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法律規定中注重人文關懷、關注弱者利益是現代國際私法立法不可缺少的因素及發展方向。我國《法律適用法》的頒布也體現了這一方向。然而,無論是其他國家還是我國,在國際私法領域中對于弱者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定仍存在不足,如未確立弱者保護的原則、法律規定語義不明確等。因此,我國在未來的立法實踐中,尚需對《法律適用法》實現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 法律適用法 弱者保護 有利原則
作者簡介:仲稼玥,西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03-02
一、概述
近年來,近代民法向現代民法逐漸轉變,其中,弱者利益保護這一基本原則的作用不可小覷。各國實體法在弱者利益保護領域的著重均源于該基本原則的有效指導。與此同時,國際私法領域也不例外。盡管大多還僅體現的是一種理念,但對弱者利益保護的意識已被多數國家接受,并體現在國際私法的法律制度中。
(一)弱者保護原則的概念
什么是“弱者”,不同專業領域對其界定有所差異。經濟學強調經濟能力方面的“弱者”。社會學則看重社會資源分配領域。如果一個人不僅經濟貧困,生活水平低下,同時承受能力較弱,則其可能被社會學者界定為“弱者”。而在國際私法中, “弱者”指代具有特殊身份的當事人。在涉外民商事關系中,他們常常基于社會或個人等客觀原因而處于弱勢地位。例如在涉外婚姻家庭領域中需要被確認是否具有婚生地位的子女、被監護人等。由此,國際私法中提出的弱者保護原則是指在制定、實施及解釋國際民商事領域的法律的過程中,應側重保護其中弱者一方的合法權益 。
(二)弱者保護原則的興起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弱者保護這一理念開始興起。思想領域的改革及社會認識的深化,都為弱者保護原則的逐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追求實質正義的法學思潮、從形式正義向實質正義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弱者保護原則的興起。隨著美國“沖突法革命”的爆發,對沖突規則社會基礎及社會功效的考察逐漸成為國際私法的重要內容。由此,平等與博愛成為彼時國際私法的焦點,個人利益及實質平等也成為關注重點。
其次,人權理論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對弱者保護原則的進一步發展大有裨益。有關對消費者、受雇人和被保險人等“弱者”保護的規定逐漸在各國的法律規定中有所體現。
此外,弱者保護原則體現了國際私法的人文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幾乎是現代社會人人皆知的常識,但弱者保護原則恰恰為一種例外。這一例外的興起及存續,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保護弱者權益不僅填補了現實法律的空白,也突出了人類文明在法律領域的體現。
最后,弱者保護原則與和諧社會的本質融會貫通。強弱共同存在而產生的社會矛盾,是加劇不穩定狀態的關鍵因素。而不穩定狀態則導致了不和諧。因此,只有保護了弱者,才能最終和諧。
二、弱者保護原則的立法方法
盡管當前弱者保護原則尚未被各國確立為一項基本原則,但國際私法的基本制度和法律選擇方法等方面仍體現了該原則。
(一)“強制性規則”的運用
由于國家間民事交往的增多,需要保護的特殊利益的需求也逐漸提升。作為排除外國法適用的有效手段,強行法、禁止性規定等強制性規范成為許多國家的首要選擇,并借此打破了沖突規范在涉外民事關系領域獨占鰲頭的局面。強制性規范是強化對弱者的權益保護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尤其在對消費者的利益保護的領域。
(二)對當事人“意思自治”進行限制
基于合同的本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廣泛存在于國際合同領域。然而,在一些特殊合同中,如消費合同、雇傭合同等,消費者、受雇人相對于商家、雇傭人而言,不可避免處于劣勢地位。為了保護弱者權益,在特殊合同中出現了對意思自治原則進行限制的趨勢。
(三)“有利原則”的運用
“有利原則”是指在進行法律選擇時,傾向選擇有利于弱者的法律。它突出體現了國際私法中對弱者保護的重視。此外,最密切聯系原則作為“有利原則”的具體化,通過連接因素使得個案最終適用有利于保護弱者的法律。“有利原則”的推廣與運用,為國際民商事案件中的弱者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四)公共秩序保留的運用
作為排除外國法律適用的一種方式,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廣泛運用于沖突法中。盡管該制度常被指責適用標準模糊,更具有象征而非實質意義,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確實能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保護弱者的合法權益。例如1926年德國最高法院一個判例:一個船員聲稱他在訂立雇傭合同時曾遭受脅迫,因此請求法院撤銷該合同。根據當時德國法的規定,此種情形應適用土耳其法。然而在土耳其法所列舉的可以作為撤銷合同的原因中,脅迫這一情形并未被包含在內。在這種情況下,若適用土耳其法則不利于保護弱者一方——即受雇船員的利益。因此最終法院依據公共秩序規則排除了土耳其法律的適用,選擇適用德國法律,從而撤銷了該合同 。
(五)其他制度的運用
談及對弱者權益的保護,國際私法中許多基本制度都有涉及,如識別、反致、法律規避等。
三、弱者保護原則與我國國際私法
(一)我國對弱者權益保護在國際私法中的體現
《法律適用法》的頒布促使我國國際私法對弱者權利的保護程度提升了一個層次。《法律適用法》從總則到分則的規定無不滲透著對弱者利益的保護的理念。第一,在涉外婚姻家庭領域:一是對父母子女人身、財產關系的規定 ,突出體現了“有利”原則;二是在涉外撫養關系中,法律明確規定對被撫養人著重保護;三是在涉外監護關系中,將被監護人視作弱者給予相應關注。第二,在涉外合同領域。如在涉外勞務合同領域,法律規定適用勞動者工作地法律、用人單位主營業地法律或勞務派出地法律等。第三,在涉外侵權領域。法律規定只有特定當事方才有選擇適用法律的權利。
雖然《法律適用法》在多個領域都體現了對弱者權益的保護,但該保護尚待進行進一步完善。一是對什么是“弱者”以及哪些人屬于“弱者”的概念缺乏清晰界定。由于對這一基本問題的規定不明確,導致國際私法難以真正發揮保護“弱者”的作用。基于此,國際私法在弱者保護領域中的首要問題既是明確弱者的概念和范圍,而不能一味地把弱者保護局限在傳統領域,且需進一步擴大對弱者的界定范圍。如將涉外保險投保人和交通事故受害人納入國際私法的保護范圍。二是當前, “保護弱者”還不是國際私法的基本原則。雖然在實踐中,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還沒有將“保護弱者”確立為國際私法領域的基本原則。但若將其確立為基本原則,不僅有利于填補法律空白,更有利于提升司法人員靈活處理案件的能力,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正義與公平。三是意思自治原則的適用范圍并無明確清晰的限定。世界上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轉變立法模式,對意思自治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制,并將其廣泛適用于涉外勞務關系及消費關系等領域,以保證對弱者最基本利益的保護。四是很多規定缺乏現實可行性。舉例而言,一些規范本身的設立目的是為了保護弱者利益,但是該沖突規范最終所指向的實體法律的規定卻與其目的相悖,從而無法實現保護弱者利益的初衷。如《法律適用法》第43條 、第45條 ,盡管從表面上看來確實是為了保護弱者一方,即勞動者和被侵權人的利益,但若仔細研究即可得知,該法規所指向的勞動者工作地法及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并不等同于勞動者和被侵權人權益保護地法。因此,以“有利”原則取代此種目的與結果相左的沖突規范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國國際私法中對弱者保護原則的完善
《法律適用法》的頒布促使我國國際私法在對弱者權益的保護領域邁進了一大步。然而,弱者保護原則目前并不是我國國際私法領域的基本原則,這就造成了一些有關弱者利益保護的法律漏洞。
1.確立弱者保護原則:首先,全面的內容、明確的措辭是目前我國在國際私法領域中針對弱者權益保護方面所欠缺的。其次,《法律適用法》的總則部分并沒有確立弱者權益保護的基本原則地位,該法所體現出來的對弱者權益的保護分散于婚姻家庭等分則章節里。再次,我國目前的國際私法體系本身并不完善,而其中欠缺的有關弱者權益保護的內容則突顯了該領域的法律缺陷。
因此,我國國際私法學界應繼續深入對弱者權利保護內容的完善與改進,最終確立弱者利益保護這一基本原則。
2.完善法律內容:《法律適用法》對弱者權益保護的規定是并不全面的。如涉外合同領域,對消費合同和勞務合同中的消費者和勞動者均明確提出了利益保護,卻遺漏了技術轉讓合同中的技術受讓方。此外,還缺乏對海事關系中船員的保護。
3.明確具體內涵:在對弱者權益進行保護的規定中,存在著用詞不精準,語義不明晰的情況。如《法律適用法》第29 條對何為“有利于”、如何“有利于”的規定并不清晰。因此,法律條文明確含義不僅在立法中十分重要,在實踐中也不可或缺。
由于雙方當事人所處地位的差異,經常導致雙方權利義務不對等,從而使弱者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這一現象廣泛存在于涉外民事關系當中。保護弱者的理念是現代國際私法不可或缺的價值取向和基本原則,其中包括許多明確且具體的內容,而如何將這些內容規范為國際私法的具體內容的這一過程,則被稱為保護弱者利益的“法律化”。
《法律適用法》的頒布具有不可否定的積極作用。它奠定了在我國國際私法中確立弱者保護原則的基礎,體現了我國國際私法立法的技術及顯著進步。但是在我國國際私法立法中并未將弱者權益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加以確立。同時,我國目前已有的相關法律規定并不規范,而要確立弱者保護原則仍需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因此,應從實現國際私法的基本作用和價值導向的角度,結合實踐運用及國際潮流,逐漸在我國國際私法中實現對弱者權益的保護原則。
注釋:
余提.淺析我國國際私法中弱者保護原則的確立.法學研究.2011(5).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25條:“父母子女人身、財產關系,適用共同經常居所地法律;沒用共同經常居所地的,適用一方當事人經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國籍國法律中有利于保護弱者權益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43條:“勞動合同,適用勞動者工作地法律;難以確定勞動者工作地的,適用用人單位主營業地法律。勞務派遣,可以適用勞務派出地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第45條:“產品責任,適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權人選擇適用侵權人主營業當地法律、損害發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權人在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沒有從事相關經營活動的,適用侵權人主營業地法律或者損害發生地法律。”
參考文獻:
[1]馬丹青.國際私法中的弱者保護原則研究.法制與經濟.2009(6).
[2]賀連博.國際私法中弱者權利保護方法.法學雜志.2008(5).
[3]屈廣清.論保護弱者的國際私法方法及其立法完善.法商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