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民數量激增,法學理論界積極探討網絡數字財產是否可作為遺產以及如何繼承等相關問題。本文在分析網絡數字遺產繼承現狀及其原因的基礎上,從遺產的判斷標準出發,明確網絡數字財產可作為遺囑范圍,并將網絡數字遺產區分為三種類型,繼承人應區分不同類型繼承網絡數字遺產。
關鍵詞 網絡數字財產 網絡數字遺產 遺產 繼承
作者簡介:潘天文,福建海山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刑事辯護。
中圖分類號:D9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65-02
近幾年,我國互聯網發展迅猛,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8.8%,網民總數多達6.68億。 6億多網民的網絡數字財產將是一個龐大的數據,若該自然人網民死亡后,遺留的網絡數字財產能否作為遺產?如何繼承?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一、網絡數字遺產繼承現狀及其原因
對于網絡數字遺產的繼承研究國外較為成熟,我國法學理論界對此仍是起步階段。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手機網絡用戶增多,網民人數呈井噴式增長,網絡數字遺產的案例也將成為普遍現象。曾引起社會關注的網絡數字遺產案有幾例。如夏女士想將因車禍去世的男友留在QQ空間的關于兩人的照片、聊天記錄留作紀念,希望騰訊公司提供其男友的QQ賬號和密碼,但經過多次交涉均未果。又如,年輕淘寶店主的突然猝死,皇冠級別的淘寶店鋪能否作為遺產繼承?這兩例都引發社會的普遍關注,也將QQ賬號、網店等是否能夠作為遺產繼承推向了討論高潮。在司法實踐中,我國已經存在網絡數字遺產的繼承案例。據《新民晚報》報道, 2009 年 6 月,陸明和楊燕作為網絡游戲愛好者,在游戲過程中以游戲角色結為游戲中的夫妻。陸明在楊燕的幫助下獲得了一件頂級裝備“屠龍刀”,價值5萬元。不料,陸明車禍身亡且并未對該裝備設有遺囑,由此導致楊燕與陸明現實生活中的妻子李珍就該游戲裝備的歸屬產生爭議并訴諸法院。經過庭審,法官判決楊燕和李珍各享有該游戲裝備價值的50%。 該案例將游戲裝備作為可以繼承的遺產,但是還有其他類型的網絡數字遺產并未明確可以繼承。因此,網絡數字遺產的繼承仍任重而道遠。具體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網絡數字遺產的繼承缺少法律依據。法學理論界并沒有對網絡數字遺產的概念和法律屬性進行明確的界定,而對它的保護方法、繼承方式等也并未形成權威定論?!吨腥A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于1985年10月1日施行,而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出現很多新興事物以及新情況,如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網絡數字財產的出現,《繼承法》并未對網絡數字財產的繼承有相應規定。為順應財產形態的更新與轉化,《繼承法》 應適度延展遺產范圍,將被繼承人享有的人格權衍生的財產利益、 互聯網中的虛擬財產等納入遺產范圍。 而其他法律法規中也并未有與網絡數字財產繼承相關的規定,僅有個別法院判例。但是我國又是成文法國家,個別判例不能作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據。
第二,網絡數字財產是基于互聯網存在的,其虛擬性導致交易的過程很難進行記錄。
第三,網絡數字遺產的民事主體具有不確定性。網絡數字遺產涉及網絡服務提供商以及用戶,當前針對網絡數字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尚未形成統一定論。
第四,有學者認為QQ、微博、微信、游戲賬號等網絡數字遺產具有人身專屬性,財產價值無法體現,不符合遺產具有財產性的要求。
第五,網絡數字遺產本身特性導致的。如網絡數字遺產具有虛擬性,無法像現實空間的財產估算價值或者分割。同時,其可能涉及個人隱私,網絡用戶的隱私權保護與該數字遺產需公開并繼承相沖突,這將阻礙網絡數字遺產繼承。
二、網絡數字財產屬于遺產范圍
若要厘清網絡數字遺產的概念,首先界定網絡數字財產。學者王澤鑒將財產定義為“財產是指有金錢價值的權利所構成的集合體。所謂具有金錢價值,指得獲有對價而讓與,或得以金錢為表示者?!?網絡數字財產是依托于網絡而形成的概念,其與一般的財產有差異,虛擬性最為特別,故又稱之為虛擬財產。這種虛擬財產集合了用戶的大量時間、精力、情感或者金錢,有些網絡數字財產還具有增值效益,或者兌換成具有現實意義的金錢,符合財產概念中的金錢價值。
《繼承法》第3條采取列舉的方式確定遺產的范圍,對遺產范圍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第7項作為兜底條款,則是對明確指向性的一種補充。根據《繼承法》第3條可知,遺產必須是自然人死亡后的遺留財產,需具有財產屬性,具有人身性性質的不能作為遺產。同時還進行主體限制,即必須是被繼承人的個人財產,且該財產來源必須合法,符合公序良俗和社會公共利益。個人在網絡上的數字財產是否可以作為遺產,需按照上述的標準進行判斷。
有些網絡數字遺產具有經濟價值,例如價值上千甚至上萬的游戲裝備和游戲賬號,這些網絡數字遺產與現實空間中的財產具有趨同性,因此更符合遺產的要求。除了通過市場估價或者交易形成的財產價值外,有些網絡數字財產還能增值,這也屬于經濟價值的表現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能增值的網絡數字財產和現實生活中的財產基本沒有差別,在繼承上也就無需特別的程序。對于無償取得的網絡數字財產也可能產生市場價值,形成金錢價值。個人用戶可以通過經營網絡數字財產使之產生經濟價值,如個人用戶通過申請微信號,通過微信號進行推廣和傳播,吸引消費者,從而使網絡數字財產具有了商業價值。
以上的分析表明,網絡數字財產符合財產概念,具有經濟價值,某些還具有增值效益。遺產必須是自然人死亡后的合法財產,因此,對于注冊的網絡用戶需是自然人,企業用戶的網絡數字財產不涉及繼承問題。遺產必須來源合法,如果個人的網絡數字財產是通過黑客盜取等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則不應列入遺產范圍。當然,對于是否是不合法的手段獲取的判斷,必須依賴于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協助,但在實踐中卻較難操作。
綜上分析,《繼承法》雖然沒有明確列舉網絡數字財產作為遺產的范圍,但是基于上述分析,網絡數字財產符合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概念,符合《繼承法》第3條第7項“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范疇,具有財產屬性的網絡數字財產可以作為繼承的對象,符合遺產的要求。
三、網絡數字遺產的類型及其特征
網絡數字遺產是指人類運用數字技術,以網絡或者網絡硬盤等為載體,以數字信息形式存儲于上述載體中的自然人死亡后遺留的具有一定財產價值或精神價值的信息資源。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于2002年制定的《數字遺產保護草案》 (以下簡稱《草案》)將數字遺產分為以下三個類型:一是儲存于特定載體 (如光盤,磁盤 ,磁帶等的 )信息資源;二是存儲于計算機數據庫的信息資源;三是通過網絡轉播的信息資源。 若從遺產繼承角度出發,可根據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將網絡數字遺產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用戶賬號類,如QQ號、微信號等;二是信息資料類,包括存儲在計算機或者其特定載體的資料,比如QQ空間的相冊、日志、聊天記錄等;三是游戲資源類,比如網絡游戲中的游戲裝備;四是虛擬貨幣,包括游戲幣、Q 幣、百度幣等能夠在一定的網絡用戶間流通或用以換取互聯網服務的近似貨幣。 這些網絡數字遺產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遺產,其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網絡數字遺產是以互聯網存在為前提。網絡數字遺產實質上是一種數字資源,他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有體物,不占物理空間,只是儲存于網絡空間或者網絡硬盤,具有虛擬性。
其次,網絡數字遺產涉及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網絡用戶,是他們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形成的。網絡服務提供商提供平臺,該平臺提供網絡賬號、儲存空間以及網絡服務等;網絡用戶在平臺上通過免費或者收費的方式,使用賬號和密碼接受服務。
再次,網絡數字遺產涉及個人的隱私。從前述網絡數字遺產的分類中,用戶的賬號類是個人用戶在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網絡平臺中無償或者有償申請獲得。個人用戶在獲得賬號前須同意簽訂網絡服務協議。網絡服務協議可約定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用戶之間的相關權利和義務。一般情況下,網絡服務協議屬于格式合同,當中的保密條款都會約定網絡服務提供商有保密義務,必須對用戶注冊的個人信息以及儲存在網絡空間中的相關信息資料進行保密。也正因互聯網的虛擬性和保密性,由此吸引了很多互聯網用戶。但個人用戶死亡后,網絡服務提供商仍需遵守網絡服務協議中的保密條款,被繼承人所遺留的網絡數字遺產基于這種保密義務無法通過普通程序得知用戶的網絡數字遺產狀況。若網絡服務提供商不予配合,其也無法對這些遺產進行繼承。
四、區分不同網絡數字遺產類型的繼承
因網絡數字遺產所具有的特殊性,其作為遺產,在繼承時不能完全照搬傳統的繼承法體系,必須結合數字財產的存在現狀,考慮網絡用戶普遍的接受程度從而最有效地并且合理化地實現“數字遺產”的繼承。從前述的區分類型中可以看出,網絡數字遺產中的賬號類以及信息資料可能涉及被繼承人個人信息權、 隱私權,后兩類的財產價值屬性更為明顯。因此,在繼承時,必須要對網絡數字遺產進行區分,排除具有人身屬性的網絡數字資作為遺產。
針對用戶賬號類的繼承,如QQ號、微信號、游戲賬號等,可以由繼承人自由選擇。如可以選擇獲取賬號密碼后持續使用,或者只獲取賬號內的信息資料,如照片,日志等,賬號則由網絡服務提供商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注銷。當然,此種選擇需要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配合,也需要對網絡服務協議的格式條款進行必要的修改,如可在網絡服務協議中增加若用戶死亡后賬號密碼以及信息資料的處分情況等。
針對信息資料的繼承,因有些信息資料涉及被繼承人的隱私,應區分對待。若已經公開發表的日志,照片,微信等可以直接繼承,但對于已經加密的私密空間和照片等,應根據是否有被繼承人的遺囑或者針對已公開的日志、微信微博等情況推定是否是絕對的保密,否則,網絡服務提供商基于保密義務可以刪除相關數據信息?;蛘呔W絡服務提供商可以根據出現的情況采取相關措施,以此解決網絡數字財產繼承的問題,如淘寶網針對網店繼承和分割問題,推出了“離婚過戶”、“繼承過戶”細則。
針對網游資源中的游戲設備、游戲角色以及虛擬貨幣等,因其與現實空間中的財產具有趨同性,其價值也可通過交易或者估價進行確定價值,其財產屬性明顯,作為遺產可參照實物財產進行繼承。
注釋:
網絡我國網民數量已達6.68億人.新華網.2015-07-2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3/c_1116022351.htm.
網絡“屠龍刀”之爭.新民晚報.2010-06-06.http//news.idoican.com.cn/xmwb/html/ 201 0-06/06/content_831752.htm?div=-1.
王歌雅.論繼承法的修正.中國法學.2013(6).92.
王澤鑒.王澤鑒法學全集 (第 11 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33.
劉智慧.論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網絡數字遺產的可繼承性.江淮論壇.2014(6).113.
胡菲.淺談數字遺產的法制性保護.蘭臺世界.2009(6).
張冬梅.論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