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巴黎恐怖襲擊等事件的爆發,反映了ISIS等恐怖主義組織隨著經濟、政治、軍事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擴大而呈現出全球化趨勢,在此情況下,各國勢必會采取國際合作反恐的形式共同對抗國際恐怖主義。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會與國家主權原則產生沖突。對此,本文認為國際社會應當訂立統一的國際立法,并在各國國內得到落實。
關鍵詞 恐怖主義 ISIS 國家主權原則
作者簡介:喻夢蝶,江蘇省南通中學,高中在讀。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40-02
一、國際范圍恐怖主義現狀
國際恐怖主義一般是指國際恐怖組織及其人員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而采取綁架、暗殺、扣押人質等暴力行為。國際恐怖主義與國際反恐始終是研究的熱點問題,有人將它與政治腐敗、環境污染列為 21 世紀人類面臨的三大威脅,“9.11”事件后,打擊和防范恐怖主義成為了國際社會和各國安全活動的主題,國際合作反恐受到國際組織和各國的廣泛重視,已經在多個層次、多個領域展開合作。
二、世界范圍內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
2015年11月13日晚發生巴黎爆炸槍擊案,截至當地時間14日晚,共有129人死亡,352人受傷,99人情況危重,引發整個國際社會的震驚和關注,也將始作俑者ISIS(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帶到了整個世界的眼前。本文將主要對ISIS進行分析。
ISIS目前控制的區域為伊拉克西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的大片區域,這個區域從面積來看,已經超過英國本土,ISIS并非疥癬之疾,實際上快成為壓垮中東的最后一根稻草,納賽爾、凱末爾等人將伊斯蘭世界世俗化努力也即將灰飛煙滅,中東未來實在不容樂觀,碎片化有向齏粉化發展的傾向。再看ISIS的主力構成,巴格達迪數次釋放監獄中的亡命之徒以獲得超額斗志,薩達姆政府的中下級官具備強大軍事素養,此外還有美軍在伊拉克留下的若干軍火庫,戰斗力、軍事素養和先進的美式裝備,使得ISIS實力迅速擴張。資金方面,通過搶劫摩蘇爾銀行獲得超4億美元,此外還有1979年阿拉伯戰爭以來伊斯蘭世界復雜而穩定的洗錢網絡,使得ISIS金錢資本非常雄厚。
目前全世界有16億穆斯林,但其中大概只有1%是極端激進主義者,其實絕大部分穆斯林是愛好和平、尊師重教的,而圣戰(Jihad)這個詞本身是個宗教詞匯,代表穆斯林與內心邪念戰斗的過程,現在卻被異化為全球恐怖主義的代名詞。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10世紀以來,確實有一股激進主的暗流一直在涌動,從罕百勒到泰米葉,再到近代的庫特卜,他們不斷強化宣揚一種“卡菲爾”的概念,具體包括三種人。一是指曾經信仰安拉又叛離伊斯蘭教的人。二是在穆斯林遭到迫害時不僅沒有提供幫助反而落井下石的人。三是與穆斯林為敵的人。這種理念也成為圣戰的根源,而70年代到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是這種理念變成全球恐怖主義的轉折點,在那場戰爭里,全世界的穆斯林激進主義者第一次完全打破了國境的概念,投入到對抗蘇聯的圣戰中,從那以后一發而不可收拾。
筆者認為,ISIS雖然很難實現他所謂的橫跨亞歐非的偉愿,因為國際恐怖主義在亞洲歐洲等穩定國家獲得生命力的可能性極低,但是,很多看客與民眾希望美國、歐洲、土耳其等國能聯合在短期內集中剿滅ISIS可能性也極低,美國政府雖然存在出于理想主義價值觀出動地面部隊的可能性,但國際反恐合作的困難程度與中東混亂狀態的國際格局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
三、國際合作反恐現狀——越境反恐
毋庸置疑的是,面對日益復雜的跨國恐怖主義活動,國際合作反恐已經受到國際組織和各國的廣泛重視,且已經在多個層次、多個領域展開合作。但是在國際合作反恐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越境反恐的問題。
首先,多國立法中出現了越境反恐的內容。美國通過相關法案確立了美國軍隊參與反恐活動的職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當恐怖主義威脅到其國土之前就進行偵查并加以打擊消滅。在情況需要時也將會毫不遲疑地采取單獨行動來行使自衛權,即對恐怖分子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俄羅斯《2006 年反恐怖主義法》第 10 條關于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在境外打擊國際恐怖活動的條款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根據俄幫簽署的國際公約、本聯邦法律和聯邦其他法律規定,參加在俄羅斯聯邦境外清剿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俄羅斯聯邦總統根據俄羅斯聯邦議會委員會的決議,有權做出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到俄羅斯境外,執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任務的決定。”日本《2001 年恐怖對策特別措施法》賦予了自衛隊海外反恐的權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自衛隊的武器級別標準和活動范圍。
其次,國際社會近年來已出現多次越境反恐行動。如2011年5月1日,美國總統宣布已將藏身于巴基斯坦的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擊斃。美軍的這次活動獲得了聯合國及以色列、土耳其等國家的高度贊揚,認為這是美國在國際反恐行動上取得的偉大的勝利。但這一行動也受到了不少爭議,巴基斯坦就表示了強烈的抗議,因為美軍“海豹”突擊隊并未經過巴基斯坦的同意就在巴境內秘密地收集情報并最終單獨采取行動。
此外,近年來美國利用其大國優勢及其雄厚的軍事實力,在眾多國家開展無人機項目,美國政府可在沒有國會授權的情況下利用無人機對可能藏匿于境外的恐怖組織及其基地采取突襲行動。美國政府聲稱無人機科技含量、精準度都極高,可以在幾乎不傷及無辜的情況下,準確、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減少地面直接的、不必要的流血沖突。因此,在 9.11 事件之后,美國先后運用無人機對阿富汗、巴基斯坦、也門等國家進行越境突襲,并造成眾多平民傷亡。俄羅斯、土耳其等國也將越境反恐提上日程。近年來恐怖主義活動呈現出跨國性,恐怖組織及其成員藏身于一國之中對其他國家發起恐怖襲擊。鑒于此,一些國家雖然沒有將越境反恐付諸行動,但卻發表聲明不排除對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采取越境打擊的行動。2002 年俄羅斯就向格魯吉亞發出警告稱,如果格魯吉亞不能有效打擊車臣恐怖組織致使俄羅斯遭受恐怖襲擊的話,俄羅斯將會對潘基山谷實施越境打擊。土耳其與盤踞在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力量有過數次交火,并指出該武裝需對土耳其境內發生的幾起恐怖襲擊負責。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于 2009 年表決通過了一項動議,該動議決定土耳其軍隊將對庫爾德工人黨武裝實施越境打擊。
四、國際越境反恐中存在的問題
如上所述,越境反恐已成為國際合作反恐的一大重要內容,然而,越境反恐卻與國家主權原則相沖突。國家主權平等原則是現代國際法基本原則的重要內容,這一原則要求各國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國家都享有主權的固有權利并應盡到尊重他國主權的義務,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都不得受到侵犯。依據 1970 年的《國際法原則宣言》,一國未提前通知并經領土所屬國的許可而進行越境軍事行動,是對主權原則的侵犯,應該認定為侵略行為。主權是一個國家所享有的最基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以反恐為由讓其他國家對主權原則問題上做出讓步是對國際法的挑戰。美國等國在反恐立法中賦予自己越境打擊恐怖主義是缺乏國際法依據的,美國多次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進入他國收集情報、采取軍事行動是對他國主權的踐踏,有違國家主權原則。
同時,越境反恐是對自衛權做了擴大解釋。《聯合國憲章》第 51 條規定了自衛權,作為禁止使用武力的例外。國際法上對國家行使自衛權的幾個條件:首先,國家行使自衛權必須以受到了武力攻擊為前提;其次,國家行使自衛權要在發生武力攻擊至聯合國對此采取必要辦法的這段期間內;再次,國家行使自衛權要一定的限度,即要求國家行使自衛權的目的只能是阻止武力攻擊,而不能是打擊報復,因此反擊行動的強度和規模都要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內,并且行使自衛權應該是在窮盡和平手段之后的最后選擇。最后,行使自衛權的國家有向安理會報告的義務。
但是美國將其越境反恐的行為解釋為“預先性自衛”,即針對潛在的緊迫的武力威脅可以采取單邊軍事行動。所謂的“預先性自衛”理論,就是將武力攻擊的定義做了擴大解釋,該觀點認為國家有權對迫在眉睫武力攻擊行使自衛權。這一觀點在國際上存在很大的爭議,許多國家和學者是違背國際法的行為,因為《聯合國憲章》的解釋首先應該由安理會等權威機構作出,或是經過各國協商一致簽訂新的國際條約,不能由一個國家說了算。其次,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在采取單邊軍事行動之前,應當先進行談判、調查等和平辦法,一國如果懷疑自己面臨武力襲擊的威脅但并沒有實際的武力攻擊發生時,可將合理懷疑提交安理會,而不是直接對懷疑對象采取武力打擊。在著名的尼加拉瓜案中,國際法院指出,一國是否可以行使自衛權要受制于有關國家已經成為一個已經發生的武裝攻擊的受害國。因此,國際法院對這一問題的態度還是比較明確的,即只有在武力攻擊已經發生,才可以行使自衛權。
五、應對措施
面臨潛在的國際沖突,各國在面臨國際合作反恐時,應該締結國際反恐的全面公約。近年來,國際社會制定了眾多涉及反恐內容的國際公約,各國也紛紛簽署各種專項國際反恐公約,但這些五花八門的國際公約始終處于零散、雜亂的狀態,它們互相之間又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沖突矛盾的情況。國際反恐行動的順利進行需要系統的、綜合的打擊恐怖主義活動的國際公約作為理論支持,這就要求將種類繁多的有關反恐的公約做適當的整理、歸納工作。新的公約應該將現有的國際反恐公約進行整合、匯編,并對國際恐怖主義的類別進行劃分,使之形成對應,并明確國家在國際反恐活動中的權利義務,對國際恐怖事件的應對方法做出規范性指導,并確立聯合國主導原則。
同時,應當結合國際法和國內法,做到相互協調。近年來,許多國際社會的反恐行動都有偏離軌道的趨勢,被質疑借反恐的名義踐踏他國主權、侵犯人權等,這種混亂的狀況與國際反恐立法和國內法的不良銜接有很大的關系。某反恐措施可能并不符合國際反恐公約的基本精神或相關規定但卻很可能完全符合某國的國內法,這種情況就造成國家可以根據本國的國內法的規定來打擊恐怖主義,即使這種規定與國際反恐公約存在一定的沖突。國際法的規定必須要經過轉化,內化為國內法才能對一國公民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各國的憲法、刑法以及反恐的專項立法所包含的反恐的基本精神、一般原則及具體規定都應該與國際反恐公約的相關內容保持一致,才能規范各國的反恐行動。國內反恐立法應該與國際反恐條約協調一致,若有沖突的情況,應對國內法做廢除、修改、增加等適當調整。同時,國際反恐公約只有得到國內法的配合,才能夠有效的預防、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活動。
參考文獻:
[1]余建華.恐怖主義的歷史演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奧德麗·庫爾思·克羅寧.反恐大略:美國如何打擊恐怖主義.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3]戴艷梅.國際反恐實務.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
[4]孫昂.國際反恐前沿:恐怖主義挑戰國際法.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