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莉
摘 要 1985年開播的上海衛視《法律與道德》,標志著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誕生。在法制節目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法制節目的吸引力主要依賴法制案例本身的吸引力,法制節目故事化已成為一個主要的發展趨勢。法制節目一般在題材選擇方面傾向于選擇現場感及視覺沖擊感較強的刑事偵破案例,通過故事化的方式加強案件的懸念,引起觀眾的興趣。文章就法制類電視節目的故事化的方式進行探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 法制節目;故事;敘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5-0175-02
法制節目故事化就是法制節目主持人在法制案例創作中發掘案例事實中的潛在的故事因素,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表現法制案例。法制節目通過深入挖掘法制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識,從而達到情理相交融的藝術效果,展現出人性特點,喚醒人們的情感,因此增強了法制案例的趣味性與可讀性,以此實現法制節目的社會價值,優化了法律知識傳播的效
果[1]。法制類電視節目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以及維權意識不斷加強而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關注,而法制節目故事化的獨特魅力更是深受觀眾喜愛。從另一個角度看,法制類電視節目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各類娛樂節目、情感節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吸引觀眾的眼球,并達到普法、警示及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在節目故事化的方面多下工夫。目前的法制類電視節目常用的敘事手段主要有設置懸念、故事演繹和情景再現相結合、運用電影化的視聽手段。
1 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的方式
法制類電視節目要講好精彩故事,應根據法制案例的具體素材,靈活選用各種敘事手段,使法制案例的故事化創作,在達到普法警示和教育效果的同時,更加生動精彩。下面介紹三種法制類電視節目常用的敘事手段:設置懸念、故事演繹和情景再現相結合、運用電影化的視聽手段。
1)設置懸念。懸念能直接增加將法制事件轉化為法制故事的精彩度及吸引力,加強法制故事的傳播效果。在制作法制類電視節目時,應充分考慮法制案例的開頭、發展、高潮以及結尾這幾個部分,在節目的開頭設置懸念,在節目的過程中逐步將懸念推向高潮,呈現一個完整的法制故事。目前法制類電視節目設置懸念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主持人來引導整個故事的發展,在觀眾迷惑時,主持人在解開疑問的同時拋出下一個問題營造新的懸念;二是通過順敘、倒敘或插敘等敘事順序合理設置懸念,使故事更具不可測性。
2)情景再現和故事演繹相結合。法制類電視節目的觀眾通常對法制事件發生的現場存有好奇與想象。但法制類電視節目所選取的法制案例往往已經過去,不可能做到同時同步拍攝,為了彌補現場畫面的缺失造成的遺憾,法制類電視節目一般都采用“情景再現”這一常見的敘事手段,盡可能通過情景再現還原相對完整的故事過程。具體方法是在事發現場的空鏡頭、采訪相關人員的基礎上輔以解說詞,還原事件現場?!扒榫霸佻F”的手法能夠設置部分懸念感,創造了觀眾的開放型交流關系,再現了整個法制事件的過程。
3)運用電影化視聽手段。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聲畫結合,相比純文字或聲音更具優勢。法制類電視節目可以通過移動鏡頭、改變景別、聲音與光線的造烈功能等電影化的視聽手段,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比如跟移鏡頭的運用、鏡頭的晃動、特寫鏡頭及光影的運用都有助于營造故事的氛圍。
2 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存在的問題
1)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敘述娛樂化。法制類電視節目的宗旨是普及法律知識、推動法制建設。因此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敘述應注重普法教育,過分娛樂化會導致節目本末倒置。當前在對法制類電視節目敘事方式進行革新的同時應避免淺俗化和娛樂化,特別是一些悲劇或重大法制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應該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故事化敘述。過分追求曲折情節而歪曲事件來嘩眾取寵的現象應避免發生。法制類電視節目在采編過程中要注重調查,用事實說話,將說理的邏輯性和形象性結合使法制案例更生動形象,使受眾更易于接受理解。
2)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敘述媒體責任的缺失。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敘述除了應該避免過分娛樂化,還要注重普法、警示、教育的宗旨。目前,一些法制類電視節目在故事化敘述的過程中只注重法制事件發生本身,對犯罪的過程及手法進行過度鋪陳,這容易誘發有犯罪傾向的人犯罪,無形中導致犯罪現象的發生。這說明了媒體在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敘述中存在責任缺失。
3)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錯位。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公眾人物,其言行很可能影響觀眾的價值判斷。由于法制類節目采用故事化的表達方式,使得主持人常以自己價值觀來表達對事件的是非、曲直、善惡的看法。一旦主持人的言行有失偏頗,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法律尊嚴,甚至妨礙司法公正。
3 優化法制類電視節目故事化敘事的途徑
1)展現人文關懷。在法制節目中,在不損害法律的公平和正義的基礎上應該在節目策劃、采訪及拍攝過程中盡可能展現人文關懷,包括尊重個人隱私、生命、關注弱勢群體等、不將悲劇或重大事件的報道娛樂化。
2)加強敘事的客觀性。在許多節目中往往可以很強烈的感受到主持人或節目組的態度、傾向和觀點。但是在法制類的電視節目中,主持人應該盡量客觀的陳述事實,不用自身的態度觀點來引導觀眾,不對案例做過多的評論與判斷。
3)把握娛樂化程度。為了提高收視率,許多法制節目不可避免地融入娛樂元素,這也導致不少問題的產生。法制節目的媒體工作者應以普法作為節目的宗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將故事化和娛樂化作為同時實現節目社會利益和媒體利益的一種方式,并不是目的,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根據現實情況做出相應調整。
4)增加節目的深度和廣度。法制節目只有不斷增加節目的深度與廣度才能增強節目的競爭力。為了增加節目的廣度,應擴寬題材,除了公檢法部門、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還應從普通百姓身上尋找故事;為了增加節目的深度,可以對案件的歷史進行延伸,挖掘事件的背后。
4 結束語
法制類電視節目在進行故事化敘述的同時,應該兼顧內容精彩與普法教育。法制類電視節目要講好精彩故事,故事化敘述只是方式,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思考挖掘法制故事背后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道德之間的聯系,并將其中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融入到故事敘述之中。
參考文獻
[1]邱志強,王懿.試論電視法制新聞節目故事化的敘事風格——以遼寧電視臺法制新聞節目“正在行動”為例[J].今傳媒,2010(8):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