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個國家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穩定的環境,法治作為繁榮穩定的基石,在社會發展中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法者,治之端也。”當前法治中國建設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層次革命。新常態下的中國,依法治國的理念開始逐步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的尊重與敬畏之情不斷加深,法治的引領與規范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艱巨又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將其與我國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設同步進行。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短短十六字,昭示了依法治國新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要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 法治 社會主義 國家
作者簡介:張建清,中共山東省委省直機關黨校科社教研部,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52-02
世界銀行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表明法治程度可決定一個國家57%的無形資本價值。因為在外商投資中,有兩個條件是他們非常重視的,一個是能否迅速得到收益,另一個就是法治是否健全,自身的合法利益能否得到全面保障。這也足以表明法治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深刻變革階段,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化,人們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現在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需要法治來維護與保障社會的安定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一、進一步凸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地位
亞里士多德從說過:“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法治建設的目標。我們要建設的是包含立法、司法、執法以及法律監督法在內的一個具有系統性完整的法治,它能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相匹配。
在今天,我們更需要將法治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地位更加突出,使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的地位的提升。
(一)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一個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妥善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與問題,完善的法律體系必不可少。
我們要以五位一體為核心,加強和改進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推動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同時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設,在社會治理體制方面加以創新,以改善民生為目的。加強立法的科學性,堅持民主立法,力爭使我國立法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譜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歷史新篇章。
(二)要不斷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對于法律規范的可實時性要加以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的法律規范才是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法律,只有這樣它才具有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要想將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付諸行動,國家層面必須有堅強的后盾,提供強有力的制度、物質等保重,創造一個公正的司法環境,確保司法機關能夠獨立行使職權,加快司法體制改革。
二、健全對公共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
我們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行依法治權,公共權力必須有完善有效的監督機制來制約。具有二重性的公共權力,一旦脫離監督則會失去其本性,只有將其置于有效的監督之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重法治作用的發揮,才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一)提高配置權力的科學性
權力的運行要有明確的范圍和條件,在行使權力時堅持正當目的與合理要求,及時糾正不正當權力的行使,一旦出現公共權力侵害正當利益的情況,要及時進行補償。用法律規范來制約監督權力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權力腐敗問題的發生,從制度和法律層面切實解決“誰來監督”的問題。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二)權力屬于人民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在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的前提下,將權力交給人民,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從嚴治黨,依法治國,做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將公眾權力的信息透明化,同時健全問責機制。
三、重視法治人格的培養塑造
“人格”一詞源于拉丁語“persona”,原意指的是古羅馬演員在演希臘戲劇時所戴的面具。在法學層面,《奧地利民法典》第16條規定“任何人生來就因理性而獲有明確的規定的權利,故得作為人格而被看待。”它不是與生俱來的, 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長期磨練形成的。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必須加快具有法律至上精神的法治人格的塑造,因為法治失敗的首要根源是沒有形成尊重法治的共識。羅國杰說:“個人作為道德行為的主體,同時也就是一個責任主體,責任意識就體現著一個人的人格” 。所以從個體人格角度探討法治國家建設,才能更加引發人們的關注。
(一)塑造法治人格前提是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在與中國古代法律相比較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古代的奴性人格是由于當時的治民法律才形成的,法律的制定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根本目的。而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法律的制定必須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多數人產生對法的尊重與認可,才能發自內心的去遵守法律,進而形成法治人格。在一個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下,使公民體會到法律的公平感和權威感。
(二)提升公民的權利意識
將守法教育置于法治教育的基礎,工作、生活、年齡、性格等不同,必然要求將法治教育進行區分,要有針對性的對人們進行守法教育。不斷提升人們的權利意識,使其意識到自身的法治主體地位。切實讓人們意識到權利的“屬我性”而法律就是保障合法權利的有效措施。
法治中國的主體是人民,在塑造法治人格的過程中,用法治精神與法治信仰引導人們,在法治實踐中對人們進行教育,不斷提升主體的法律素質,使其法治意識得以確立。對于法治人格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加強人民群眾對法律和法治的認識。中華上下五千年,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要扭轉“權大于法”的觀念,需要我們每個人對社會主義法律有深刻的認識。
四、加快法治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錢穆曾說:“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 而在余秋雨看來,文化是一種變成了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歐洲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榮格曾經講過,一切文化最終都沉淀成為一種集體人格。當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必須要從法治文化角度出發探究,這是具有可持續性的一個重要舉措。
法律文化不僅包含法律制度和法律觀念,還包括法治主體發自內心,出于自覺意識去執法、守法和用法,所有這些形成的優秀的價值觀念。
(一)推動良好的社會法治文化氛圍形成
政府層面要加大財政投入,健全法治文化建設的體制建設。借助于民間藝術團體和藝人,積極創作優秀的體現法治文化的作品,在此基礎上進行廣發宣傳。利用好網絡等新媒體技術,進行法治文化推廣。將各大主流網站媒體作為宣傳法治文化的重要陣地,力爭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二)借鑒先進法治文化理念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1.吸取我國傳統的法律文化精髓: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很多有用的成分已形成我們民族的一種文化心理,并且也有益于當今的法治文化建設,比如“禮文化、仁文化”應當予以保留,這是中國古代法律精神的最高體現。同時就文化本身而言有繼承性特點,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一脈相承,我們不能將當前文化與歷史徹底決裂,在改造的基礎上加以利用應當是正確的法律文化歷史觀。
2.借鑒外國先進的法治觀念與文化: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標志就是科學配置權力、有效監督權力、正確行使權力。” 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是比較欠缺這些的,我們要想與國際社會接軌就必須借鑒學習,力爭在國際社會享有“法治話語權,法治治理權,法治發展權”。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我們國家的法治基礎比較薄弱,要想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對法律的尊重、依法治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釋:
羅國杰.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葛洪義.法理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96.347.
方向.國家行政學院第二屆科學報告會法治專題分會綜述.2014年6月17日.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2]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蘇力.也許正在發生:轉型中國的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王君琦.正義的天平:為什么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張春生、陳斯喜.準確把握“法治”的含義.法學研究動態.1998(8).
[6]范忠信.中西倫理合璧與法治模式的中國特色.法商研究.1999(2).
[7]黃以勝.論大學生生態人格的培育.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9).
[8]楊海坤.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法治論叢(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