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入學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起始環節,要取得入學教育的“開門紅”,實效性是衡量入學教育效果的關鍵性問題。從實效性角度,改進和創新入學教育形式、內容,實現“95后”大學新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長成才的目標是新時期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創新探索。
關鍵詞 95后 大學新生 入學教育 實效性
作者簡介:王卓亞,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36-02
80后,85后,90后,95后,每五年,這種類似時代的標簽就會在年輕學子身上打下烙印,歸類不同年代特征和觀點。近年來95后逐漸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力軍,面向他們進行的入學教育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5后”大學新生出生成長與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他們的思想觀念、認知、責任意識反映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于此同時,傳統入學教育的模式和內容不能滿足對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問題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一、“實效性”對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實效性”源于法學、管理學領域,通常指人們通過實踐活動產生的客觀結果與活動預期的目標之間的比較,得到的有關事物真實、有效的程度、狀態的實際效果。
(一)實效性是教育本質的要求
教育的本質是從人的發展角度,滿足人的精神、物質、價值需求。人的發展問題作為教育的本質要求,實效性突出了發展程度、實際效果是評價個人和社會是否“全面發展”的衡量手段。從人的發展的角度,加強協調、全面、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入學教育是遵循教育本質的要求。
(二)實效性是教育價值的內涵體現
教育的價值,體現了教育對人和社會具有的雙重屬性,不僅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而且積極推動社會的文明發展。教育價值的本質是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教育中的價值和教育的價值、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繼承價值和創新價值的辯證統一。入學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伴隨著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促進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良性互動,從而最終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以及高校的育人價值。
(三)實效性是教育目的的落腳點
通過教育手段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目的根本所在,而失效形式教育目的的落腳點。新生入學教育的目的指的是高校一系列教育內容作用于新生的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預期效果的滿意程度。與高中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目的性、指導性、專業性上都有不同,而入學教育正是存在于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接軌的關鍵節點上,這個節點的銜接的好壞,關系到大學生未來能否實現個人的成長、成才,關系到高等教育目的和價值能否達到,更關系到“教育為本”的社會理念的形成。
二、新時期新生入學教育時效性低的主要原因
當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在組織的統一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上有所進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我國入學教育在教育理念、組織運行、監督評估、安排的合理性上仍然存在亟待改進的諸多方面。
(一)新生入學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現代教育中越來越重視教育理念的確立。通過不斷的探索,素質教育的理念、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開始受到普遍認可,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教育理念還尚未完全樹立,尤其是“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未能在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踐環節得到充分檢驗。傳統的慣性思維還在入學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占主導,以新生為主,為新生提供服務,離人性化、個性化教育還有一段距離,尊重新生的心理狀況、平衡個體差異性、遵循受教育者的實際和需要想學生所想,做學生做缺,回歸以生為本、為新生服務的教育理念。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一旦忽視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合理性,使用單向灌輸的傳統教育方式,新生在整個入學教育過程中只能是被動、機械地接受的被動局面,將使新生入學教育毫無實效性科研。入學教育理念尚未完全確立,導致入學教育缺乏指導思想,未能貼近新生實際,直接影響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
(二)入學教育的組織運行存在薄弱環節
新生入學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不僅需要高校黨政部門牽頭統一部署、周密規劃,而且需要學校各個部門及相關人員密切配合、落實工作。一是在組織機構建立上,“校長負責制”沒有完全建立與完善。責任負責制的缺乏,導致在入學教育階段發生緊急事件或重大疏漏,落入無人敢管、無人負責善后的尷尬局面,大大增加了給新生帶來二次傷害的危險,同時也不利于入學教育后續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在具體工作的協調上,部門機構缺乏溝通與推諉。新生入學教育涉及學校教務、財務、學工、保衛、后勤等多個部門,在具體實施環節上經常存在部門交叉、相互銜接的工作需要。但由于各部門由于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極易導致問題的產生,往往最終造成入學教育時效性低、學生主動性低等一系列后果。三是入學計劃的體系中,缺乏應急處置預案和監督測評體系。對于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有測評體系對工作的成效、效果來做出分析,督促其改革與創新,更好的發展。
(三)入學教育的時間安排欠缺合理性
第一,入學教育的起始時間存在滯后性。多數高校將入學教育安排在迎新工作、正式報道后的集中時段,卻忽略了新生錄取從到新生報到前這段過渡的黃金時間。這段時間,新生大多有充足的空余時間且對學校、大學生活存在憧憬和向往,也有很多疑惑需要解決??梢哉f,這段時間是進行新生教育的寶貴黃金時間,然而大多數高校沒有充分把握這段時間,對新生做指導教育,造成新生入學之后的茫然和困惑不斷。
第二,入學教育的時間短、強度大。就國內高校而言,入學教育時間基本集中安排在新生報到后的約1至2周入學教育周或1個月以內的入學教育月。這種集中統一、高強度、高密度的入學教育模式的確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就學生反饋和實際效果來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接受這么多的教育內容,接受他們以前未接觸過的大量信息,教育效果普遍較低。
第三,入學教育的時間延續性較弱。入學教育時間的延長是在入學教育時間段、問題多催生出來的一項改革措施。中國人民大學提出新生入學由短期入學適應教育擴展至一個學期的新生入學成長輔導,采取分階段循序推進、校院班三級的形式開展入學教育。盡管很多高校已經通過延長入學教育時間的途徑提高入學教育的實效性,但是考慮到學校的師資水平、資金投入等問題,很多學校仍沿用傳統入學教育周、入學教育月的集中方式,導致入學教育與高校后續教育產生脫節的問題。
三、“95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的創新探索
(一)以生為本,實現個性化定制培養形式
以生為本,通過科學規范教育內容、形式、組織管理,根據學業成績、專業需求、心理測評、個人意愿在入校前期確立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定制培養形式,既順應95后大學生思想、心理新變化,又將入學教育推向科學規范、人性化的發展方向。
第一,實現入學教育形式、內容的多樣化。入學初期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鼓勵新生主動地參與、積極互動,提供新生一個參與互動、鍛煉提升自我的平臺。以榜樣性為主的名家、優秀校友講壇活動,以人文關懷、展示自我為主的各類才藝大賽,以集體交流為主的大型團體活動,如新生晚會、主題班會、才藝比拼競賽、學生社團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同時,利用新興傳媒、網絡等載體,學校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提供教育頻道、創新項目,通過個性化選擇,來提升入學教育實效性。
第二,實現入學教育服務的多角度、全方位。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為新生提供服務和指導是高校的服務型、創新型轉變的體現,更是人文關懷的內涵體現。以教師隊伍為主導,提供貼近新生的課程指導,逐步地引導新生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以輔導員隊伍為指導,提供有關生活指南、學業計劃、心理疏導等,全方位地指導新生從生理到心里適應大學節奏,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創新,通過提供社會實踐、社會調研、課題研究等形式,為進一步的學業、就業生涯規劃提供具體幫助。
第三,實現入學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互動與平衡。在入學教育的初期,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共同作用才能滿足新生心理適應程度、學習興趣、道德水平、人生規劃等不同需求,通過不同形式,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交流平臺,共同監督、參與對新生的入學教育。以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協作模式,才能進一步提升新生入學教育階段的實效性。
(二)規范制度,建立長效性的組織運行管理
新生入學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除了需要充足的人力、資金、技術支持,長效的組織運行機制將為入學教育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保證在新生入學教育出現情況和問題有領導能管,有領導負責;完善校、院建立兩級聯動機制,整合資源、有效分工。院系成立針對新生入學教育的專門機構,專人負責,結合學院特色、專業要求,開展專業知識教育、校史院情教育等。多部門齊抓共管,保證入學教育階段內的各項措施合理、有序的開展。
(三)互動交流,搭載信息化入學教育平臺
201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全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學生保持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5% 。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成長95后大新生,他們從小習慣于利用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通過網絡表現自我。從95后大學生對新媒體使用習慣、特點出發提供網絡化、數字化的入學教育平臺是當下入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首先,建立迎新與入學教育專門平臺。利用大學生常用的微博、微信、QQ、應用軟件等社交平臺著手,開辟入學教育專題網頁,使學生提前感受大學氛圍。利用高校錄取與報到的暑假時間,通過迎新平臺的豐富內容提前做好迎新工作。利用專題、互動版塊為新生提供最直觀的學校全景,開辟新生答疑的綠色通道。
其次,建立新生互動交流平臺。利用微信、QQ、微博等討論組、討論群、班級校友群的圈子,為新生交流提供平臺。把入學教育的理論知識和課后實踐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漸適應校園環境,增強人際溝通,擴展交流和學習的范圍。充分發揮95后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通過將“實效性”引入新生入學教育體系的研究,針對95后大學新生“因材施教”,在構建入學教育體系的基礎上,以創新的思路、完善的措施,為入學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艷玲.大學新生學習適應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曲云進、姜松.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研究仁.高校教育管理.2009(6).
[3]鄭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4]林昕.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價值提升.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5]房勛.高職高專院校新生入學教育探討.大眾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