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依法治國的提出,國民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法”,法制社會,人們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法律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法律調整著人們的行為規范,是人們行為的“規矩”。一定程度上,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在對外交往上,法制也是調整國與國之間關系的重要規范。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知法懂法,不僅是振興中華、實現新世紀宏偉藍圖的需要,也是促進世界發展、維護人類和平的需要。黨和國家從來都重視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全國第五個五年普法規劃更是將青少年兒童法制教育列為重要內容。然而,據相關部門數據統計,我國青少年犯罪占全國刑事立案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約占65%,尤其近年來,14-18歲的少年發案率上升較快,成為違法犯罪的高發年齡段?;诖?,本文提出了相關中學生預防犯罪法律教育的幾點思考,以供參考。
關鍵詞 中學生 違法犯罪 普法教育
作者簡介:張天一,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44-02
一、全面依法治國對中學生普法教育的要求
(一)依法治國中普法教育的基本概述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著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進程,也直接關系著我國依法治國的進度,其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重要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目前,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各國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緩。在我國,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低齡化犯罪年齡、多元化犯罪類型、成人化犯罪手段的發展態勢,青少年犯罪率逐步上升。在校學生犯罪突出,一些特殊青少年群體如聾啞青少年、社會閑散青少年等犯罪較多,數量多、蔓延大、危害大的青少年犯罪,儼然成了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加強中學生的法制教育亟不可待,法制教育對于幫助中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對中學生普法教育的重要性
法治社會要求當代每個公民要有一定的法律素質,懂得遵紀守法,才能更好地順應和適應社會的發展。法律素質的高低依賴于法制教育,尤其是中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中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關乎著國家依法治國的進程,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加強對中學生的普法教育,可以使得他們通過學習法律知識,識善惡,明是非,學法懂法,樹立民主法制觀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也為了能更好地履行義務,維護國家的穩定,也是爭做新世紀合格公民的需要。21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時代重任將落在青少年身上,為了更好地肩負重任,中學生需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需要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增強自身的法制意識,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中學生違法犯罪的基本原因
雖然我國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法律制度也不斷完善,但普法教育形式化、法律教育認識不足、正面宣傳不到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影響,使得法制教育仍遠遠落后于社會發展的步伐?,F實中,14-18歲青少年案發率較高,并以侵犯財產性犯罪及性侵犯罪居多,而團伙作案數量劇增,青少年犯罪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也是主觀、客觀因素相互作用:
(一)自我約束能力低
中學時期是人從幼稚兒童期向青年期的過渡階段,而處于這一特殊時期的中學生,其心理變化主要變現為:交往需要增強,求知欲增強,富于幻想,喜歡刺激,虛弱心強,模仿力強,易接收暗示,易于沖動,認識問題片面、直觀,缺乏分析、判斷能力、身心發展不平衡,這些因素都使得青少年對于抵抗不良信息干擾的能力脆弱,容易受到不良現象的影響,一旦受人唆使或在不良信息刺激,就很容易出現越軌行動,出現違法犯罪行為。
(二)家庭教育的失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中學生最早接觸的“小社會”,父母代表社會對子女的教化是最為深刻的。調查研究表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家庭環境是否健康發展,與父母對家庭的態度、責任,及對子女的教化,都與青少年自身言行和性格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適當,自身言行舉止良好,家庭環境融洽,則其對子女的正面影戲較大,子女違法犯罪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反之,若子女受到家庭負面影響大,其實施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加大,甚至導致直接犯罪。近年來,離婚率直線上升,單親家庭的增多使得孩子成長環境先天不足,一些家長行為不檢點,涉“黃、賭、毒”等,或過分溺愛或家庭暴力等,都大大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使得子女形成反社會人格,家庭教育不當也是導致中學生犯罪的直接原因。
(三)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網吧、歌舞廳、游戲廳、錄像廳等文化市場管理不到位,不規范的經營成為誘發青少年犯罪的溫床?!包S、賭、毒”、封建迷信、充滿暴力、兇殺、色情的書刊、音像制品等,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不正之風等都直接侵害了中學生的身心健康。
(四)現行的教育體制存在弊端
教育體制改革依然在進行,然而應試教育模式依然沒有完全擺脫,重智育、輕德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依然存在,有些學校甚至對于差生及后進生放任不管,或缺乏足夠的耐心去關懷和幫助,鼓勵少,批評多,使得部分學生逃學、厭學,甚至輟學,自暴自棄,社會機構統計數據證明過早地走向社會的學生,更容易走向犯罪之路。
三、中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性分析
(一)中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對被害人及其家庭的危害。青少年違法犯罪,不管是暴力犯罪如侵犯健康、危害生命,還是侵犯財產,其直接的危害結果是被害人,造成被害人生命和財產的損失。除了造成對被害人的傷害,也給被害人家庭造成了間接的傷害,或家破人亡,或造成心理陰影等。
2.對自己及家人的危害。中學生違法犯罪不但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毀了自己的前程,被捕前的恐懼心理的煎熬及審判前的焦慮,軍事化管理的磨練,回歸前的困境等都將嚴重影響著他們,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此外,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僅會毀了自己,也會毀了一個家庭,給自己父母帶來無窮的災難。
3.危害社會及國家。學生犯罪對社會的危害雖是非物質隱形的,但其對公眾安全的傷害,對社會穩定和學習、工作、生活等正常秩序的破壞時無法計算的,例如盜竊、搶劫、殺人等暴力行為,使得人們產生“不安全”的恐懼心理;中學生違法犯罪,是對國家利益的挑戰,在打擊過程中,國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以維護社會秩序及社會穩定。犯罪行為的調查取證,及審理、判決,收押管理,期間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費用,給國家帶來人力物力的損失。
(二)中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違法犯罪危害之大,不容忽視,盡管國家加強了對中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視,但在中學生法制教育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1.對中學生法制教育不夠重視,認識不足。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只要升學率上去了,學校就是“先進學?!薄ⅰ案闹茖W?!?、“特色學校”、“名?!倍紒碜哉Z升學率,在學校辦學思想受制于家長、社會和政府職能部門對學校的評價標準的背景下,學校就很難將德育放于首位,法制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學生心理教育也就滯后甚至空白。
2.學生法制教育不夠明顯,在學生法制教育中,多流于形式,重灌輸輕實效,重口頭而輕舉動,重形式輕內容,重教書輕育人。有些學校的法制科,也僅是徒有虛名,圖形式,走過場,實效不明顯。
3.施教者法律知識薄弱,未能很好擔負重任。扎實推進普法教育,是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經過三個五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制意識也明顯增強,然而不斷完善的法律及新法律,加受限于基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包括老師、家長在內的施教者也不一定能全面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者知之甚少,如此也就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懂法、守法、護法,普法教育任重道遠;此外,學生法制教育經費的欠缺,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中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中學生普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加強中學生心理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了“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該決定要求加強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尤其對于在校中學生,在其在校期間或走出校門,都必須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其一些不良行為出現前,加強心理方面的輔導,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及時發現,及時診治?!榜R加爵事件”令社會嘩然,其實也是對學生心理教育的教訓反思,切實做好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二)根據中學生身心發育情況做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相伴時間最長的老師,父母要充分發揮其在家庭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除了自身要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科學家教,耐心又到,當發現孩子不當行為時,要教育其及時認知改正,更要以身作則,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好示范作用,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和諧幸福的成長環境。
(三)加強師德修養,以人為本,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加強對教師法律教育的培訓,增強老師的法律意識,掃除教師的“法盲”,在教學中講求以德服人,關注特殊群體,講求教學的藝術和效果;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將學生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并納入正規的教學課程,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例如法制會議、法制講座,在文藝活動中編排與法制有關的節目等,在潛移默化中促使中學生形成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正確形式權利,履行義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抵抗不良信息侵蝕的能力。
(四)提升社會對中學生法律行為養成的重視
一是營造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通過清理文化市場,整治取締學校及周圍的非法的“三廳一吧” (歌舞廳、游戲廳、錄像廳、網吧),嚴厲打擊對制作傳播淫穢色情、暴力的雜志、報刊、音像等制品違法犯罪分子。社會各級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社等公眾媒體也要積極肩負社會責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提供更多的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高品位文化產品。二是政府更要落實其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的青少年法律制度,完善立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改變對學生能力的單一評判標準,引導學生積極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對違法犯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五、結語
二十一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重任將落在青少年的身上,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在依法治國的時代,中學生必須學法,懂法,用科學的法治的理念武裝頭腦,不僅要學些、掌握科學知識,也要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我國依法治國的法制目標,為祖國的長治久安、經濟騰飛提供保障,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好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參考文獻:
[1]汪天德、汪穎琦.家庭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美國學者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青年研究.2000(4).
[2]關穎.關注未成年人、家庭及其城市——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社會學思考.青年研究.2004(8).
[3]程春華、段體操.當前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對策研究——以東莞市青少年犯罪為研究模本.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