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恒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多種經濟形式的用工主體擴大,勞動關系呈現復雜化、多樣化的特點,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逐漸增多,勞資糾紛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相應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受理的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也隨之增加。在勞動爭議仲裁過程中,一些勞動者利用企業“管理漏洞”,頻繁仲裁、訴訟謀取利益;部分用人單位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法律責任;一些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虛假舉證、虛假陳述,甚至虛構案件,謀取私利。產生這些不誠信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利益驅動、懲戒不力、社會信任環境差等均為此類現象產生的原因。針對這些不誠信行為,我們可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懲失信人員、培育誠信精神等措施進行規制。
關鍵詞:勞動爭議案件;誠信缺失;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D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3-76-2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基本關系之一的勞動關系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企業管理不規范、勞動關系利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不斷發生,勞資糾紛呈持續上升趨勢。面對這些糾紛,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采取措施,有效的化解了矛盾,維護了社會的和諧。但在處理勞動糾紛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諸如惡意訴訟,虛假訴訟,偽造、毀滅證據,虛假陳述等失信現象頻頻發生,這些不誠信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也給相關部門依法處理勞資糾紛造成了嚴重干擾,浪費了社會資源,損害社會公平與正義。
1 勞動爭議仲裁案件中誠信缺失的表現
1.1 部分勞動者利用企業“管理漏洞”,頻繁仲裁牟取利益
個別勞動者以勞動仲裁和訴訟為業,通過勞動爭議來謀取私利。他們應聘時,專挑制度不健全、管理有漏洞的用人單位,應聘后“鉆”研用人單位在合同、考勤、報酬、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漏洞,刻意收集相關證據,工作幾個月即離職,然后再通過仲裁向原單位索賠。如一些勞動者在職時拒絕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事后又申請仲裁要求支付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差額;部分勞動者在入職時,以各種理由表示無需用人單位為其繳納社會保險以獲取相應現金,事后又以用人單位未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以獲取經濟補償。
1.2 部分用人單位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法律責任
一些勞動爭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用人單位明知必敗無疑,仍拒不接受調解,惡意利用訴訟權利,耗盡所有處理程序,拖延時間,盡可能不履行應盡義務。還有一些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股東惡意拒絕簽收法律文書,逃避法律文書的送達,故意逃避正常法律程序。在調解案件中,一些用人單位實際上并無履行誠意,在調解協議中故意設置較長的履行期限,在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后仍不主動履行。
1.3 當事人虛構勞動爭議案件,謀取非法利益
在近幾年勞動爭議案件的處理過程中,筆者發現一些案件并非真正存在爭議,而是當事人惡意串通,采取虛構法律關系、捏造案件事實方式提起勞動仲裁,以此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比如一些人員之前并未繳納社會保險,導致如今不能依法享有社會保險待遇,他們為了能夠享有相關社保待遇,往往采取虛構勞動關系的方式向仲裁機構提起仲裁,要求確認勞動關系,補繳社會保險,從而獲取社會保險待遇。
1.4 當事人虛假舉證,造成資源浪費和審判延誤
在勞動爭議案件處理過程中,特別是勞動仲裁階段,由于缺乏對虛假舉證的懲戒機制,當事人虛假舉證的情況較為突出。一方面表現為當事人存在偽造、變造證據,故意提供虛假證據材料的情況。如在涉及加班費方面,一些勞動者為了證明存在加班的情況,隨意編造工作記錄;部分用人單位為規避法律責任,取得有利的仲裁結果,經常偽造考勤表、工資表、工資發放記錄、規章制度、工作量表等資料。
1.5 當事人虛假陳述,混淆視聽,影響裁判
在勞動仲裁過程,一些當事人在利益驅動下,不顧事實情況,進行虛假陳述,混淆視聽。特別是在沒有書面證據佐證的情況下,雙方經常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勞動者是否加班、勞動者入職時間、離職時間、工資數額、解除勞動關系的原因等方面進行虛假陳述。如某員工剛入職即發生工傷,有關勞動者的工資標準、入職時間等,勞動者掌握的證據并不充足,用人單位即否認雙方存在勞動關系。
2 勞動爭議案件中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前勞動爭議仲裁階段出現的種種誠信缺失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懲戒功能薄弱,違法成本低,導致勞動爭議案件中誠信缺失現象嚴重
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性程序,在勞動爭議仲裁階段,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主要依據《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辦案規則》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的程序處理案件,當上述法律法規沒有詳盡規定時可參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執行,但是由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性質及功能與法院等司法部門存在差異,再加上《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中的懲戒措施并非專門針對仲裁程序而設計,從而導致仲裁機構缺乏足夠的“底氣”對仲裁中不誠信的行為進行懲戒。
2.2 逐利心態驅動,非理性理念引導,促使勞動爭議仲裁階段誠信缺失現象突顯
在勞動爭議案件中,一些當事人受利益驅動,屢屢突破道德與法律底線,明明實施了某種行為卻矢口否認,造成對方舉證困難,或明知某種理由不能成立,仍利用法律賦予的程序性權利如管轄異議申請權、起訴權等,實現其不正當目的。
2.3 企業法律意識不強,管理存在漏洞,為勞動爭議案件誠信缺失現象產生提供了土壤
從當前勞動爭議仲裁中誠信缺失的現象來看,產生這些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企業的管理存在漏洞,風險防范能力弱,讓一些別有用心的勞動者“有機可乘”,從而產生了一系列不誠信現象。
2.4 社會信用環境差,征信體系不健全
社會信用環境差,征信體系不健全,導致勞動爭議仲裁案件誠信缺失現象頻現。當前社會信用缺失現象整體較為嚴重,甚至呈現出某種程度的社會性誠信危機,這種危機往往也會反映在勞動爭議案件的過程中。
3 勞動爭議案件中誠信缺失的規制對策
3.1 樹立正確維權理念,促進誠信維權
一方面,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要樹立正確的維權理念,要以誠信為本,將市場經濟中的誠信交易理念融入到維權過程中,樹立誠信仲裁、訴訟意識,守信、重信。另一方面律師應樹立正確的代理理念,依法行使代理權,依法維護當事人權益。舉證和陳述都應以事實為依據,不能為片面追求勝訴而罔顧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甚至違法辦案;要堅持獨立性,能動發揮律師在誠信仲裁和訴訟中的作用;在代理案件、接觸當事人過程中,對于當事人的虛假陳述和虛假證據,應善于溝通引導,促使當事人自覺誠信實施訴訟行為。
3.2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堵塞制度漏洞
立法部門可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急需的法律法規的研究,出臺與信用行業直接相關的基本法,對信用行業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進現代信用市場規范健康發展。針對勞動仲裁中的不誠信行為,制定專門的失信懲戒制度,明確仲裁失信的制裁方式和制裁程度。
3.3 嚴懲失信人員,促進誠信仲裁和訴訟
針對當前虛假訴訟危害大、數量多、查處難的現狀,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部門、行政部門要通力合作,加強溝通協調,建立打擊虛假訴訟聯動工作機制,共同防范和查處虛假訴訟。仲裁部門在審理中發現案件可能為虛假訴訟并涉嫌刑事犯罪的,應及時將相關線索移送公安機關偵查,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對于律師、法律工作者參與、指使當事人實施虛假訴訟的,仲裁機構可以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并由相關部門對其行為進行懲處。
3.4 培育誠信精神,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體公民,依托多種途徑,如新聞媒體、法庭公眾開放日、編制宣傳資料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宣傳誠信理念;加強對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全社會營造“誠信褒獎、失信懲戒”的良好氛圍;在工商、稅務、社保部門及仲裁、法院等之間,建立誠信度信息公開、溝通和共享制度,對不誠信用工行為進行建議、輔助、服務、引導、監管、懲治;引導工會組織、行業協會,聯手共建勞資雙方信用評價體系,建立誠信用工和誠信就業的誠信檔案,并向社會公開,作為勞動者擇業和用人單位招聘時雙向選擇的參考,促使在全社會形成“誠實勞動,誠信管理”的良好氛圍。
參 考 文 獻
[1] 鄭鄂.訴訟誠信的思考與實踐[J].人民論壇.
[2] 吳學安.強化信用懲戒遏制虛假訴訟[N].法制日報.
[3] 黃麗云.誠信建設的困境與法治化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
[4] 林靖.誠信缺失 勞動爭議案件暴增[N].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