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諸多影響婚姻成立的因素中,彩禮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彩禮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婚嫁風俗之一,在當今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彩禮現象特別明顯,而且索要高額彩禮趨勢也是愈演愈烈。不適當的高額彩禮成為男婚女嫁過程中的一道很難逾越的門檻,同時由于立法和司法的缺失,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給構建和諧社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關鍵詞 婚約 婚姻 嫁妝 高額彩禮
作者簡介:劉揚揚,江蘇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法制史 、民法 、刑法。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79-02
一、 彩禮的概念及發展
(一) 彩禮的概念
彩禮,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訂婚時男家送給女家的財物。
(二)彩禮的發展
彩禮制度源遠流長,在遠古氏族時代,男女雙方欲結合為配偶,需要由男方贈送給女方兩張鹿皮作為禮物。故有“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這可以算是彩禮制度的原形了。西周時期,彩禮以玉帛儷皮為主,彩禮制度迅速發展,《儀禮》對此進行了詳細規制,西周時確立并為歷朝所沿用的“六禮”婚姻制度,是彩禮習俗的來源。在婚姻中,給付聘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女方接受聘禮,即意味著接受訂婚,男女雙方也就成了未婚夫妻。
戰國至秦漢時期,彩禮主要是以金器或者黃金為主,隋唐朝時期,彩禮的種類繁多,金銀玉器無所不有,“六禮”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納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男方向女方交付一定數額的彩禮。兩宋時期,彩禮最為實際,惟財是重,彩禮越多越值錢越好,元明清時期仍然將彩禮作為婚姻成立的一個重要條件,而且在數量和種類上加以嚴格限制。隨著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發展,彩禮成為男女婚姻中一項約定俗成的現象。
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國民法》中規定訂婚或者結婚須要有媒妁之婚書或收受聘財方為合法有效。說明了彩禮不僅適合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同時也適合其他社會形態,換句話說,彩禮已經成為一種習俗和道德性的事物了。盡管在革命根據地時期,因為出現了大量買賣婚姻,而且事態不斷惡化,于是立法者便通過規定取消了彩禮。之后新中國兩部婚姻法以及2001年對婚姻法進行修訂時,都沒有再涉及婚約和彩禮問題?!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出臺之前,對于婚約和彩禮,是沒有立法保護和規定的,由于這些詞語很多年都未進入法律領域,所以其確切的含義也就模糊不清了。
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的彩禮以生活或生產物品為主,在實用方面比較講究。不僅包括煙、酒、茶、糖,還包括衣料、被褥之類,臉盆、熱水壺等也在其中。家庭條件特別好的也有送現金和首飾的。
70年代的時候,彩禮流行“三轉 一響”,“三轉”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是收音機。在當時比較有名的品牌是上海牌手表,和飛鴿或永久牌自行車。如果有了這幾樣彩禮,那么婚事就可以辦得很風光了。到80年代時候,彩禮變成了“四大件”,即電視機、冰箱、洗衣機、電風扇。
在當代,彩禮在整個婚姻支出中占有重大比例。據媒體日前對北京、河南、上海、廣西、浙江、福建等地的調查,89.1%的人在婚姻中都給女方送了彩禮;禮金在數額方面的反差是巨大的,較少的有送6000元的,較高的則達數十萬甚至二百萬。
二、對高額彩禮引發的社會問題的思考
(一) 今年國內高額彩禮引發的一些案件
近年來因高額彩禮所引起的案件比比皆是,僅僅就2015年上半年,全國就發生了很多起因高額彩禮引發的血案,這使我們觸目驚心。
這些兇手不全是邪惡之徒,但是無奈他們法律意識的淡薄和感受不到希望,在絕望和無助下,才被迫選擇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當美好的愛情遭遇殘酷的現實,諾言在真金白銀面前會顯得那么蒼白無力,這很容易引發一個人的邪惡念頭,悲慘的故事就開始了。
(二)高額彩禮的產生
所謂高額彩禮,通常是指在婚姻締結過程中,超過一個家庭經濟承載量的彩禮。不同的家庭經濟承載量不一樣,高額彩禮的額度也不同。高額彩禮產生的原因很多,不僅受到了傳統觀念的影響,而且受到了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首先,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化,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當今社會也逐漸向老齡化社會轉變,而且男女比例出現了嚴重失調,造成了男多女少的局面,而且這種趨勢也在不斷惡化。使得彩禮的多少和種類,應當取決于雙方家庭情況和相互協商之中,逐步受制于當地的“行情”,出現了水漲船高的情況。
其次,礙于面子和嚴重的攀比心理,推動了高額彩禮的盛行,成為男方家庭不得不面對的噩夢,為年輕人的婚姻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礙。在宗族性村莊面子競爭激烈下,如果一家的兒子結婚無法支付婚姻市場女性索要的高額彩禮, 或嫁女兒不要彩禮,辦酒席顯得無聲無色,就會被當地其他村民瞧不起。
再次,彩禮作為對婚約的擔保,男方付出高額彩禮,如果悔婚,將面臨著巨大的損失。同時男方付出的彩禮越多,也同時表明男方的誠意就越大。因此,彩禮越多對女性的保護力度就越大,對男方的制約力度也會大大提升。
最后,男女雙方成立新的家庭,離不開基本的物質資料,由于法律的缺失,彩禮的范圍沒有界定,自然會被無限擴大。在農村,婚姻債務是由男方父母承擔,女方父母想要女兒過得好,往往會為女兒向男方父母索要高額彩禮,以支持女兒日后的生活,這高額彩禮自然就包括了房屋、汽車等。
(三)高額彩禮引發的社會問題
在農村,超出農民正常負擔范圍之內高額彩禮,無疑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可以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影響社會的穩定:彩禮的數量較大,容易引起婚姻的變化甚至破裂,并產生一系列的糾紛,甚至上升為犯罪。近些年我國城市化不斷擴大,剛進城的青年,可謂一貧如洗,在籌措結婚高額彩禮的壓力下,很有可能會走向貪污腐敗等犯罪道路;高額彩禮也是引起騙婚和拐賣婦女的原因之一,在巨大利益的誘導下,難免會有人鋌而走險,通過欺騙和拐賣婦女謀取暴利;很多因支付不起高額彩禮而“被光棍”的大齡男青年,在生理和心理的作用下,漸漸地成為了社會治安的一大隱患。
2.破壞了農村文明風氣:高額彩禮使得財力成為婚姻成敗的關鍵,由于彩禮金額的不足,導致新娘不肯上嫁車,使得眼看要成功的婚姻變成泡影式的鬧劇,這樣的事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層出不窮;高額彩禮遺留的債務負擔問題,往往會落到老人身上,使得老人成為債務人,老人勞動力減弱,收入大幅度下降,在巨大的債務面前,顯得有心無力,但是依舊得承擔巨額債務,這樣就為老人養老埋下了隱患,高額彩禮犧牲父母,沖擊了孝道這一傳統美德。
3.阻礙了農村生產和發展:雖然廣大農民年收入不高,城鄉差距較大,如果沒有特別大的支出,大多數農民通過數年的努力和積攢,是可以很快步入小康生活的。由于要為兒子結婚支付高額彩禮,不但不能步入小康生活,反而還要承擔巨大債務,重新走向貧困之路;由于過度修建和消費奢侈品,導致農村投資不足,在生產方面,限制了新機器和新技術的引進。最終阻礙了農村的生產和發展。
三、與彩禮相關的立法及法律的缺失
(一)我國彩禮的立法狀況
我國現行法律對彩禮有一些規定。
在1980年的《婚姻法》中,其第三條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規定了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彩禮的三種情況。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若干意見》第十條規定了關于解除同居關系,返還贈送的財物的相關處理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十九條規定了關于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返還的一些處理辦法。
諸如以上立法比較多,但是在關于婚姻中彩禮的規定很不足,尤其在婚姻彩禮的多少和范圍上沒有規定。
(二)對我國有關彩禮立法缺陷造成高額彩禮的思考
1.對彩禮的定義不明:在所有關于彩禮的相關法律中,對于彩禮的定義沒有詳細說明,僅僅規定了一些關于彩禮返還的問題,正式的司法解釋公布時,用“彩禮”一詞代替了征求意見稿中“婚前給付對方的財物”,但是“彩禮”一詞并非真正專業的法律術語,其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很難把握清楚,模糊而沒有確定性。在實際彩禮糾紛案件中,法官很難去判斷彩禮的范圍,造成法官自由裁量,沒有統一的標準。對彩禮的定義不明,使得彩禮的范圍非常隨意,是產生高額彩禮的一個重要因素。
2.對彩禮數額沒有規定:在彩禮立法中,沒有涉及到彩禮的數額,一方面考慮到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習俗不同。另一方面考慮到彩禮作為中國傳統婚姻文化中的一種禮儀性事物,不宜將法律過分滲透其中進行規制,以免弱化了婚姻表達的情感因素。但是,不從立法層面去規定彩禮數額,那么會使得彩禮數額出現混亂的局面,以至于高額彩禮的出現。在一些彩禮案件糾紛中,有人認為彩禮就是大額財物,那么對于不同經濟狀況的人,則有不同結論。由于沒有數額規定,給婚姻當事人帶來困擾的同時,也助長了社會上攀比、求異的不正之風。
四、 結語
在中國,彩禮可以追溯到周代。在當時婚姻以“六禮”約束,而作為“六禮”中心環節“納征”,即“納聘財也”。正如《禮記·曲禮》中所云:“非受幣,不交親”。如果已經納征,那么意味著男女雙方的婚約正式訂立,并且這種婚姻關系在法律上已經得到認可,而且不可悔改。可見彩禮最初是以崇尚禮儀、確認婚姻為目的的,不是以追求財物為出發點的。為了防止彩禮數額擴大,帶來社會問題,西周時期對于彩禮的數額也是有規定的,如西周時期《周禮·地官·媒氏》規定:“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即凡是舉辦婚禮,所交聘禮之純帛,不得超過二十丈。
彩禮制度起源于《周禮》,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彩禮的性質變了,高額的彩禮逐漸肆虐著純潔美好的婚姻,特別在廣大農村地區,高額的彩禮與農村現代化進程是不協調的,已經影響到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風氣的好轉以及當代法治建,需要通過發揮各部門法和社會道德的力量共同努力改變這一現狀,還彩禮原本的意義。
注釋:
桂華、余練.婚姻市場要價:理解農村婚姻交換現象的一個框架.青年研究.2010(2).
參考文獻:
[1]張希坡.中國婚姻立法史.人民出版社.2004.
[2]陳愛萍、姬新江.婚姻家庭法學.中國檢查出版社.2006.
[3]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儀注疏(上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李銀河.婚禮的變遷.江蘇社會科學.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