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流媒體作為傳播社會主流思潮的重要平臺,在傳播政府執政理念、推動社會發展、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引導輿論走向上肩負重任。把握好、運用好政治修辭,兼顧方向性與可讀性,有利于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關鍵詞】政治修辭;《人民日報》;全國“兩會”
政治傳播是政治主體通過媒介將政治信息進行傳遞,使受眾接受并反饋以實現政治目標的活動。[1]政治修辭的作用或功能主要是為了實現政治說服、獲得政治行為的合法性,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主體、情景、受眾、主題、論證、效果。[2]政治修辭作為政治傳播的重要手段,應貫穿政治傳播的全過程。2016年3月3日至3月16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和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以下簡稱“兩會”)在北京召開。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做好全國“兩會”報道,為各項政策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顯得至關重要。本文選取2016年2月29日至3月19日(即“兩會”開閉幕前后三天)《人民日報》關于“兩會”的631篇報道,從主題、用語、論證、修辭格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探析我國主流媒體如何駕馭對重大政治事件的傳播,踐行“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這一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方針。
一、《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的政治修辭分析
(一)全方位報道主題,建構多元聲音立體認知
政治修辭的主題就是政治傳播主體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根據政治環境的需要,傳播主體確定傳播主題,明確話語基調,運用政治語言表達思想。“兩會”關注的是國計民生,《人民日報》在進行報道時,一方面要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有所聚焦,突出重點,主動進行議題設置,以引導社會關注方向,形成政治認同,達成共識。通過對631篇文本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的主題主要分為政府工作、經濟建設與創新發展、生態環保、民生關注、黨風建設、民主法制、外交、國防力量等13個方面,關鍵詞圍繞“十三五”規劃展開,從多重角度、不同層次的議題切入,建構起一個多元聲音的“兩會”報道。
在“兩會”報道過程中,《人民日報》主要分為前期預熱、強勢報道和后期追蹤三個階段,讓受眾對“兩會”形成立體感知。
2月29日至3月2日,《人民日報》共刊登7篇文章為“兩會”的召開預熱。同時《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賬號作為其資訊補充平臺,在3月2日推出《兩會,將這樣影響“小明”的生活》,以更接地氣的方式闡述了今年“兩會”關注的各大議題,普及了“兩會”知識,介紹了中央領導人的工作安排和參會代表的人事變動。
3月3日至3月16日正式進入“兩會”時間。《人民日報》在要聞版、評論版刊發多篇相關稿件,報道會議進程,解讀政策文件。《評論員觀察·我在兩會》《人民時評》《兩會議政錄》等強力發聲,有效凝聚了社會共識。同時,在《人民日報》專門開辟的《兩會特刊版》中,《聲音2016》《融·我的兩會》《兩會e客廳》《新理念新發展》《代表委員議國是》《十三五十三問》《法治新實踐》等板塊對不同子議題進行報道,有效進行了議程設置,引導了社會關注點。另外,《我與中國兩會》《駐華大使看中國》以及國際上的相關評價則豐富了“兩會”聲音,使受眾能全方位、立體化感知“兩會”。
3月17日至3月19日,報道側重對“兩會”的總結和政府工作的具體落實部署上。
(二)巧妙設計用語框架,尋求傳受雙方最大公約數
政治修辭的用語框架是指政治語言的選擇與使用具有一定的規定性。[3]政治語言是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用來溝通的基礎元素,政治傳播主體需要用政治語言來傳播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傳播主體通常按照一定的社會傳統和受眾接受心理來選擇合適的用語表達,與受眾在話語體系上建立默契達成共識,這樣既能表明立場態度,又能準確明晰地傳遞理念,從而實現政治說服。同時,傳播主體還運用政治話語的引導、激勵、團結等作用,傳遞樂觀向上的精神態度,使受眾樹立信心和希望,為國家發展和政策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對631篇報道進行分析時我們可以看出,“商量,中國的民主智慧”“小康”“民族復興”“深化改革”等詞語體現了中國特色,是傳受雙方間共有的默契認知。“創新〓點燃中國經濟新引擎”“綠色〓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等表述,體現了政策的延續性與展望性,傳遞了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針,為民眾描繪了未來美好的愿景。同時,報道中還采用積極向上的詞匯,如“曙光”“信心”“決勝”“活力”等,來激人奮進、鼓舞士氣,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政治認同。
此外,《人民日報》還巧妙使用俗語、俚語、流行用語,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了平等溝通。比如3月3日評論版刊登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撰寫的評論《當好“擴音器”,做好“共鳴箱”》一文,用“擴音器”“共鳴箱”的說法來要求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一定要察實情、講實話、謀實策,真正體現政協委員的作用與價值。3月7日“兩會”特刊09版刊登了《三問:創新瓶頸怎么破》一文,標題采用網絡用語“怎么破”來探討如何突破科技領域創新目前面臨的瓶頸。文章中還用了“該咋補”等方言,通俗易懂,便于受眾理解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意圖。除此之外,“棒棒噠”“顏值”等詞語也出現在了《人民日報》“兩會”報道中。其實這不是《人民日報》第一次使用網絡用語,早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就使用網絡用語“給力”一詞,獲得受眾好評。通過這些用語的巧妙設計和安排,傳播主體建構起受眾理解和接受的傳播話語體系,尋求傳受雙方的最大公約數,達成認知共識。
(三)精心搭配論證模式,情理結合讓讀者產生共鳴
政治修辭的論證也叫說服論證,是政治修辭的技術問題,它表明該問題應該如何說。政治修辭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政治說服,而實現說服需要一定的論據支撐,發揮論據的說服性就需要選用恰當的論證方式,也就是對論據進行選擇、組織和安排。政治修辭的論證模式首先體現為政治文本的結構模式。[4]不僅要在理性上說服受眾,還要在情緒上感染受眾,讓受眾獲得情緒認同。這就要求政治文本要按照一定的邏輯層次開篇布局,既要所言有物,更要所言有情,讓受眾接受和認同接收到的信息,產生情感共鳴,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信任。
2016年《人民日報》在進行“兩會”報道時,并沒有長篇累牘地刊登會議報道,而是縮短會議程序性報道篇幅,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采用關鍵詞抓取的方式,精練生動,便于讀者理解。在“兩會”特刊中,《e言e語》欄目整合分析人民網推出的“兩會”熱點問題調查,實現報網互動,貼近受眾。3月3日“兩會”特刊02—06版以“聚焦〓新發展理念”為主題,以“創新〓點燃中國經濟新引擎”“協調〓奏響全面小康協奏曲”“綠色〓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開放〓擁抱世界謀共贏”“共享〓決勝小康攻難關”為子議題闡述五大發展理念,并采用不同顏色進行版面設計,如以藍色喻示“創新”,以紅色喻示“協調”等,使受眾一目了然。《習近平總書記談》板塊采用數據可視化的方式,形象直觀地闡述了這些發展理念給民眾帶來的“改革紅利”,同時描繪發展藍圖,使受眾對未來的美好愿景產生期待與向往,評論引導受眾作出價值判斷,基層代表和網友的聲音則進一步佐證了理念的正確性與可靠性。通過論據的排列組合,一步步支撐起了受眾對于“五大”發展理念的認知,強化了內心認同感,為“五大”發展理念的繼續實施贏得了支持。
除文字報道之外,《人民日報》此次“兩會”報道采用大量圖文漫畫和數據圖表,將視覺展示與語言表達相結合,成為說服受眾的強大武器。如《代表委員議國是》欄目整合基層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并配以圖文漫畫和數據圖表;《深化改革》《依法治國》《長江經濟帶〓合作發展》《最關心的話題》《干部退休》等系列漫畫在政策解讀方面也對激發斗志、動員支持起到了直接作用。2015年“兩會”期間推出的“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在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中繼續發力,共刊登16篇文章,其中在《融·我的兩會》欄目中附二維碼,讀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觀看相關短視頻、數據圖表、報道視頻等視覺意象,感受更為直觀、更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這樣,既能豐富表達內容,又能實現線上線下的呼應聯動。
(四)善用修辭格,為新聞報道增添靈氣
修辭格是“修辭上具有特定表達效果的語言結構格式”[5]。修辭格的使用常常能讓語言更具感染力和生動性。對語言的變形應用,發揮語言的藝術效果,增強語言的穿透性,更易使受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政治修辭中,通過對詞匯、語句、篇章等進行藝術修辭,將原本生硬晦澀的政治語言、政治觀點轉變為受眾易于接受的形式,能夠增強政治語言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得到受眾理性和情感的支持和認同,從而達到政治說服和形成政治認同的目的。
《人民日報》在此次“兩會”報道中善于運用比喻、對照、排比、列舉、擬人、引用等修辭格,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為新聞報道增添了活力與靈氣。如3月4日要聞版刊登《讀懂“綠葉精神”的蘊含》一文,引用“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云閑望出岫,葉落喜歸根。”三句詩分別論證黨員領導干部要樂于奉獻、甘當配角、忠誠實干的三層含義,把對黨員干部的要求通過對“綠葉精神”的闡釋呼吁廣大黨員干部要發揚好“綠葉精神”,不辱使命責任。3月5日“兩會”特刊05版刊登《爬坡過坎,吹響攻堅號角》一文,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形象說明我國目前所處的階段和狀況,號召大家齊心協力,“不斷攀登抵達新的高度”,這能夠與受眾的自身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和互通,拉近雙方的距離,使受眾形成一定的感性認知。3月11日要聞版刊登《總書記重要講話振奮人心〓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一文,將各民族比喻成“石榴籽”,用“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來說明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二、善用政治修辭,提升新聞輿論工作水平
主流媒體作為傳播社會主流思潮的重要平臺,在傳播政府執政理念、推動社會發展、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引導輿論走向等方面肩負重任。把握好、運用好政治修辭,兼顧方向性與可讀性,有利于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是建立在信息傳播功能基礎之上的。為更好地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媒體從業人員在進行輿論引導時必須以真實性、客觀性為前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同時,新聞輿論引導也是一門藝術,既要有方向性又要兼顧可讀性。所謂方向性,就是媒體在進行輿論引導時,必須堅持黨管媒體,堅持黨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所謂可讀性,就是新聞宣傳報道要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要注重輿論引導的實效性,以受眾需要為本,重視從實際出發,及時了解受眾需求和社會輿情,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避免無效引導。在進行新聞宣傳報道時,應立足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從具體問題入手,把握受眾需要,重視受眾心理,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將媒體宣傳與受眾所需緊密結合起來,提升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有效引導輿論。其次,新聞媒體還應重視新聞文風建設,力戒文字生硬。話語方式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政治修辭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政府的執政能力。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中,新聞媒體應重視文風的建設,鞏固好輿論陣地,增強新聞宣傳報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領社會風尚。再次,在新媒體沖擊下,新聞輿論工作要適應當前傳播新形勢,必須具備創新意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政治修辭關注的本質就是誰在說、為什么說、對誰說、說什么、如何說和說的效果。[6]傳播主體依靠對修辭手段的合理運用建構起自己的話語體系,通過對政治修辭技巧的使用,有利于實現官方用語與民間用語的交流溝通,加強雙方互動。這種對話在形式認同的基礎上,實現了內容的認同,進而轉化為理念認同、思想認同。2016年《人民日報》的“兩會”報道,用親和曉暢的表達方式傳遞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針,將意識形態概念用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有利于消融視聽過程中的抵觸因素,縮小心理差距,從而贏得受眾的政治認同。同時,《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還不斷創新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如H5形態的實時云直播、VR技術的運用等豐富了話語形式,使傳播渠道更為多樣化,為新媒介環境下的政治傳播做出了良好示范。
參考文獻:
[1]薛忠義,劉舒,李曉穎.當代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綜述[J].政治學研究,2012(5).
[2]劉文科.權利運作中的政治修辭——美國“反恐戰爭”(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劉文科.權利運作中的政治修辭——美國“反恐戰爭”(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劉文科.論政治修辭的基本要素[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5]中國修辭學會華東分會編.修辭學研究(第1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6]劉文科.權利運作中的政治修辭——美國“反恐戰爭”(2001—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邢祥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張迪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王燦發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