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本文基于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存在的困境,提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出路,以期達到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切實可行的依據。
關鍵詞 農村 生態環境 困境 出路
作者簡介:肖玉霞,河南化工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及法律基礎知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77-02
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為預防和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而采取的法治行動的總稱。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其它主客觀原因,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在政治、經濟等方面處于不利境況,致使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面臨困境。
一、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
(一)農村水土資源污染嚴重
農村環境問題日益顯現,農業源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有加速趨勢。《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農村環境問題日益顯現;農村飲用水源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農村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2013年第十周(3月4日——10日)發布數據顯示,全國主要水系131個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八項指標檢測結果表明,我省所在的淮河流域排在第七名,位次最后,七大水系中,九成飲用水不合格,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淮河流域一個重要污染源。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主要來源有農業面源的污染和畜禽養殖方面的污染。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大棚薄膜使用量逐年增加,以及近年來,農村規模化、集約化的畜禽養殖產業的逐漸壯大,都直接導致污染水源和環境。
(二)農村工業化加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
我國農村工業化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對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加快了國家工業化的步伐,促進了經濟體制的轉換;轉移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了農民收入;加快了小城鎮建設的進程,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工業化進程代價相當沉重,特別是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力推農村工業化進程,弱化了環境污染與資源的合理利用,造成了沉重的生態負債,農村工業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日益尖銳的矛盾對抗。此外,未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渣還會污染水體。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工業廢渣隨意堆放,隨著雨水或河流進入水體,長期淤積會使水面減少。
二、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困境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自被提上日程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村生態環境立法工作也有了飛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制定和實施的有關農業方面的法律有10多部、法規40多部和規章340多部,初步形成了體系比較規范的農業法律框架。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在取得成效的同時,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已不能適應新形勢,已經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需求。
(一)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立法缺失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立法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因素,一直存在立法滯后、可操作性差等問題,導致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在實踐上存在諸多法律盲點。首先,國家針對農村工業發展中出現的污染,很少有針對性的防治法律規定。如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缺乏針對性的法律規制。再次,我國現行的涉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不明確、不具體,只有原則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罰則,給實踐操作帶來很大難度。《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是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規劃,但是,其效力層次僅在規章,法律效力過低,遠不能滿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造成了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弱化。
現行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不完善,造成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的困境。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雖然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有所涉及,但亟需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特別是我國的城鄉二元制環境保護體制,側重對城市和工業的環境治理和保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種缺失。環境法律的缺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邊緣化,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環境規劃的制定和執法不能夠與時俱進
農村環境執法是一個盲點。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公共事業,其特殊性非常明顯。環境保護責任的主體過多,一般難以具體確定,公益性較強,缺乏高收益的經濟回報率,不能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由此,政府必須發揮在環境保護領域投資的主導和帶頭作用。環境保護涉及各個領域,政府還未能夠做到面面俱到的環境規劃,在此方面仍然需要政府能夠詳盡的考慮到每一個環境保護要素,就環境生態情況制定出與時俱進的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規劃。
農村的特殊性決定農村的環境資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這種公共屬性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缺乏有效的經濟手段。國家目前采用的對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部分給予一定補償,對社會成本高于私人成本部分收取一定費用的方式,實際上是在鼓勵農民采用掠奪式生產。這種情況下非但不能有效地發揮土地資源,反而破壞了土地的生態。2003年開始執行的排污費制度并沒有將農村污染治理納入考慮,可以說,環境保護的法規上及執法中仍然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三)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意識薄弱
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農民的傳統意識里只是重視農業上的生產,而忽視了農村環境方面的保護與建設。這種傳統意識造成了即使是明文規定的一些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也很難發揮其本身的作用,就產生了農村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的現象。此外,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不夠科學,缺乏大環境保護意識,對環境污染危害性認識不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出現農作物副產品垃圾隨意倒放,農藥釋放超標準,存在只重視農業經濟收益、產品產量、個人現代消費需求,而對環境效益、生物資源利用、公共環境建設等方面意識淡薄,對環境破壞現象無動于衷。 據相關資料顯示,多數農村居民對周邊環境缺乏敏感性,對許多影響自己身心健康的根本性環境問題缺乏基本的了解,多數農村居民不愿意積極主動地獲取環境知識。而且,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地區法律形同虛設,農村居民并沒有認識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重要性。比如污染產生前沒有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污染事故發生后才采取補救措施。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實現。
三、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意義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正受到日益嚴重的破壞,而與此同時,農民作為農村生態環境的直接受影響對象卻不能夠得到合法的權益保護,從這一角度來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是必然的結果。
(一)保護農民權益
由于農村工業化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壞,土壤的侵蝕和硬化,水源的污染,空氣的污染,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直接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農民作為農村社會居民,且為社會環境弱勢群體,是農村生態環境的直接承受者,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
農村改革發展中,由于環境侵權主體地位的差異,救濟途徑阻塞等多種原因的存在,致使農民的自身環境權益時很難通過司法救濟來得以維護。因此,讓廣大農民在發生環境污染侵權事件維權時回到理性的軌道上,致力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國民待遇”,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實現環境正義
環境正義是環境法的重要內容,它旨在有效地減少人們之間因為某些差異而導致的不平等的環境關系所受的不平等的環境影響,從而保護人們平等的環境權利,維護人們的尊嚴。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側重保護的是城市和工業。這種現象使得繁榮的城市居民繼續保持或者擴張原有的生活模式,卻不需要承擔生態環境破壞的后果,這些后果均需由農民承擔。這種現象對環境弱勢群體——農民是極為不公平的,是與環境正義的目的相違背的。在這個方面來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有助于保護農民的環境權益,有助于實現環境正義。
四、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出路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立法中尚存在許多空白,這些空白大大降低了現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實效性。在實際工作中,應側重分析涉農法律法規的沖突和不協調,并加大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違法成本,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提高法律威懾力。除此之外,還應完善以下幾點:
(一)完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公共參與制度
我國的環境公眾參與制度已經建立,并得到逐步推廣和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農村地區,農民環境參與程度卻很低,這主要由于農民環境權益的長期被忽視,相關部門較少為農民提供環境參與的平臺和機會;農民自身環境保護知識的欠缺和權利保護意識的淡薄,對環境參與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存在環境信息不公開的現象,造成環境保護部門和農民的溝通不暢。再加上受外界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多數農民對周邊的環境狀況和環境信息所知甚少,更談不上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去。因此,應提高農村生態環境的公眾參與程度,提高農民的知情權。
(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的執法工作
農村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是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不可或缺環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必須采取有力手段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執法。
一是建立環保監管部門間的聯動執法機制。在法律層面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性質,每個部門只承擔與其管理性質相符的環境管理職能,避免業務上的交叉和協調不暢,減少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盲點。
二是健全農村生態環境執法監督機制。開展農村環境行政執法檢查,完善環境行政復議制度和環境行政訴訟制度,加強環境行政執法部門責任,督促其嚴格執法,更好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三是培養高素質的農村環保執法隊伍。高素質的農村環保執法隊伍是目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亟需解決的問題。大力引進兼具環境保護法律知識和環境保護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嚴格培訓上崗,懲罰分明,文明執法。
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構建條理清晰,結構合理的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體系是保證生態農村建設的基礎。本文提出的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出路,希望可以為我國整體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展起到積極的作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將進一步深化,亦不斷創新,并將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張芬霞.我國農業灌溉用水保護的法律條款.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11.6.
彭培泳.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法律保護研究.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12.
蘭竹虹.我國農民環境維權現狀及對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3).15-17.
陳國營.如何提高環境執法能力.環境保護.2010(19).23-25.
參考文獻:
[1]韓德培.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2]洪大用.我國城鄉二元控制體系與環境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1).
[3]李摯萍.社會轉型中農民環境權益的保護——以廣東農村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