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王丹波
摘 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作為依法治國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法治政府的歷史背景下,對施政程序的正當性進行審視,仍有其現實意義。本文就施政程序正當性的獨立價值與構建等方面,一談淺見。
關鍵詞 施政程序 正當性 依法治市
基金項目:2015年四平市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104。
作者簡介:于洋,吉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王丹波,吉林公捷律師事務所,副教授,四平市政府法律顧問團成員。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64-02
一、 程序正當性原則尚未貫徹于施政全過程
1989年至1999年的十年時間,我國先后頒布了《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2003年頒布了《行政許可法》,在2011年又出臺了《行政強制法》,加之各行政管理領域的部門法律,行政法體系在我國已基本建立。在這些法律規范中,皆貫穿著行政權力運行的程序規則,但受重實體輕程序貫性思維的影響,程序正當性原則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得到一體遵行。《行政訴訟法》的頒布,開啟了民告官之門,同時也標志著我國法治政府建設進入了以約束行政權力、規范政府行為為重點的階段,對行政行為的司法評判中,行政行為程序的合法性應當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否定性評價的行政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程序違法所致。
2015年筆者經辦的行政機關法律顧問事項中,有五項皆涉及程序問題,其中政府采購三項、行政許可一項、城市房屋征收一項。行政機關對程序上的缺失是非常清楚的,但仍將相關事項送交法律顧問審核,是因為行政機關認為,或者情況緊急,如果履行程序會延誤工作完成的時限,或者認為有的程序是沒有必要的,履行與否不影響結果。產生這一思想的根源,無疑是將實體與程序定位在主從關系上,將程序的正當性作為實現實體正當性的手段,而忽略了程序正當性的獨立價值。
二、施政程序正當性的價值探析
程序是事物發展的軌跡,前后環節具有因果性,是力的傳導和信息的輸送。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步驟、時間和順序作出法律決定的過程。程序具有有序性、不可逆性、時限性和終結性的功能。正當性是任何事物的生命和價值所在。正當程序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防止公權力濫用,遏制腐敗;二是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公權力侵犯。正當程序原則主要體現為公開、效率、參與、合法與合理原則,主要還是合理性的問題。施政程序的正當性,包括程序設定本身的正當性和依程序施政兩個方面,本文提及的程序正當性僅指按法定程序施政的正當性。
(一)施政程序是行政權力運行的儀軌
程序的運行軌跡和人與事物的運行軌跡是不一樣的,程序是人的行為或者事物按照預先設計而運動的過程,但是人與事物運動的自然過程是隨機的,而程序則是預先設計好的,無論實際運動過程是否出現,程序都是存在著的。預定性是程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果人們的活動不是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的,那么,這種活動即屬于無序的活動,行政權力就會脫軌。由于程序具有預定性,所以程序就限制了人們選擇實現目的之手段的自由、限制了人們主觀隨意性的發揮。
(二)施政程序正當性,是公平正義的外化,是看得見的正義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恒的、最高的追求。社會越進步,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就越強烈。然而,在現代社會,社會的公平正義與政府(即國家政權機關)是否公平正當施政具有直接的關系。正當施政程序是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矛盾統一,是體現公平正義理念的基本準則。正當程序內容的最低限度,是對政府權力予以較完備的形式規制。如果因為每一個具體的行政行為的對象不同,導致結果的不同,而使從結果的差異上不能在微觀上考量行政行為的公平,那么,便會使人產生質疑。施政程序是重復使用的,是最便于量化的,是最能讓每一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的重要環節。
(三)施政程序正當性是減少社會矛盾的第一道屏障
在公共權力形成初期,權力運行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性。隨著公共權力向理性權威發展,人們對權力運行的評價也逐漸轉向理性的審視。理性權威也即是法律權威,人類的行為建立在形式合理性基礎上,這是現代社會最典型的合法性治理模式。在現代社會實質正義相對難以確定的情況下,程序能夠起到吸收社會不滿,將價值問題轉換為程序問題的社會整合功能。社會公眾對政府誠信的質疑,對是否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質疑,尤其是信訪案件,無不包含著對政府施政程序正當性的疑問。
根據上述分析,正當程序既因其程序性而制約著權力擁有者,使人們在程序正義的理念下認同制度及制度結果,同時又因為正當程序超越了實質正義的不確定性,以相對穩定的程序支撐著實質正義,故而能使社會的價值轉換和平地進行。程序正當性,就是對程序作出評價,換言之,以程序之要求對施政行為作出評價,程序本身是有價值的,現在還有學者認為“行政程序不具有獨立價值”,此觀點助推了對程序正當性的輕視。為此,在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到對“重實體,輕程序”的聲討,還需要終結“程序無價值”的傳統思維,還需將施政程序的正當性作為考量法治政府建設水平的第一標尺。
三、 施政程序正當性的構建,應納入法治政府建設的評價體系(一)樹立程序正當性獨立價值觀念
對于程序正義或正當性價值的認識,固然不能脫離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關系的辯析,以此邏輯推演,也不可避免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是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程序與依程序所做之事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但,如果將程序正義置于形式的外殼之內,將程序作為施政的手段,則必然會為了內容需要而“一拘一格”,因目的的高尚而“不擇手段”,必然阻礙程序正義獨立價值的確立。
(二)施政程序納入政府建設指標體系
2009年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組織起草了《關于推行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的指導意見(討論稿)》,2010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各地方政府圍繞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設,制定了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2014年7月,吉林省人民政府也出臺了《吉林省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其組成部分包括法治思想體系、制度規范體系、行政決策體系、政務公開體系、行政執法體系、行政監督體系、綜合保障體系。而只在行政執法體系中將“行政執法程序正當”作為一項子目標,而對于其他幾個目標體系組成部分皆未提及“程序正當”。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該指標體系的設計認為對于行政執法環節,程序正當是必須考慮的,而其他政府工作與程序正當無涉。此種思維是對程序正當價值偏頗理解,也沒有全面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將“程序法定化”,作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而非僅有行政執法環節才須注重程序的正當性。
(三)編制施政程序清單
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上要推進程序法定化,要繼續健全依法決策機制,要確定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在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上要明確具體操作流程,在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上要完善糾錯問責的方式和程序。顯然,施政程序建設納入了“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各個方面。2015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的指導意見》,將優化權力運行流程作為工作任務之一,并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工作部門要按照透明、高效、便民原則,制定行政職權運行流程圖,切實減少工作環節,規范行政裁量權,明確每個環節的承辦機構、辦理要求、辦理時限等,提高行政職權運行的規范化水平”。略顯不足的是,沒有對政府施政程序作“清單”制度安排,但這也為地方各級政府留置了創新的空間,尤其是政府內部程序清單的編制,更是地方政府施政理念、施政膽識與施政藝術的集中體現。
參考文獻:
[1][美]羅爾斯.正義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2]樊崇義.正當法律程序文獻資料選編.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曲婧.依法行政: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12(4).
[4]馬驥.淺析依法行政重要性.經營管理者.2013(12).
[5]高海峰.當前依法行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學理論.2013(13).
[6]李秋風.創新依法行政的路徑選擇.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3(14).
[7]江必新.行政程序正當性的司法審查.中國社會科學.2014(7).
[8]劉笑.憲政視野下的依法行政.知識經濟.2014(14).
[9]苗春.對依法行政問題的探討.現代商業.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