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斌
摘 要 作為地方電視臺重心節目的時政新聞,存在眾多問題,觀眾關注度逐漸降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要求也逐漸增高,原有的電視節目形式已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電視節目需要創新的同時,時政新聞基于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改革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5-0082-02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新興媒體間的競爭、融合日益激烈,各種不同的傳播媒介之間逐漸出現了跨行業、跨地域、跨時空以及跨文化的發展態勢,逐漸影響、改變著社會及生活。基于傳媒形式的日益增多,加大信息流通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觀眾的生活品質。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電視節目形式單調,內容老套的詬病也逐一顯現出來。
1 全媒體整合給地方臺帶來的挑戰
如今地方電視臺作為改革的重頭戲,作為王牌節目的時政新聞的改革首當其沖,但由于新聞節目中存在會議新聞繁多、報道手法老套陳舊、內容模式化等問題,難以吸引觀眾。地方電視臺應該如何創新改革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與形式,將其做的更加有聲有色呢?這就要求地方新聞工作者時刻保持創新的思維,打破傳統報道形式,使新聞內容更加充實、新穎。
現如今,各類媒體越辦越多,時政新聞作為目前電視臺的重頭戲,很多時候全媒體其實就是很好地整合了電視臺在技術和水平上面的一種綜合研究,全媒體的整合其實就是將機遇和挑戰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個時候電視臺節目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成功突破挑戰就是將知識水平創新,新聞內容豐富。在全媒體的技術水平提高和將每一個創新點發現的時候,地方臺就會有一個綜合性的創新,質的飛躍,能夠完成一個完美的蛻變。
2 基于本土環境與受眾本位理念的節目內容創新
一直以來,時政報道存在著內容不過關、報道新聞的形式老舊等問題,觀眾想知道的政策信息被湮沒于傳統的報道中,報道形式古板、老套,最終觀眾變得不喜歡,而且十分抵觸新聞報道。
此前,由于我國正在發展時期,新聞媒體起著很大的作用,要發揮好祖國新時期“喉舌”職責,加強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報道,難點問題的引導解決,爭取把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反映好,改變以往“報喜不報憂”的傾向。目前其實最為基本的就是需要結合好目前的本土環境,將受眾本位的思想和節目創新結合起來。這也就是現在的時政新聞需要做好的最為基本的要求之一,這個時候的節目理念創新和內容的傳承也要注重這一點,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只有結合好本土環境的本位理念之后才能夠將節目的內容創新。總之,很多時候吸引人們的關注需要的就是創新。
新聞的水平其實就是將資源的模式新穎化,本土化的新聞模式就是在現有的時政節目形式基礎上的創新和技能水平模式的印象。目前的時政新聞很多時候只注重實際新聞報道,如果將新聞的時政技術水平與現場報道形式良好的結合起來,這樣新聞的理念和新聞的價值就能直接、有效的表達出來。提升時政新聞的創新就應該將本土環境的新聞和有趣的新聞點結合起來,但是現階段還會出現不經過嚴格的把控而報道的新聞,大部分電視節目的創新點沒有更好的結合起來,這就是為什么目前電視和新聞水平沒有一個長足的進步和提升,這就是新聞的理念文化創新機制研究的困難所在。
3 構建通訊社模式的資源整合策略
電視跟其他媒體介質不一樣,它可以看、可以聽,觀眾通過屏幕顯像和聲音能感官地感受到錄制現場。電視新聞用細節優勢來吸引觀眾,才能讓報道更鮮活。電視新聞有優勢就肯定也有它的缺點,線性傳播無法保留,導致它顯現一會就消失了,很難讓觀眾有記憶曾經看過。在諸多媒體中,能牢牢抓住觀眾心的往往是細節,平淡的畫面語言、套話連篇的解說詞讓受眾是喜歡不起來的。記者在現場的新聞想要抓住觀眾的心,他們只有要求更多,思考更多、更深,抓取注重細節才能寫好新聞稿。
新聞的敏感性其實就是在通訊模式的資源整合水平,資源的策略就是在資源整合了之后將新聞的本土化和研究的創新點結合起來,做好構建起通訊社的資源整合模式化研究策略。這個時候的深刻機制主要指傳播模式的機制針對細節的受眾模式化研究,其中的細節其實就是構建好通訊社的資源模式。思想的新聞模式就是將資源整合,新聞的時政模式就是研究、促進新聞模式的綜合性創新,高水平的新聞模式其實就是將細節的角度模式化結合有效的新聞傳播。
4 結束語
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的改革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在新聞語言的應用、報道技巧的運用上都要仔細推敲。從內容提要、標題、同期聲、字幕、特效等方面豐富時政新聞的表現力。編排上尊重新聞規律,輕重主次安排得當。工作人員要保持著創新的靈活性和對工作的激情,把信息真實有效地呈現給大眾,讓時政新聞更加有看頭,從而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剛.新媒體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50-54.
[2]胡煉.科學技術發展與思想道德建設之哲學思考[J].理論月刊,2009(8):177-179.
[3]李志紅,陳雅蓮.網絡交往——中介的革命[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5-27.
[4]許良.論技術的價值負荷[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0-13.
[5]佘文斌.網絡傳播的技術邏輯與人文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2):126-128.
[6]張帆,朱國仲.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綜述[J].光盤技術,200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