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英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壓患者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路徑及預期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例高血壓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38例。觀察組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西藥治療方案,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血壓指標改善差異。結果 經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且觀察組患者血壓指標改善情況也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對比,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 針對高血壓患者定向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良性達到標本兼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壓指標,強化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高血壓;中西醫結合;療效
本研究為定向選取適宜高血壓患者應用的臨床治療方案,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例高血壓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分析了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現詳情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例高血壓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依據中西醫診斷標準而確診,西醫臨床診斷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實施[1],中醫辨證依據《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展開。采用隨機數字分組法,將76例患者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38例患者。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4~74歲,平均(53.7±6.5)歲,病程1~6年,平均(3.4±1.8)年,患者收縮壓142~191mmHg,平均(158.64±9.28)mmHg,舒張壓為94~117mmHg,平均(105.52±9.28)mmHg。對照組男性19例,女19例,年齡42~75歲,平均(54.2±6.1)歲。病程1~7年,平均(3.5±1.9)年,患者收縮壓144~194mmHg,平均(157.56±9.37)mmHg,舒張壓為94~117mmHg,平均(104.55±9.27)mm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西藥治療方案,具體用藥規格流程:卡托普利25mg/次,3次/d,連用4w;4w后測定患者血壓值,若血壓值穩定,則降低給藥劑量為12.5mg/次,2次/d,持續用藥12w[2]。
觀察組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于對照組西藥治療基礎之上加用中藥治療,西藥治療方法、給藥劑量、時間同對照組;中藥方劑組成:取當歸、山藥各20g;生黃芪、桑枝、桑葉、丹參、靈磁石各30g;茯苓、澤瀉、車前子各15g;桑白皮50g,上藥加水500ml,文火煎30min,去渣取汁,1劑/d,分早晚2次服用[3];服藥10d之后轉為隔日1劑,持續治療12w。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兩組患者血壓變化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作詳細記錄。
1.3療效觀察 顯效:治療后,患者舒張壓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值范圍,或舒張壓下降≥20mmHg。有效:治療后,患者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20mmHg,但仍稍高于正常值范圍。無效:患者血壓指標相比治療前無改善,甚至升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統一納入SPSS18.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經臨床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可知:觀察組38例患者,顯效患者共計17例(44.73%),有效19例(50.01%),無效2例(5.26%),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94.74%。相比對照組38例患者,顯效患者共計11例(28.94%),有效18例(47.36%),無效9例(23.68%),臨床治療總有效率76.32%。組間差異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前,收縮壓平均(158.64±9.28)mmHg、舒張壓平均(105.52±9.28)mmHg,臨床治療后依次降為收縮壓(119.27±5.11)mmHg、舒張壓(78.95±4.68)mmHg。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前收縮壓平均(157.56±9.37)mmHg、舒張壓平均(104.55±9.27)mmHg;臨床治療后依次降為收縮壓(128.42±5.44)mmHg、舒張壓(87.68±7.52)mmHg。組間差異對比可知,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前,血壓指標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臨床治療后,血壓指標均得到了顯著改善,但相比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高血壓是以患者血壓指標上升為主訴表現的一類慢性綜合征,致病因素多而復雜,疾病發生和進展的過程可能會對患者正常臟器功能及機體生理水平產生影響,最終因病情遷延而產生心腦系統嚴重危害,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亟待臨床合理治療干預。而從中醫學層面來講,高血壓隸屬于"眩暈"、"頭痛"疾病范疇,發病機制為上實下虛,肝腎陰陽失調為疾病內在基礎[4]。針對高血壓患者的藥物維持治療而言,中藥治療高血壓疾病具有著穩定持久、降壓緩和及副作用低等現實特性,因為中醫治療高血壓主張調和陰陽、疏通筋脈、改善心腦血管血流供求關系,自病本層面消除高血壓疾病的病理因素,以強化患者預后。
本研究中,針對觀察組38例高血壓疾病患者,定向選取了具有升清降濁、清火熄風、平肝潛陽、養心安神類中藥,通過合理配比煎服,達到了風陽潛降、風火去而眩暈消的功效,切實改善了患者脂代謝紊亂,就患者高血壓癥狀予以了良好平復。而相比較而言,西藥雖然具有著降壓快速、療效可靠等優勢,但是相比中藥而言,其多是以消除高血壓患者表面病理特征為主,患者本癥卻未必能夠得到全面改善,由高血壓引發的臨床心腦血管嚴重事件發生率居高不下。因此,充分結合中醫藥物治本優勢,西藥治標特性,本著標本兼治原則,著力于高血壓疾患當前治療,強化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合理抉擇應用。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2]徐立萍.卡托普利與拉西地平聯用治療高血壓102例[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4):490-491.
[3]劉宏祥,趙永辰,楊光福,等.原發性高血壓病中醫診療方案臨床驗證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98-100.
[4]李麗萍,沈翠珍,李玉霞,等.高血壓陰虛體質患者中醫調護效果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9):16-17.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