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03年社區矯正得到國家司法部門試點推行以來,社會排斥就彌漫在矯正對象的日常生活中,表現為家庭、就業、社會保障和公眾認同方面,這些社會排斥加劇了矯正對象的邊緣化狀態,而社會工作在介入矯正對象反排斥過程中,可有效利用其專業優勢,發揮其人文關懷和科學管理的重要作用,終使矯正對象重新融入社會。
關鍵詞 社區矯正 矯正對象 社會排斥 社會工作
作者簡介:馬濤,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92-02
一、矯正對象面臨社會排斥的表現
社會排斥是指一定的社會成員或者社會群體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會主流關系網絡之外,不能獲得正當的經濟、政治、公共服務等資源的過程或狀態。矯正對象在面臨歧視和鄙夷的情況下,有時無法通過自身內部力量解決危機,即便是通過主觀努力運用社會支持網絡或者其他關系試圖改變命運,也易遭受重重阻礙。最終只有一小部分憑借機遇和個人能力達成目標,而絕大部分依然維持現狀甚至舉步維艱。雖然他們內心不愿依從,但最終還是不得不接受被排斥的局面。對于矯正對象而言,由于受到道德歧視、污名化、不信任的世俗偏見,往往普遍帶有自卑、避世、恐懼等心理特征,而具體表現可以歸結為在謀求生計、人際交往、家庭關系、社會保障、公眾認同等方面一蹶不振。
(一)家庭排斥
家庭作為非正式社會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社會的最具活力的基本單元,是人們情感棲息的幸福港灣,對家庭成員具有一定的經濟和情感支持功能。對于矯正對象而言,他們回到社區服刑后,首先接觸和面對的就是其家庭環境。矯正對象的家庭類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關系狀況以及由家庭拓展開的社會關系狀況,都會對家庭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矯正對象對于自己日后的就業謀生、思想認知、情感滿足、生理健康等方面都需要家庭的支持與呵護。然而在面對接受社區矯正的判決后,有的家庭卻對矯正對象不予接納,表現在生活中不聞不問,情感上不支持,例如矯正對象回歸社區服刑期間,與家庭成員反目成仇、兄弟姐妹間爭奪財產、夫妻離異子女無人照拂等現象屢見不鮮??v然有些家庭即便想方設法為矯正對象渡過難關卻終究有心無力,或者由于溝通方式失當,經常對矯正對象批評指責,導致其內心失落,缺乏家庭歸屬感。倘若他們再次犯罪,有的家庭成員就不愿再與矯正對象相見,覺得他們已無藥可救,任其自生自滅。這些變化都會給矯正對象的內心帶來沉重的思想壓力,往往不利于他們恢復信心能夠重新融入社會。
(二)就業排斥
就業是民生之本,維系著個人乃至家庭的生活開支和改善生活質量水平的必要因素。我國目前總體就業形勢的嚴峻,矯正對象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就業顯得更加棘手。從微觀層面分析,受限于矯正對象自我就業觀念失當、人力資本匱乏、工作技能低下等影響,在求職過程中經常由于自身條件的束縛而缺乏就業機會。從中觀層面分析,因社會對于矯正對象的標簽效應和利益成本考慮,企業用人單位往往無法正視矯正對象的個人潛能和優勢,普遍對有“前科”身份的人一應拒絕,而人際關系網絡的薄弱造成矯正對象求助無門。從宏觀層面分析,因現如今矯正對象在接受矯正和解矯后進入安置幫教過程期間,所在社區常常承擔起為矯正對象安排就業的任務,然而因我國社區的功能設定尚且不夠完善,缺乏主觀能動性,因而無法提供過多的就業崗位。除此之外,對于已就業的矯正對象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排斥,這表現在所在崗位多為公益性質崗位,這類崗位的工作特點表現為入職門檻低、工作彈性小、體力勞動多,因而矯正對象也會出現待遇微薄、工作不穩定的現象。
(三)社會保障排斥
在我國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鄭杭生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制度設置。公平正義即社會公正,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或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在司法領域,主張對犯罪人員社會保障權利的暫時剝奪也是刑罰本身對應的同步舉措,所以矯正對象在社區矯正服刑期間,依然受制于制度的束縛。從一定程度看,這樣的制度制定也違背了刑罰領域的“一罪不再罰”原則。舉例來講,金碧華在《對社區矯正假釋犯對象在社會保障方面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提出,原先有工作的矯正對象如假釋人員在犯罪之后,根據有關規定,假釋人員在假釋前不得發放其養老保險金,在假釋期間的可以享有判刑前的養老保險金,而不能參與養老金標準的調整。再加上很多用人單位都會在假釋人員判刑后單方面解除勞動關系,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其養老金的克扣或者不繳納。這樣的情況就會造成假釋人員在假釋期間很難足額拿到規定的養老保險金,只能繼續領取判刑前制定標準的養老金。關鍵在于,很多假釋人員在判刑前與進入假釋期間的時間相隔長達多年,甚至有的假釋人員的養老保險金還依然停留在新世紀左右制定的標準。這樣的困窘使得他們無法滿足現如今物價快速上漲的需求,造成生活的貧困。
(四)社會公眾排斥
社會公眾排斥表現出一種社區居民與矯正對象距離鴻溝的產生。古往今來,社會大眾都將犯有罪行的人視為公敵,對其都是表現同仇敵愾的態度。社會距離既是一種客觀現實的反映,也是一種呈現主觀傾向性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使我們自覺地認識到與自身無法認同和理解的社會群體之間的疏離與隔閡。在這種關系導向的現實中,公眾無法理解矯正對象在社區服刑的對待,會對自身的安危表示恐懼,不愿與帶有犯罪身份的矯正對象交往,更談不上對其幫助與改變。而從矯正對象看,帶有負面效應的社會影響和中國傳統文化“臉面觀念”的猶豫下,這種距離更多的是體現在心理層面,“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內心暗示使得矯正對象自我封閉,怕他人瞧不起,從而拒絕志愿者對其關注與社會支持。
二、社會工作介入矯正對象反社會排斥的策略建議
(一)加強非正式支持,擴大社會參與程度
鑒于我國目前社區矯正程度不高的考慮,筆者認為,加強推動非正式的社會支持,促進志愿者的廣泛參與勢在必行。社會支持方式為正式與非正式社支持,正式社會支持可以歸結為由政府和正式社會部門提供的支持幫助,非正式社會支持是指由家庭成員、親屬好友、單位同事、鄰居、社會公民等成員提供的支持幫助。在社區矯正發展至今,由司法機關為矯正主體,在矯正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問題,如無法滿足矯正對象的精神需要,只是單方面的考察矯正對象的表現是否符合指標要求,并對其進行全程監控與管制,忽略了矯正對象內心渴望順利融入社會的愿望。而主觀評價取向的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個人對他(她)的社會環境及其所能夠給予支持的認知性評估,也是他(她)對可以得到支持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評估”。按照此觀點,如果個人不認同所謂的支持能夠滿足其內心需求的話,那就算不得社會支持。按照矯正對象的想法,正式社會支持在他們身上收效甚微,因為其體驗的被社會排斥依然存在,所以加強以志愿者為主體的非正式支持尤為重要。作為社會工作者,應當需要倡導更多的熱心人士幫助其順利度過難關,對其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訓讓志愿者可以為矯正對象提供正確有效的情感支持,舒緩內心積郁。同時全力倡導相關政府單位部門和正式組織的通力合作,為有特殊困難的矯正對象在就業創業、辦理業務、經濟援助等方面提供支持與保障。
(二)增加社會宣傳,提供專業培訓
眾所周知,刑罰的目的在于既要懲治犯罪分子違法亂紀的不當之舉,同是也是抵制不良之風防微杜漸。而對于那些處于老病殘少且犯罪情節較輕、主觀惡意較小或在監獄服刑表現較好經評判不會繼續危害社會的罪犯實行的社區矯正依然在很多民眾心中帶有問號,人們習慣于對于罪犯的惡懲和對于自身安危的擔憂使得社會對于矯正對象的排斥依然存在。因此,社會工作者應當加強社區矯正的宣傳,結合報紙、網絡、電視、社區論壇、講座等方式宣傳社區矯正的目標、開展情況、隊伍建設、社會參與等內容,結合社區矯正取得的成功案例及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技巧、方法的講述讓公眾降低內心的不安全的隱憂和對于社會工作參與社區矯正的全面認知,從而提高積極參與的可能性。此外,社會工作機構應當充分利用可用資源,加強對于工作者、志愿者提供幫助的側重、技巧、功效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既可以保證服務活動的成功開展讓服務成果保質保量,也能提升矯正隊伍的專業水平,讓矯正對象更有信心配合工作以便回歸社會。
(三)完善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減輕案主被排斥的風險
作為一門幫助人并解決問題,承擔著社會責任和使命的專業,社會工作開展的方法是否得當是評估成效的關鍵所在。社區矯正對象既是弱勢群體,同樣也是高危群體。對于他們的矯正工作安排,需要寬嚴相濟恩威并施。因司法機關工作作風一般都要體現出法律的嚴肅性,所以社會組織機構就需要提供一定的人文關懷以降低矯正對象復發犯罪、危害社會的可能性。因而,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活動過程中,需要可靠有效的工作方法,以便達到工作的順利執行。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水平得到快速飛躍,但距離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很多方法依然只局限于認知教育、家庭談話、游戲活動等方面。因此如若想真正實現矯正對象人格的完整,社會的接納和生活質量的保證,則需更多優越的方法手段補充完善??偠灾?,社會工作者應當竭力為矯正對象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活動,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形成一技之長或培養抗挫折能力,為今后順利的融入社會打造基礎,建立信心。
參考文獻:
[1]李景治、熊光清.中國城市中農民工群體的社會排斥問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6)
[2]張昱、費梅萍.社區矯正實務過程分析.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3]林南芬.社區矯正對象的社會排斥與社會工作干預.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陳姝宏.社區矯正對象再社會化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5]鄭杭生.法社會學視野中的社區矯正制度.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4).
[6]金碧華.對社區矯正假釋犯對象在社會保障方面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社會科學.2009(5).
[7]Tracy,E.M.Identifying Social Support Resources of At-risk families.Social Work,199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