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秀庚
摘要:目的 通過對動態心電圖檢測的長RR間期分析,探討引起長RR間期的各種原因及發生規律。方法 對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的191例長RR間期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時采用RR間期默認值"2000ms。結果 長RR間期的發生率為8.05%,男性高于女性;常見的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肺心病、風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病竇等;常見的心律失常有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伴長RR間期、陣發性房顫或陣發性心動過速終止后、早搏后的代償間期、房性早搏未下傳、竇性停搏、二度Ⅱ型竇房阻滯、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阻滯、高度房室阻滯、三度房室阻滯、起搏器引起的長RR間期。結論 24h動態心電圖監測長RR間期對病因診斷、鑒別診斷及決定治療方案有很大的作用,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長RR間期;動態心電圖;分析
動態心電圖是一項無創傷性檢查技術,可以長時間持續實時記錄到心臟電活動的變化,對各種原因引起的長RR間期的檢出率遠遠高于其他檢查手段。長RR間期是一種心電現象,有其不同的原因和臨床處治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動態心電圖檢查者2372例,其中長RR間期"2000ms者191例,發生率為8.05%,其中男性116例,女性75例,年齡35~89歲,平均65歲。
1.2方法 采用美國Mortara公司生產的12導聯同步動態心電圖儀進行檢測,要求受檢者記錄生活日志(明顯的不適癥狀及發生時間),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記錄24h后錄入分析系統,剔除偽差、干擾后進行分析.再人工編輯打印報告,其中長RR間期默認值"2000ms。
2 結果
2.1長RR間期的發生率及性別 受檢者2372例,其中長RR間期"2000ms者191例,發生率為8.05%,其中男性116例,占4.89%,女性75例,占3.16%,男性高于女性。
2.2引起長RR間期的各種病因 191例長RR間期中冠心病63例(32.98%)、高血壓30例(15.71%)、糖尿病28例(14.66%)、肺心病19例(9.95%)、風心病12例(6.28%)、急性心肌梗死10例(5.24%)、腦卒中9例(4.71%)、心肌病6例(3.14%)、病毒性心肌炎5例(2.62%)、病竇4例(2.09%)、心源性暈厥3例(1.57%)、心悸待查2例(1.05%)。
2.3引起長RR間期的心律失常類型 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伴長RR間期、陣發性房顫或陣發性心動過速終止后、早搏后的代償間期、房性早搏未下傳、竇性停搏、二度Ⅱ型竇房阻滯、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阻滯、高度房室阻滯、三度房室阻滯、起搏器引起的長RR間期,發生率最高的是心房顫動。
3 討論
長RR間期是常見的一種心電現象,常規心電圖是瞬間記錄,容易漏掉有價值的心電信息,對長RR間期的診斷有局限性,尤其是夜間的心電活動無法檢測。動態心電圖可準確實時記錄長RR間期的陣次、停搏間期及發生時間,是其他任何檢查方法無法替代的。動態心電圖對長RR間期的分析一般多采用默認值"2000ms[1],但臨床中有時要根據不同情況重新設定RR間期值。長RR間期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可有胸悶、胸痛、心悸、黑矇、暈厥等癥狀。
本組監測的2372例動態心電圖,其中長RR間期191例,發生率為8.05%,其中男性116例,占4.89%%,女性75例,占3.16%,男性高于女性,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工作壓力較大有關。
191例長RR間期中冠心病63例、高血壓30例、糖尿病28例、肺心病19例、風心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腦卒中9例、心肌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病竇綜合癥4例、心源性暈厥3例、心悸待查2例。其中病竇是竇房結本身及周圍組織發生缺血、炎癥、退行性變、纖維化,而導致其功能障礙使沖動的形成或者傳出過程受到影響,并隨著年齡增長,竇房結內P細胞數量減少,纖維組織增多,造成其功能減退,因此年齡因素是竇房功能衰退病變的主要因素。
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與病竇有關,但冠心病的改善有時并不引起病竇的好轉,病理解剖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竇房結、房室結內纖維結締組織增加[2],竇房結內的細胞體積增大,數量減少[3]。
腦卒中患者長RR間期與陣發性房顫、頻發室性早搏、短陣室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等終止后有關,其機理可能因腦缺血、水腫等病變累及丘腦下部網狀結構和腦干的重要核團,大腦高級植物神經中樞受到破壞,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交感、副交感神經平衡失調引發心律失常有關[4],腦卒中人體處于嚴重應激狀態,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激素分泌失調,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分泌急驟增加,使心血管活動加強,冠狀動脈痙攣引起心電活動異常及心功能改變[5]。
心房顫動患者的長RR間期發生率最高,時間分布多在23:00~07:00,夜間明顯高于白天,可能與睡眠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房室交界區不應期延長、隱匿性傳導增加有關,多屬于生理性阻滯。心房顫動合并二度房室阻滯的診斷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心房顫動患者出現3個≥1.5s的RR間期、連續10個f波未下傳心室或平均心室率<40bpm考慮合并二度房室阻滯,而另有學者認為這不是二度房室阻滯,而是受迷走神經的影響和隱匿性房室傳導造成的[6],可能是房室交界區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陣發性房顫、陣發性室速或室上速終止后的長RR間期多是竇房結受到超速抑制后恢復其自律性的過程,有助于判斷竇房結的功能。房性早搏未下傳的長RR間期是因房早較早,落在不應期而干擾性未下傳引起。竇性停搏、二度Ⅱ型竇房阻滯多由于炎癥、缺血、缺氧、藥物等原因影響竇房結功能引起。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阻滯、高度房室阻滯、三度房室阻滯多與房室交界區病變、藥物或自主神經調節有關。
心源性暈厥非常兇險,死亡率可達20%~30%[7],其發生原因為心臟停搏或心動過速時間過長,造成有效心搏出量減少導致腦部供血不足[8],其中1例心源性暈厥患者出現高度房室阻滯,最長的RR間期達8894ms,伴有黑矇、暈厥癥狀,植入人工心臟起搏器后癥狀消失。起搏器引起的長RR間期多因起搏器感知或起搏功能障礙。臨床上,生理性阻滯引起的長RR間期無不適癥狀者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對病理性阻滯的長RR間期,特別是引起血液動力學改變者(有黑矇、暈厥等癥狀),應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藥物治療無效時須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
總之,24h動態心電圖監測長RR間期對病因診斷、鑒別診斷及決定治療方案有很大的作用,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談劍誠,張天貺.動態心電圖長RR間期161例臨床分析[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0,19:33-35.
[2]BuruLjanowa I,wassilew G,Radanov s.Age relat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stimuliconducting system of the human heart[J].zentralbl ALLg Pathol,1987;133(3):433-438.
[3]Inoue S,Shinhara F,Niitani H,et al.Anew method for the histological study aging changes in the sinoatrial node[J].Jpn Heart J,1986,27(5):653-660.
[4]郜立紅.腦心綜合征的臨床特點與分析[J].臨床薈萃,2001,16:717.
[5]王雅純.腦卒中心電圖改變臨床意義的探討[J].華西醫學,2003,18:207-209.
[6]郭繼鴻.迷走神經性房顫[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0,9(1):51-52.
[7]SCARABELLI C C,SCARABELLI Y M.神經心源性暈厥[J].孟曉梅,馮凱,譯.英國醫學雜志(中文版),2005,8(1):32-37.
[8]呂鍵.動態心電圖確診心源性暈厥5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4:374-37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