組合教學,它的優勢在于能將某些單一枯燥的內容或組織教法通過特定的連接形成一種新的鍛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常態課與理想課是有距離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不能脫離實際。
三、看法與建議
(一)在單元教學設計中,第二課次應以技術的改進為主,體能練習為輔
單元教學中第二課次近似于新授課,動作的形成處于泛化階段,鏡頭二一開始,學生掌握的技術動作大多都比較好,技術動作基本形成,只有后蹬舉腿和先蹬后撐動作部分同學不是很明顯。筆者認為,重點應以改進技術鞏固動作為主,適當結合技術相關的體能練習為妥,鏡頭三的兩個內容和鏡頭一足以本次技術課的練習強度,技術課不能為體能而體能,鏡頭二的組合練習必須在技術動作定型后才可以運用。在技能教學初步掌握階段,當同伴練習時讓同學們觀察同伴的動作過程或進行保護與幫助,以相互評價與自我評價的方式更有利于動作技能的掌握與提高。
(二)在技能與體能的組合教學中,把體能練習安排在技能動作之后比較妥當
如鏡頭一,這樣的設置不會影響技能的發揮,有的是增加了學練趣味,同時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鏡頭二中,連續做兩次收腿跳接魚躍前滾翻,這樣的協調性要求比較高,健康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嘗試,對部分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加上4人一組的組合練習的練習頻率高,負荷大,因體力不支導致技術動作變形,好多同學和觀摩的教師明顯感覺到了動作的危險性,然而只要把收腿抱膝跳放在魚躍前滾翻動作之后,或者改為難度小一點的練習內容,那就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新的教學模式。我們要讓組合成的新的運動形式符合人體生理機能變化的規律和技能形成的規律,最大化地實現教學效果。
(三)在技能與體能相結合的教學中,把體能與技能相互融合、協調發展
一般情況下,學生喜歡技能類教學課,相對不喜歡體能類練習,如果把體能練習隱藏于游戲比賽和技能教學之中,學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能的掌握上和游戲的趣味中,從而忘卻體能練習帶來的乏味和疲勞。類似鏡頭三的練習安排得極好,利用連續兔跳進行先蹬后撐技術的學練,利用比賽的方法來練習俯臥撐增強手臂力量。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只要留心觀察、用心設計,也有許多體能與技能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課例,如籃球的運球和運球折返技術教學中可以結合耐力素質的練習,即可以進行連續2~3分鐘的折返跑動運球練習;行進間三大步上籃技術的學練中可以結合三步助跑摸高的體能練習;排球墊球教學中可以結合腳步的移動摸地一次墊球一次的方法來增加強度;利用圓圈追逐跑的游戲進行彎道跑技術的教學;在長跑練習過程中利用心臟血液流動的變化路線結合生理學知識進行教學;足球比賽可以鍛煉速度耐力力量靈敏柔韌技巧等體能的提高,等等。
(四)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尊重能力差異、體現分層教學
本次課堂教學中,無論優等生還是弱勢生練習的內容一模一樣,運動強度也一樣,在教學的后階段,如果設計一個讓學生自評后根據能力不同進行不同難度或不同運動量的組合練習,這樣,可以讓強者更強,優者更優,通過超越自我、突破極限的練習方式進行競爭與合作,同時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需要關注的弱勢學生,讓每一個弱勢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在能承受的運動負荷內有所提高,而不是受到傷害,做到培優與補差,嘗試與合作。
總之,不能把課堂理想化,作為研討課,我們必須創新實踐,而對于常態課來說,小班化的教學不成問題,可對目前大多數學校來說,能力低下、體質較弱、自覺性還有待提高的學生較多,身體素質相對較差,加上班額大,這種組合教學是否能發揮最大效能,還有待體育教師更進一步的探討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