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伴隨著公證事業的飛速發展,公證業務量的成倍增長,公證賠償問題日益凸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機構賠償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償。本文試圖通過對幾個公證賠償案例的解析,分析公證賠償的性質及如何避免發生錯證,使每一個公證事項都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關鍵詞 公證賠償 過錯 公證質量 創新服務方式
作者簡介:周英娟,山西省太原市城南公證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58-02
案例一:2008年1月,申請人王某、李某來到某市公證處,持雙方身份證、戶口本、結婚證、房產證原件申請辦理出售位于某市解放路56號房產的委托公證。公證員經審核當事人所提供材料真實、合法、充分,遂為當事人出具了委托公證書。一個月后,李某再次來到該公證處,稱其所住的解放路56號房產,被配偶王某伙同他人假冒本人出售,使自己無家可歸,故投訴至公證處,要求撤銷該委托公證書并賠償經濟損失拾伍萬元整。經公證處委托鑒定機構進行筆跡鑒定,委托書上“李某”的簽名、指印與提出復查的李某簽名、指印均不是同一人所為。后公證處撤銷公證書,賠償李某拾萬元。
案例二:2013年8月,申請人劉某來某市公證處要求辦理委托售房公證。接待的公證員告之必須夫妻雙方都來申請。因劉某妻子王某在國外,暫時回不來,但買家已找好。于是他托人找到一位熟悉的公證員,說王某對出售房產無異議,都是多少年的朋友,就由他在委托書上代為簽名。公證員經不住劉某再三說情,就同意了。由劉某在委托書上代王某簽名辦理了委托書公證。后因房價飆升,劉某反悔了,交易不再進行,買方將劉某訴至法庭,要求其履行房屋買賣合同。這時,劉某提出,經公證的委托書上“王某”簽名非本人所簽。此案后續不詳。
案例三:2014年6月,某甲申請辦理一份繼承配偶某乙房產的公證,向公證處提交了身份證、戶口本、房產證、結婚證及配偶父母親的死亡證明等材料。公證員審查了當事人主體資格及各種證明材料,由于某甲與某乙單位開立證明的具體承辦人互相串通,出具了某乙父母已死亡的證明,公證員未進行核實,未要求某甲提供派出所出具的戶口注銷證明或者醫院出具的醫學死亡證明,輕信該證明,給某甲出具了繼承權公證書,使其順利辦理了房產過戶手續。后某乙父母親以財產受損及精神損害為由,要求公證處賠償。后公證處撤銷公證書,賠償某乙父母損失。
案例四:2009年5月,申請人張甲來到某市公證處,持身份證、戶口本、產權證、戶口注銷證明、戶口登記表等材料申請辦理繼承其父張某個人所有房產的繼承公證。張某陳述,其父親張某生前共有子女三人,即其本人、兩個弟弟張乙、張丙,無其他子女。張某的父母親及配偶均已先于張某死亡。公證員審查張甲所提供材料后,要求張甲去被繼承人張某單位復印其人事檔案中有關“父母、配偶、子女”的內容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章。張甲開始告公證員其父張某單位無檔案。因張某生前在國有企業工作,對于沒檔案一事,公證員很奇怪,要求張某單位出具查無檔案證明。過了大概半個月,張甲告訴公證員,其父張某檔案中記載他生前共有八個子女,除張甲、張乙、張丙三個兒子外,另有四個兒子現在生活在安徽,一個女兒生活在本市。聽到這里,真把公證員氣得夠嗆。又過了一個多月,張甲提交了四份放棄繼承聲明公證書,又把在本市生活的姐姐領到公證處,發表了放棄繼承聲明。其余兩個弟弟也在公證員面前發表了放棄繼承聲明。公證員為張甲出具了繼承公證書。一年后,有位趙某來到公證處,反映張某生前在沒有領取房產證前就已將上述所繼承房產出售給了他,因此,趙某要求撤銷該繼承公證書并賠償其損失拾萬元整。 后公證處經復查,認為公證處無過錯,考慮到趙某的實際困難,給予貳萬元補償。
從以上幾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公證賠償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具體來講,公證賠償具有如下特點:
1.承擔公證賠償的前提,在于過錯的發生。前述案例一中,公證員未能審清此李某非彼李某,人證不是同一人;案例二中,公證員明知委托書不是委托人簽名,卻礙于情面,辦理了系本人簽名的公證;案例三中,公證員未能按相關辦證規則要求,提供適格的材料(如死亡證明一般應提供派出所出具的戶口注銷證明或者醫院出具的醫學死亡證明;如確實無法提供時,應提供兩件以上能相互印證的材料,如火化證、安魂卡、墓碑照片等);案例四中,公證員無過錯,則不承擔賠償責任。
2.承擔公證賠償的基礎,必須是在辦理公證事項或辦理公證事務時存在過錯。上述案例一、二、三中,均是在辦理具體的公證事項時發生過錯,案例一、二是委托公證,案例三是繼承公證。
3.承擔公證賠償的根據,是由于公證處的工作人員過錯給當事人造成了損失。上述案例一、二、三中,均因公證員的過錯給當事人造成了損失。如無損失則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案例四中,公證員已盡職審查,從三個繼承人追加到七個繼承人,無任何過錯。只是繼承人張甲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本應在房產繼承到本人名下后,履行其父親生前的義務,將所繼承房產過戶至趙某名下。但因房價上漲,張甲悔約導致趙某權益受損。但與公證處無任何關系。因張甲提供了房屋所有權人為張某的房屋所有權證(為復印件,加蓋有單位房管部門的印章)。又比如:辦理一份出生公證,發證后承辦公證員發現當事人的名字拼音打印出錯,“王敏”(Wang Min)誤打成(Wang Ming),公證員趕快聯系當事人,還未寄出,及時收回了錯誤的公證書,另制發了一份正確的發給了當事人。在這個案例中也發生了錯誤,但因為更正及時,未造成損失,就不予賠償。
4.公證賠償請求人,必須是公證事項當事人。這里的公證事項當事人不僅包括申請公證事項的當事人(如上述前三個案例中的請求人均為公證申請人。案例三中雖然不是當時的申請人,但他們是被遺漏的繼承人,本應也是申請人),還應包括因信任公證書卻導致自身利益受損的相對人。如某外地甲公司欲和本地乙公司簽訂一份煤炭購銷合同,甲公司考慮到與乙公司未曾打過交道,要求乙公司提交經公證機構證明的營業執照、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等相關材料。乙公司向公證機構提交了虛假的資信材料,而承辦公證員想當然認為這不會造假,未去工商部門進行核實,還覺得不花多大力氣就能收一筆公證費,著著急急就出具了上述證件均真實合法的公證書。而后甲公司基于對公證書的信任而與乙公司簽訂了合同并支付了一大筆預付款,但乙公司根本無力履約,才發現乙公司不存在,其所提供給公證處的相關文件均系偽造,致使甲公司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甲公司除可追究乙公司的責任外,公證機構的錯誤也是造成甲公司損失的原因之一。因此,與公證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如因公證機構的錯誤或不當公證遭受損失,也可作為公證賠償請求人。但是,對于這樣的相對人,必須進行嚴格的限制:公證處存在重大過錯且非常明顯,當事人因此而遭受的損失與公證處的過錯有必然的因果聯系。這樣就可以防止無限制地擴大公證處的賠償范圍,也能防止當事人不適當地將本應由自己承擔的契約風險轉嫁給公證處的做法。
那么,我們平時在工作中,如何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呢?
第一,我們要牢固樹立“質量是公證工作的生命線”的意識。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牢記,無論我們辦理多少件公證事項,我們一定要把公證質量放在首位。沒有質量的依托,單純追求數量,是本末倒置,是要吃大虧的。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放棄了一位公證員的職業道德和執業底線,最終只能害人害己。像案例二中,明明不是本人來申辦公證,但公證員礙于人情世故,幫當事人辦假證,等待他的將是悔恨的淚水。
第二,作為一名公證員,我們要有高于普通人的審慎注意義務。在案例三中,被繼承人某乙死亡時僅有三十九歲,還是獨生子女,其父母年齡不應很長。但根據其配偶某甲提供的證明材料,某乙父母竟然都已死亡。對此,我們肯定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且不說我們人均壽命早已突破七十歲,除非某乙家中有極特殊情況(如因意外事故同時死亡),一般也不太可能兩位老人都去世。況且某乙死亡后,某甲與某乙父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沖突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能輕信某甲單方面提供的材料。如當時承辦公證員能稍微想想這些問題,也就不會發生如此低技術含量的錯誤了。
第三,我們要苦練內功,提高執業水平。在案例一中,公證員可能覺得委曲,所提供證件都是真的,當事人要欺騙我們,公證員又不是偵察兵,怎能分辨人證是否同一人?其實,對于重大民事行為,如出售房產的委托、繼承、贈與、簽訂合同等處分財產的行為,我們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供一個以上的證件,比如:提供駕駛證、工作證、職業證書等。同時,可以通過和當事人的談話發現疑點。比如:對當事人分別進行詢問,我們可以詢問本人家庭情況,擬處分的房產情況,對方的家庭情況等等。因造假的人總是心虛,提前不可能都想到演練,總會露出蛛絲馬跡。
最后,我們要創新服務方式,從源頭上杜絕錯假證的發生。對于繼承公證,我們可以嘗試綠色繼承。即僅讓當事人提供獲取證明材料的線索,由我們幫助當事人尋找證據。這樣做的好處是:
1.通過公證機構的代為調查取證能避免公證申請人在派出所、民政局、單位、房管局和醫院等各個部門來回奔波,公證申請人需要做的僅僅是來公證機構做出放棄或申請繼承遺產并委托公證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調查取證的意思表示、簽署相關的法律文件。
2.通過公證機構的代為調查取證使得公證機構能夠更充分、更直接地與繼承案件的證據材料及其掌控部門接觸,能夠有效地避免遺漏繼承人或其他影響案件事實認定情形的出現。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提高辦證本領,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創新服務方式,加強公證人員的責任心,就能減少錯證的發生,提高公證質量,維護公證信譽,切實保護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公證事業的長久健康發展。
注釋:
曾司力.公證賠償若干問題芻議.中國司法.1997(6).23.
參考文獻:
[1]王明亮.新常態下公證業務的路徑選擇.中國公證.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