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黨和人民為之努力奮斗的發展方向,在和諧社會的視角下,如何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首先介紹了和諧社會視角下的社會治理理念的深刻內涵,其次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的對策,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治理理念;社會治理模式;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人民的共同意愿,是黨和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斗的美好愿景。然而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政府和社會高度統一的治理模式已經不再滿足新形勢下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基于和諧社會的視角,努力推進我國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是大勢所趨也是難題所在。
一、和諧社會視角下的社會治理理念
(一)有序“善治”的治理理念。近幾十年來,隨著西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產生和發展,“善治”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和諧社會視角下同樣要遵循“善治”的價值理念,它是推動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驅動力。除了使得社會治理的結果最優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以外,“善治”也提倡要使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實現和諧狀態,這也就蘊含著政府和公民和諧統一的深義。因此,善治作為現代社會治理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石,也就必然同“和諧社會”有著共同的價值訴求。因此在和諧社會視角下,應秉承“善治”的治理理念,實現國家和社會、政府和公民之間的和諧共處以及良性互動。
(二)公平正義的治理理念。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也是和諧社會視角下社會治理方式的基本理念。公平正義,就是指各種社會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在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平等地分配,意味著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社會成員之間存在著利益分配的差異性,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也不可避免,而和諧社會中所提倡的公平正義,就是要把這種差異和矛盾最大程度地進行調節,使得社會公民人盡其職,在一種公平、平等的社會氛圍下生存和發展,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每個人的生產動力,提升社會的和諧與文明程度。
(三)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在建設和諧社會的視角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維度都要被考慮在內,因此也可以發現,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要歸結到“人”這一重要方面。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便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及生存質量的提升。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以“人”的根本需求為中心,不能只注重物質的豐富。建設完善的社會基礎設施,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人的發展創造一個優質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環境。保證所有人的權利和尊嚴不受侵犯,保證機會、權利的平等性,激發每名公民參與社會建設的熱情。
(四)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要實現一個社會的長遠發展,就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理念,尊重自然,平等地對待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不是一味地開發、利用自然。因此,我們在尋求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到環境保護的訴求,科學地確定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以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尋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實現自然生態的平衡,造福于子孫后代。
二、和諧社會視角下我國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
(一)創新經濟增長模式,統籌社會和經濟政策。要切實落實“共同富裕”的國策,由少數人實現富裕轉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模式,謀求經濟增長模式的創新。為此,要進一步調節貧富差距,通過稅收、社會保障等調節手段防止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創新經濟增長模式,推動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性和公平性。
(二)創新政府管理模式,統籌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發達國家在其社會治理模式上,有其獨特的經驗。“強政府、大社會”即是發達國家多年探索的社會治理模式的成果。“強政府”即指政府是建設福利社會的主要角色,政府依托強大的公共管理部門,實現社會福利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大社會”指得是社會應該具備能量巨大、自治程度高的特點,社會中的非政府組織能力較為強大,民間的實力較為雄厚。在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治理模式是“大政府、小社會”,即政府的作用過于明顯,而社會則發揮不出其應有的作用,這樣就會使社會不善于自治自理,制約了社會的持續發展。在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治理模式,實現“強政府、大社會”的治理模式,激發公民參與治國理政的熱情,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社會監督體系,提升社會自治能力。
(三)創新社會政策模式,統籌積極與消極的社會政策。要通過社會政策的創新,實現社會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在教育方面,要進一步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在全社會普及義務教育。在就業方面,加快第三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加快中小企業的發展,進一步創造崗位,增加公民的就業機會。在社會保障方面,要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保障政策的普及范圍,進一步完善農村的保障體系,使得農村和小城鎮地區也享有國家發展的保障福利。
【參考文獻】
[1]范忠信.健全的糾紛解決機制決定和諧社會——傳統中國社會治理模式對我們的啟示[J].北方法學,2007(02):138-147.
[2]高軒.公共治理——和諧社會的治理模式選擇[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10):25-27.
[3]肖文濤.構建和諧社會與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06(11):98-101.
[4]萬金玲.公共服務型政府:和諧社會構建中政府治理的模式訴求——以新公共服務理論為視角[J].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1):40-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