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學
起源于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三大創舉:一是家庭承包經營星火燎原;二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三是農村勞動力進城方興未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應解決溫飽問題而生的家庭承包經營,已經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穩定下來;應增強社會商品供給能力和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而生的鄉鎮企業,也在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通過改造升級、資產重組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經濟形態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進城就業,正在成為城鄉生產要素融合的重點和改善社會二元治理結構的焦點,仍然是一項治國理政的待解難題。難在哪里?難在讓人口眾多的農民不但能自愿流入城市,而且能融入城市,進而達到安居樂業、家庭團聚的目的。
據住房及城鄉建設部陳政高部長提供的情況:到201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人,比1978年的1.7億人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超過1600萬人。1978年至2015年,城鎮化率以年均一個百分點的驚人速度攀升到56.1%。在一些發達國家,城鎮化率由20%提高到了50%,英國、美國用了50年,德國、法國用了70年,而我國只用了30年。
中國在人口眾多、地大物博、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僅用30年就走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50年甚至是70年的城鎮化進程,這無疑又是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奇跡。但是,國人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快,一些相關配套的社會治理措施并沒有及時跟上,積累下了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要達到發達國家70%的城鎮化率,還將有眾多的農村人口遷徙到城鎮;另一個是,已經進城的農民,有一部分得到了安居樂業,也有一部分還沒能真正融入城鎮,完善社會治理制度、鞏固提高城鎮化效果的后續工作量很大,任務很重。
設想到2030年,中國城鎮的常住人口達到65%,還將新增1.4億農民進城。在現已進城的常住人口中,還有大約2.69億農民沒有取得常駐地的戶口,因而這是不完全的或者說不徹底的城鎮化。這兩個因素疊加,在未來15年中要將比現有美國全國總人口還多的近4億人真正融入城鎮,取得徹底的城鎮化,不比改革開放初期要解決當時全國7.3億人的溫飽問題的難度小。因此,中國的城鎮化道路,是21世紀前葉人類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
讓進城農民真正融入城鎮,從理論上、操作上、國際社會經驗借鑒上有說不完道不盡的道理。但是,說一千道一萬,最終解決問題就是六個字,即:安居、樂業、團聚。通俗地說,進城農民要有基本適宜生活的住處,有相對穩定的職業,有家人的團聚生活。這樣的城鎮化,應該說是進城農民的徹底城鎮化,也是美好的城鎮化。對此,政府對其難度不可低估;進城農民一定要付出自己的艱辛努力。只有把政府、市民與進城農民多個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城鎮化這樣偉大的夢想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