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步伐的加速,我國正努力朝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前進。從經濟法律建設思路、設計方案到具體規劃上來建設社會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經濟法制建設的步伐也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且城市的建設與經濟法制建設相輔相成,二者是緊密相關的。本文從經濟法的平衡協調理念的角度與城市發展建設的構建,以及對今后城市建設的展望,力圖探索出城市健康發展與經濟法之間的聯系,為建設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的發展性城市探索出道路,實現城市建設與法律建設特別是經濟法建設互動機制研究。
關鍵詞 經濟法制建設 城市發展建設 互動機制
作者簡介:高靜,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法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85-02
一、經濟法建設理論與實踐
經濟法所調整的公共團體全局利益是個體權益整體權益和社會大眾權益都與之相關的整體利益,是三者之間為全局和全部的社會利益總和,這種基于社會整體利益考慮具有以下幾個特殊的意義,如全局性經濟性,均衡性,包含性和可持續性協調性。經濟法從各個利益平衡體的利益整體出發,協作和調整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之間的權利和利益平衡體之間的協調和權衡,而實現中國夢,構建平等公平和諧正義的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協調各種社會參與者與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全局利益參與者在共同促進市場和諧社會形成。作為調整整個社會參與者之間的經濟關系的法律,經濟法著眼于整個經濟全局,決定了它必須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經濟法作為一種宏觀把握經濟形勢走向的法律對經濟的整體格局運行與機制進行調整和控制并對整個經濟形勢進行監管和規制以促使經濟良性發展,它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兼顧與平衡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注重社會的整體利益,關注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可持續實現。因此,加強經濟立法,建立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群體的經濟運行和保障制度,不僅是實現中國夢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和諧社會本身的要求,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國崛起,經濟順利轉型,健康發展的重大保證。
二、城市建設發展實踐
城市規劃、建設與發展半酣,城市總體規劃的各個方面,主要包含公共生活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社會事業發展環境,其中,公共生活環境包含生活空間的規劃與建設,與之配套的公共商品的提供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以及區域合理布局及功能區域規劃的設施等。同時提供良好的可持續的城市生活環境。經濟發展環境的建設包含,軟環境和硬件環境,軟環境包括完全市場化的經濟制度,健全的法制體系、廉潔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務;硬件環境包括城市經濟開發區的規劃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產業的合理的布局規劃,良好的經濟區域建設能夠有效的促進城鎮化的進行,合理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公用事業規劃包括:社會必要的公共服務和設施,必要的文化服務設施,優質的教育服務,先進的衛生醫療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形成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規劃,建設有機促進其的合理規劃和建設,努力實現城市建設的平衡、合理與發展。
經濟立法應針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市場失靈現象,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制度設計,并規范政府經濟行為。這就要把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使之產生巨大的開發效應。而在平衡協調理念下,經濟法調整社會整體與局部,團體與個人之間的利益,在保持整個社會范圍的經濟秩序下,實現最優化和顯化,以及國家對經濟關系協調,調整的平衡必要性,以促進城市建設的發展以帶動社會整體進步與發展。
三、經濟法建設與城市建設互動機制構建
總結回顧過去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力水平不適應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作用。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相當長的時間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基于環境污染和高資源投入的經濟發展,還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全面制約,承接產業轉移的力度仍然不夠。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和關鍵產業的基礎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對環境破壞程度較大,資源的浪費嚴重,與此同時循環經濟的體制機制沒有建立起來。
在新時期經濟改革和法制建設的背景下,立法特別是加強經濟立法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利益博弈有助于推動經濟立法實現利益平衡。在中國的制度變遷和經濟立法過程中,國家和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從而能夠在立法過程中對各種利益進行平衡。而經濟立法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選擇、協調與平衡的過程。立法的任務是要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和促進人民的利益。社會主義立法的目的旨在公平合理地分配與調節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社會不同群體和個人利益,以協調社會正常秩序,促使各種利益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避免沖突,做到相互協調,從而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今后工作的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加快推進經濟發展及構調整和方式轉變速度
始終把經濟結構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形成現代農業為重點,深入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速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農業增效增收。
推進工業4.0發展及先進制造業升級轉型,努力培育掌握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程,營造全民創業創新的大環境,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高技術企業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特別是具備能耗低貢獻大的企業,提升和改造新技術和淘汰落后產能和企業,繼續抓好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
(二)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先導戰略
一個城市投資環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制環境。盡快建立起與國家法律體系相配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地方性法規框架,為外商投資營造一個良好的地方環境。堅持以招商引資為重點,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建設,以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增強對內資外資的吸引力。加快城市自貿區建設。堅持引進外資與激發內資共同推進,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著力推進城市,衛星城市的發展,大招商引資。
(三)繼續深化改革和加大創新力度投入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激發國有經濟的動力,提高國有經濟企業的競爭力,通過整合國有資本及資產,使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使全民都享有改革發展的紅利,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到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和國有壟斷行業的發展上,始終堅持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有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與區域定位,利用城市區域優勢,和國家發展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規劃,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利用城市資源的天然稟賦發展各區域內的經濟,使盡快建設成為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本區域內各衛星區域的發展。中原經濟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中心城市發展和進步,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方針,進一步完善扶持城鎮及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縣市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培育產業集群,辦好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建設。
(五)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綠色發展
把提高企業效率,降低能耗,提高效率,轉變經濟結構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保證土地紅線的實施,保證耕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壓縮資源需求型企業,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發展集中地利用制度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產業轉移、升級,帶動就業。加快綠色發展,促進城市生態建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改造。努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制訂出臺一系列環保政策,嚴格實行綠色發展管理制度。
四、總結
總之,要健全政策法規,綜合運用財稅、投資、信貸、價格等政策手段,調節和規制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及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以經濟法為制度保證,加強城市建設。努力推進城市向生態、綠色,循環城市發展。建立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從而有利于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程寶山.經濟法基本理論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3]郭道暉.當代中國立法.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4]顧功耘.和諧社會的構建與中國經濟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孫同鵬.經濟立法問題研究——制度變遷與公共選擇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蔣悟真.經濟法的理論轉型與制度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