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可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日新月異,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國正處在這個大潮之中,受到的影響越來越深。
網絡安全事關國家安全
網絡安全失守,對國家來說,可能意味著對整個國家安全的威脅。網絡安全之所以關乎國家安全和國家權益,是由互聯網強大而獨特的信息功能所決定的。梅特卡夫定律認為,網絡價值隨網絡用戶數增長而呈幾何級數增加。互聯網的大面積普及使得其應用功能和應用價值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成為承載全人類信息傳播、管理控制和社會運行的戰略基礎設施,從而對國家安全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我國正處在一個矛盾頻現、危機頻發、風險叢生的社會轉型期,由于我國社會在人口、地域、民族、歷史沿革和現實發展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具有多樣化的特征,這就使得社會風險呈現出極大的復雜性。而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國際爭斗中最常用、最危險的手段,不是軍事武力,而是網絡滲透和控制。某些國家憑借網絡技術優勢,可以掌握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絕密情報,可以癱瘓其通信網絡、金融信息系統和軍事指揮系統,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強化網絡治理工作,保障網絡空間的清朗、穩定、和諧和安全已成為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和挑戰。
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網絡空間,對各國乃至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網絡空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主權空間,大國博弈的又一個主戰場。2011年美國發布《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和《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將網絡空間與海陸天空并列為主權領域,還成立了網絡軍隊司令部。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已經制定了網絡空間戰略及相關政策。在這種形勢下,網絡空間是一個國家主權的構成部分,侵犯一個國家的網絡空間,就是侵犯一個國家的主權。
網絡安全是社會共同責任
網絡安全是全球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維護網絡安全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出訪巴西時曾指出,雖然互聯網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在信息領域沒有雙重標準,各國都有權維護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
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時指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各級黨委政府要完善政策、健全法制、強化執法、打擊犯罪,推動網絡空間法治化;互聯網企業要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保護用戶隱私,保障數據安全,維護網民權益;網絡社會組織要加強行業自律,推動網上誠信體系建設,有力懲戒違法失信行為;專家學者、新媒體代表人士、網絡從業人員要發揮積極作用,切實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網絡安全的強大合力。
人才是網絡安全的基石
缺少網絡安全人才,就沒有網絡安全而言,人才是網絡安全的基石。當前,我國已有7億網民和龐大的網絡系統,而我國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規模和能力還遠遠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網絡安全是技術性和專業性非常強的新興領域,并且網絡技術的更新發展極其迅速,網絡安全專門人才尤為匱乏。加快網絡安全人才建設迫在眉睫。
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習近平指出:“建設網絡強國,要把人才資源匯聚起來,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強大隊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培養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網絡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平創新團隊。”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網信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引進人才力度要進一步加大,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步子要進一步邁開。
只有構建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引進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只要是優秀人才,都可以為我所用。要建立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
構建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
雖然我國的網信事業發展迅速,但是,與美國相比,我國的網絡安全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還有一定差距。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基礎設施受控于人,已經成為我國網絡安全的軟肋。大力創新、積極使用自主可控的技術和產品,是維護國家網絡安全、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之道,也是政府、企業和廣大網民的應盡之責。
網絡信息是跨國界流動的,信息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程度決定著信息化發展水平,要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采集、處理、傳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
要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和發展來做好網絡安全防護,尤其是核心技術創新。習近平強調:“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 中國是典型的后發國家,是網絡大國,但國際互聯網發展至今,眾多核心的技術,基本都掌握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手中。維護國家網絡安全,必須擁有自己的網絡核心技術,而要擁有核心技術就必須開展網絡技術創新,不斷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產品,才能不受制于其他國家。
要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網絡和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懾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網絡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倘若網絡和信息關鍵基礎設施被控制、威脅、攻擊或者破壞,國家整個網絡系統必然面臨威脅。從國家經濟和社會層面來看,中國的網絡關鍵基礎設施信息系統發展較晚,關鍵技術落后,抗外部入侵和攻擊能力較弱。這些關鍵基礎信息系統一旦停止運行或者崩潰,不僅會影響到國家的網絡安全,給國家經濟帶來重大損失,甚至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完善涉及國家安全重要信息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監督機制。”
安全是發展的保障
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既相互促進,又相互矛盾。安全是發展的保障,發展是安全的目的。在發展水平低的時候,安全性一般較低。但是,正是因為發展水平低,所以從根本上限制了安全能力的提高。發展是硬道理,對信息化和互聯網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發展了,才會更有能力去實現安全。習近平強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