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廉政新常態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反腐工作的新階段,在這一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從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出發,提出了落實“兩個責任”、查辦案件“兩個為主”、實現“兩個全覆蓋”的新理念,懲治腐敗。在廉政新常態下的反復工作要握穩好方向,迅速調整工作思路,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全面治理腐敗,創建良好的政治環境。廉政新常態下的腐敗治理工作也應當根據反腐工作的需要,不斷調整反腐策略,提高對腐敗的政治能力和預防、抑制能力。
關鍵詞 廉政新常態 腐敗治理 反腐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4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腐敗治理新常態研究,編號:SZQ201405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張志偉,達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62-02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廉政都進入新常態階段。其中,廉政新常態屬于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具體化。在新常態時期,紀檢監察機構的工作重心需要適應新常態的特點。反腐倡廉新常態下,黨委擔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并把落實“兩個責任”作為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各級黨委和紀委要始終貫徹落實“兩個責任”。在作風建設方面,堅持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沒有休止符。懲治不正之風是新常態下紀檢監察機關的工作重點。同時,采用“零容忍”的基本態度對待腐敗,反腐敗沒有“禁區”,黨紀國法面沒有“特例”。十八大以來,采用既拍“蒼蠅”,又打“老虎”的策略,查處很多的大案要案,體現了有貪必反、有腐必懲的精神和原則。圍繞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常態,紀檢監察機關不斷轉變職能、轉變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聚焦黨風廉政建設中心任務,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堅持“檢查的再檢查”,“監督的再監督”原則。廉政新常態下的腐敗治理也應當遵循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領導原則,堅持以上反腐原則和反腐政策制定相應的治理策略。
一、 廉政新常態理論分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強調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并不斷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通過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下,建設廉潔政治是廉政新常態下建設的重要任務。
廉政新常態是針對新時期反腐倡廉的嚴峻形勢提出的,它強調高壓懲處、體制改革、群眾參與和法治建設,以堅決、徹底、科學的態度和方式整治腐敗而這一堅定的反復態度也成為廉政新常態的重要部分。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時期內,廉政新常態將呈現出高壓反腐、制度反腐、國際合作反腐等三大顯著的反腐敗特點,由于中國目前的法制建設仍不夠完善,法制的發展程度有限,依法反腐難以在短期內形成新常態。也有學者認為,廉政新常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黨和政府的廉政建設的新要求。在廉政新常態下,作風建設應當常抓不懈,反腐敗斗爭應當絕不手軟,在方法上要堅持標本兼治的表則。同時加強權力制約,建設完善的監督機制,最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通過一段時間的有效的制度反腐、法治反腐、從嚴治黨、作風建設等,促進廉潔政治進入穩定狀態。且反腐倡廉新形態下,高壓懲處和從嚴治黨是階段性反對腐敗的有效方式,堅持減少已有的腐敗、預防滋生新的腐敗,不斷完善反腐倡廉體制建設,通過制度改革等為廉政建設創造時間,促進中國連接政治目標的實現。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越來越發達的現在,反腐倡廉建設也應當堅持接受群眾的監督,并堅持群眾監督網絡化,將網絡體監督與體制內權力反腐結合起來,促進反腐工作方式的轉變,并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線上線下(O2O)模式的形成,充分發揮網民群眾線上監督的作用,為線下的廉政建設提供方便。同時,積極建設新媒體監督平臺,將媒體監督與體制反腐進行結合,促進廉政建設效率的提高。
二、 腐敗治理的策略
廉政新常態下的腐敗治理需要根據中央要求、契合地方實際選擇腐敗治理的有效方式。
(一)構建綜合型反腐體系
建立覆蓋全區域公開監督平臺,通過教育引導、制度完善、案件查處以及民生服務等方式,開通多種投訴舉報渠道,例如:舉報熱線、民眾網絡留言、在線接訪、網絡論壇等。通過多種投訴舉報將腐敗治理工作延伸到最底層。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記性反腐,借助科技創新強化廉政工作。腐敗體現出了管理的漏洞,由于在管理主體擁有較大的裁量權,管理方面的漏洞容易產生腐敗。科技手段的完善,能有效進行科技聯防。采用網絡監管平臺進行財務管理,增加財務的公開程度。對“三資”運行的軌跡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動態的監控。對于資產的依法轉讓、出租或流轉交易等內容采用網絡化的方式進行管理,促進資產、資源、資本的優化配置。通過網絡平臺加強政務公開、發布政策信息,并在平臺上設置群眾監督專欄,對于腐敗問題應及時曝光,營造良好的監督反腐環境。同時,加強監督制度建設,將制度創新與監督機制建設當成是預防腐敗的重要工作,完善的監督制度建設是反腐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有效途徑。在制度建設方面,應堅持完善、全面的原則,壓縮腐敗可能產生的空間。通過完善的監督、懲治機制建設,促進廉政建設。
(二)轉變監督執紀理念
在新常態下加強腐敗治理,應當積極發揮紀律的作用,通過組織制度創新的方式,構建“上下聯動”的紀檢聯組機構。通過對“減”、“增”辯證關系的把握,全面按照“職責相近、工作便利”的原則推進紀檢監察組織的工作。
首先,以科學規范推進常態化運行管理機制。根據科學化的要求,細化監督機構的實施流程,推進組織機構的規范化。各紀檢聯組需要將所有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報告,建立監督新常態下的工作報告和工作模式,確保監督執紀工作到位。
其次,要增強監督執紀的實效性。采用巡查、辦信、辦案、預防、培訓等方式,提高監督執紀的的能力。采用跨部門、跨行業、跨聯組的方式在大范圍內開展監督檢查工作。對于各區域的紀委監察局進行同于安排部署統一安排,采用異地交叉巡查的方式,提高監督的效率。
最后,積極開展專項檢查,圍繞政府中心工作對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開展專項檢查,并根據線索進行專項排查,定期對司法、行政執法機關的信訪舉報進行受理,并積極對案件進行調查和結案。根據已經調查出的線索由紀委監察局按照相應的管理權限進行查辦。并積極梳理風險點,根據問題制定防范措施。
(三)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治理腐敗
根據黨情、國情的不斷發展變化逐漸轉變工作的方法,盡量減少腐敗并抑制、預防腐敗的增長。在查處案件時要盡量維護民眾的利益,對于重點問題應進行重點治理,在“治本”時需要先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讓群眾的利益真正得到滿足,收獲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處理好反腐工作與作風建設的關系。在進行案件的同時,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根據存在的問題采用盡早處理、從細處著手的方式,盡早盡快進行查辦。對于關于黨員作風建設的“八項規定”進行貫徹落實。同時,將案件查處與腐敗預防結合起來,對于違法違紀案件查處時,要深究其發生的內、外在影響因素,根據案件過程和結果對腐敗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通過對腐敗案件的分析揭示出深層次的原因,研究并制定治本的措施。將查案與剖案結合起來,注重制定完善的方案,加強對腐敗滋生的預防和抑制。同時,注重將腐敗治理與體制創新結合起來。在腐敗治理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的情況,只有不斷加強對腐敗案件的研究,探索出案件研究的新規律,總結出治理腐敗的經驗。因此,需要將腐敗治理與體制創新結合起來,加強制度保障,進而在治標的基礎上為治本創造良好的條件,并最終深入腐敗問題的核心。在腐敗治理當中,要不斷強化辦案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加強反腐治理與公安、審計等部門的配合,形成腐敗治理的合力。
(四)加強自身監督體系建設
在廉政新常態下,黨中央與人民群眾對紀檢監察工作都高度關注,紀檢監察工作也面臨腐蝕和反腐蝕的雙重考驗。但紀委并不是“保險箱”,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對紀委的的監督工作,確保執紀監督工作的正確執行。紀檢監督機制的建設需要外部監督的制約和內部體系的加強。通過構建暢通的監督渠道,聯合監督內部、外部相結合的監督平臺,加強反腐監督工作的自身建設,增強反腐工作的透明度。對于紀檢監察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進行積極的監督舉報,并盡快對案件進行審查、結案。為了提高反腐監督工作的力度,可采用聘請社會特邀紀檢監督員的方式,監督紀檢監察干部的生活與社交。同時,采用輿論監督平臺,通過新聞媒體的現場拍攝、暗訪等方式,調查、發現紀檢監察干部問題,并依法進行處理。通過加強反腐組織的自身建設,提高腐敗治理工作的力度,促進廉政建設。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常態下的腐敗治理需要轉變監督執紀理念、建設綜合型的監督體系,并加強自身建設,對腐敗問題進行標本兼治。對于腐敗問題進行查處,提高腐敗治理工作的公開性,強化群眾監督。同時,對腐敗問題進行剖析總結,不斷改善腐敗治理機制,在治理腐敗的同時,抑制和預防新腐敗的滋生。
參考文獻:
[1]胡洪彬.資源歸類、系統配置與反腐“新常態”的維系——對當代中國廉政資源系統的初步分析.寧夏社會科學.2015(2).
[2]范玉雙.健全反腐倡廉懲戒、防范、保障機制策略芻議——以唐山廉勤指標體系為抓手.當代經濟.2015(12).
[3]金燕.新常態下高校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工作探析.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3).
[4]魏岳.廉政新常態下腐敗治理的路徑選擇——以江蘇省東海縣腐敗治理為視角.唯實.2015(6).
[5]李斌雄、楊林清.第三節 探究治理新路徑當代中國廉政生態優化之路徑.河南社會科學.2015,23(6).
[6]任建明.第一節 縱論“廉政新常態”反腐新常態的辨識與討論.河南社會科學.2015,23(6).
[7]徐玉生.第二節 暢談反腐新機制廉政新常態下治理創新探究.河南社會科學.2015,23(6).
[8]吳長燕.建立健全基層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探究.工會論壇——山東管理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