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
摘要:目的 通過西藏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相關文件落實情況,了解西藏西部高原地區農牧民健康狀況及患病情況,為慢性病、常見病、傳染病防治以及提供依據。方法 對薩迦縣廣大農牧民等進行體格檢查,包括內外科常規檢查、胸部透視、血壓、心電圖、腹部B超、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血糖、血脂以及兩對半,女性加做婦科檢查。結果 人檢查結果異常,其中前5位異常依次是紅細胞增多癥1876例(4.66%),乙肝1827例(4.54%),高血壓1081例(2.68%),脂肪肝521例(1.29%),心肺心病510例(1.27%)。檢查結果異常與飲食、環境、文化程度有關,部分異常與性別有關(血紅蛋白增多癥),部分異常與年齡有關(高血壓)。結論 有針對性地對農牧民的健康宣教,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衛生習慣,建立健康檔案,定期參加體檢,發現健康危險因素或疾病,早期干預、早期治療。
關鍵詞:體格檢查;體格檢查;高原;農牧民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薩迦縣衛生服務中心組織該縣農牧民健康體檢,現將體檢結果分析如下,以期早期發現疾病、早期健康干預、早期治療,總結高原農牧民疾病特點,以指導疾病的防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中心從2014年~2015年兩年內按照縣委縣政府以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高度重視和安排部署下,結合各鄉鎮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出相應的體檢政策為適齡農牧民進行健康體檢,并通過會議,向農牧民宣傳健康體檢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做法,極大的提高了農牧民參與健康體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全縣轄9鄉2鎮,132個行政村,11個小學,縣中學以及8座寺廟的曾妮等共進行了進鄉入村,入學校,入寺廟等進行40280名做了健康體檢,同時建立了農牧民的健康檔案實行電子信息化管理,今后切實為農牧民群眾建立健全電子"健康信息卡"科學檢查、科學診斷、科學用藥、科學治療打下堅實基礎。為解決基層農牧民群眾出門看病難的問題,采取上門服務的方式為廣大農牧民群眾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1.2方法 農牧民均是自愿參加體檢,檢查項目為胸部x線透視、血壓(診斷標準為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中提出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或者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壓藥,血壓雖低于140/90 mmHg也應診斷為高血壓、內外科常規檢查、心電圖、腹部B超、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以及乙肝表面抗原,女性加做婦科檢查,以上診斷以《診斷學》(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為標準診斷,建立健康檔案。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
2結果
2.1體檢總體情況 異常率最高紅細胞增多癥,共有1876例(4.66%),乙肝1827例(4.54%),高血壓1081例(2.68%),脂肪肝521例(1.29%),心肺心病510例(1.27%),膽結石272例(0.68%)。
2.2體驗異常與年齡的關系 5~20歲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膽道疾病、血紅蛋白增多癥的發生率均高于5~20歲組(P<0.01)。5~20歲組血紅蛋白增多癥的發生率均低于20~50歲組、>50歲組(P<0.01)。20~29歲組高血壓的發生率均低于30~39歲組、40~49歲組、50~59歲組、>60歲組(P<0.01),30~39歲組高血壓的發生率低于40~49歲組(P<0.01)。說明高血壓隨著患病年齡的增加而增加。20~29歲組心電圖異常的發生率低于40~49歲組(P<0.01),見表1。
3討論
本次體檢結果發現,薩迦縣農牧民的健康問題與飲食、年齡、環境、文化程度有關。薩迦縣農牧民常見疾病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膽道疾病、血紅蛋白增多癥、高血壓、心電圖異常、貧血、乙肝表面抗原陽性、高血脂、脂肪肝、肝包蟲病、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癥、脾腫大、肺結核等,與潘海英等報道的內地農民體檢調查結果疾病的排序不同,反映了高原地區農牧民的疾病譜。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高原農牧民文盲率較高,有許多不良的衛生習慣,如隨地大小便、飯前便后不洗手、餐具不衛生等;飲食結構較為單一,喜歡生吃牛羊肉,愛喝青稞酒、啤酒、酥油茶、甜茶等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飲食,而很少吃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蔬菜、水果;高原缺氧環境導致缺少運動,有些地方人畜共飲未經消毒的地表水,人與動物同住一樓(樓下動物,樓上住人),密切接觸,這些情況導致了以上這些疾病的發生。其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每個年齡組中血紅蛋白增多癥
男女患病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男性從事體力勞動較女性多,需氧量大,促進了血紅蛋白增多。根據體檢結果以及以上這些情況,我們將著重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①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特別是健康知識宣傳,教育農牧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針對農牧民文盲較多的情況,采用宣傳圖畫、廣播、電視,加強學生教育,鼓勵學生向家長宣傳等方式,175宣傳不良衛生習慣的壞處,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好處,以及如何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②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宣傳合理、科學的膳食結構,提倡戒煙限酒,適當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適當的運動。③走進鄉村,對農牧民進行以上常見疾病的健康宣教,普及防治知識,提高農牧民的自我健康保健意識。④建立、管理好健康檔案,定期對農牧民進行健康體檢,通過體檢,發現危險因素,及早干預,預防疾病的發生,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從而達到治愈疾病或減緩疾病的發展,提高高原農牧民的生活質量。⑤通過對農牧民健康體檢的實施,進一步提高農牧民健康保健意識,使農村牧區常見病、多發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促進農村牧區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積極總結積累在建立農牧民健康檔案工作中取得的寶貴工作經驗和先進的工作方法,對農牧民的健康檔案實行電子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電子"健康信息卡",切實為農牧民群眾科學檢查、科學診斷、科學用藥、科學治療打下基礎。結合西藏實際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工作,農牧區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特別是農牧區醫療的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推進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和高山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特別受老百姓的歡迎,按照西藏自治區農牧民健康體檢任務安排進行完成。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