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波娜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當代大學生學習有效性問題被越來越多的提到,而制約學習有效性或者說大學生學業成功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學生學習參與度又有眾多制約因素,本文從學業挑戰、積極的互助式學習、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形式多樣的學習實踐和支撐型的校園環境五個方面闡述他們對提高當代大學生學習參與度的有效作用。
【關鍵詞】學習參與度 因素分析
Kuh et al. (2005) & Pascarella & Terenzini (2005) 認為學生的參與度是指學生在課堂內外開展學習活動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這個參與度與教育機構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政策導向、正面激勵和保障服務是密不可分的。Braxton, & Sullivan 也指出學生在社交生活和學業上能否有效融入學校大環境直接影響著他們參與度的層次,而這種參與度的高低也決定了他們在大學的學業成績以及日后在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力的提升。Chickering and Gamson 在1987年提出了衡量大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的七大原則:師生互動、學生間合作、主動學習、及時反饋、完成學習任務時長、高期待、人才多樣化和學習方式多樣性的尊重等。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從學業挑戰、積極的互助式學習、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形式多樣的學習實踐和支撐型的校園環境五個方面闡述他們對提高當代大學生學習參與度的有效作用。
一、 ACADEMIC CHALLENGE學業挑戰
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應該從認知上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從認知上刺激學生學習的任務會使他們堅持完成教師對他們的學習期待,讓他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準備每項任務,也會有更多的自主行為產生。所以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選擇適合他們學習的教材,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知識內容,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參與度。
二、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積極的互助式學習
McCormick & Bonner 認為學生只有充分參與了教學活動,他們學到的才會越多。在學習過程中相對積極的學生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當我們的教學策略能有效地使學生主動學習,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那么這個學習過程就是意義非凡的。同樣的,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合作學習也能提高學生知識的構建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說,同伴間對時事問題和作業的對話、討論以及對合作式項目的積極參與都將促進學生間知識的共享。
三、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學生與教師及教輔人員的交互是指師生間交換信息、想法和觀點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學生的認知和社會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內容準確,積極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充分了解學生學習背景,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持久性和最終學習的效果。Lambert et al., Drake (2011) and Pineda (2010) 認為當學生能夠與教授建立某種聯系,也就是師生間有一個親密的紐帶形成時,學生的學習就會呈現更多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對他們的學業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國內外許多研究學者對于師生交流互動對學生的發展的影響進行了眾多研究,證實了這兩者之間的積極聯系。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師生互動對學生的影響是因人而異的,而這種影響也呈現出個體和環境特征。
四、 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形式多樣的學習實踐
形式多樣的學習實踐是指學生間或師生間在課堂內外進行的了解自我和他人的合作交流實踐的機會。這種機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充分體現了學習本身的意義尤其是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因為學生的所學會通過參與這些體驗實踐內化為影響他們專業性的實質性的知識和技能。知識的習得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學生更需要具有在不同的情境下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不僅僅只是知識的習得。參與實習,社區工作,出國留學,組成合作學習小組等方式使學生能接觸到擁有不同社會地位,經濟基礎和文化背景的人,與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人進行交流可以讓他們對自我與他人有一個更好的認識。這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不同的視野,思維方式和多視域知識運用的機會。這種不同觀點,想法的充分碰撞將對學生的個性和認知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學校應該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與不同社會部門交流學習的機會中,這樣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多樣性的敏感度,與不同機構的接觸也能培養他們的專業技能。學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歸屬意識。
五、INSTITUTIONAL SUPPORT支撐型的校園環境
支撐型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指高校要致力于為學生創設一個社會與學術有機融合的環境。學校可以通過推進一系列項目或課題來橫向滿足在校生的需求。這些項目可以涉及學術、金融、心理學和行政支持等各個方面。
總之,學校應致力于提高學生學業成功率,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內外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來。而影響學生學習參與度的因素眾多,但我們可以從本文提到的這五個方面來考量學生學習參與度的高低,也可以從這五個方面努力積極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并且有質量地參與學習,那么他們的學業情況必將有一個質的突破。
參考文獻:
[1]Drake,R.G.(2011).Why Should Faculty Be involved in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College Teaching,59(4),135-141.
[2]Kuh,G.(2009).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