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
摘 要 隨著物質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媒體傳播方式越來越多,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逐漸進入人們日常生活,拓寬了信息傳播途徑,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在這種背景下,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面臨著極大挑戰,媒體需要適應新時代潮流,找準新聞報道時機,提升電視臺綜合競爭力,贏得發展先機。媒體只有堅持公平公正的發展方向,為人們傳播及時、準確的新聞信息,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文章結合目前新聞現場報道實例,重點分析了做好新聞現場報道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現場優勢;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5-0137-02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憑借貼近生活、真實性等優點,在人們日常信息交流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指記者置身于新聞發生現場,以采訪者的身份直接向觀眾講述、評論事件的一種傳統媒體報道形式,以攝像機等設備為基礎,集合圖像、聲音于一體,能較快地傳播新聞事件[1]。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現場報道遇到了發展瓶頸,需要引起電視臺和廣大記者的高度重視。
1 端正工作態度,充分做好新聞現場報道準備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具有信息量大、現場感強、參與人群廣等特點[2],其中記者是報道過程中重要角色,做好現場報道,要求記者等工作人員端正態度,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傳播有影響力的新聞事件。
1.1 整理儀容儀表,端正工作形象
新聞現場報道需要記者出現在鏡頭之中,對工作人員的形象、氣質具有相應要求。在出境之前,工作人員應整理儀容儀表和著裝,如果遇到比較重要或正式的新聞報道,應穿著正裝。如果是采訪人們日常新聞事件或者娛樂事件,則可以適當轉變穿著風格,但總體仍需遵循簡單大方、平易近人等原則。同時,在報道過程中,無論是半身或者全身出境,記者站姿都要挺拔,彰顯精氣神。在鏡頭面前,記者應根據事件本身性質,控制好面部表情,如遇到國慶等重大節日,須面帶微笑,表達對這一新聞事件的喜愛程度,更加生動地展現新聞現場情況,感染廣大受眾。
1.2 準確把握新聞事件核心
新聞事件的覆蓋面較廣,能夠從多個角度切入報道,記者應靈活根據市場變化、人們實際需求,找準現場報道的核心,提升新聞現場報道的真實性。目前,媒體現場報道主要分為一般性事件報道和突發性事件報道,針對一般性事件報道,工作人員應熟知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內容,提前架設好攝像機等設備,選擇良好現場報道的視角,準確把握事件核心,提升現場報道的效率。針對突發性事件報道,需要工作人員創新報道視角,不隨波逐流,如突發性地震事件,可以報道某一醫院所需物資,而不是報道地震現場損失多少,發揮現場報道的及
時性。
2 渲染現場氣氛,提升報道影響力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強調事件氣氛,記者需要通過營造良好氛圍,適當夸張語氣,以自身情緒感染觀眾,提升報道影響力,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2.1 引進先進媒體設備,發揮報道時效性
做好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需要媒體不斷引進先進傳播設備,保障報道時效性和及時性。在直播過程中,媒體可以利用ENG設備,將新聞事件轉換為電信號直接發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體傳播設備往多元化方向發展,現場報道實現了新聞事件全過程傳播,能夠讓人們及時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進展。
電視臺需要積極應對新聞現場報道的挑戰,積極搭建新聞信息和受眾之間的橋梁,引進媒體同步傳播技術。觀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量較大,這對電視臺現場報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傳播方式的角度分析,電視臺可以購進新型媒體設備,利用互聯網等終端,實現電視和網絡同步直播,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了解新聞事件。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逐漸覆蓋青年人群,如何提升新聞現場報道的市場占有份額,是每一個媒體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只有不斷提升現場報道質量和效率,發揮現場報道的獨特優勢,才能提升電視臺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2.2 提升語言表述能力,增加可信度
在電視臺新聞現場報道中,記者必須具備良好口頭表達能力,現場直播對工作人員個人素質要求較高,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要求記者能短時間理順報道思路,準確講解新聞事件,一般的新聞報道現場,都會有眾多媒體記者,現場環境嘈雜,干擾因素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應迅速調整工作狀態,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新聞事件始末,增加報道的可信度。
2)要求記者表述語言具備邏輯性和嚴謹性,作為媒體人員,應對自己傳播的新聞事件負責,現場報道分為播報、評論和采訪三環節,記者應立足于客觀角度,特別是在現場評論時,不應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如評論某一國局勢時,應該實事求是,堅持新聞事件真實性。
3)要求記者尊重當地語言風俗或禮儀,在現場報道過程中,記者應尊重事件當事人意愿,保護其個人隱私。特別是在做少數民族或者國外新聞事件報道時,應了解當地語言習慣。
2.3 營造良好傳播氛圍,提升報道可視性
可視性是新聞現場報道的獨特優勢,它能及時向受眾傳播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吸引受眾的注意,激發受眾好奇心和繼續關注事件發生的欲望,提升現場報道的影響力。媒體要合理利用這一特點,營造良好現場播報氛圍,提高新聞報道的收視率和市場占有額。
在目前的新聞現場報道過程中,記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聞事件可視性,使得現場報道失去了感染力,缺乏忠實觀眾。加強新聞事件現場報道可視性:首先,工作人員需要選擇良好播報背景,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其次,在播報過程中,應最大限度集合圖像、視頻等可視因素,賦予新聞事件新的內涵,拉近報道與人們之間的距離,培養大批穩定受眾,挖掘潛在客戶,拓寬新聞現場報道市場。
3 堅持新聞報道真實性,發揮媒體現場優勢
真實性、客觀性是新聞現場報道最基礎的原則,做好相關報道,必須堅持媒體自身發展方向,充分發揮現場優勢,對于社會中某些正能量事件,應大力弘揚,但對于一些危害社會的新聞,也應站在客觀角度進行批判。
3.1 堅持公平公正,客觀評價新聞事件
記者應不斷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堅持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則,客觀評價新聞事件,提升現場報道真實性。傳統的播報過程,記者著重介紹新聞事件本身,闡述事件發生原因、人物等,缺乏相應的事件評價。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升,對新聞事件具備自身判斷力,現場新聞報道可以在保障事件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前提下,適當加入客觀評價,從多角度分析和思考新聞本身隱含的意義,發揮新聞的影響力。
3.2 沉著應對現場突發情況,提升整體素質
做好新聞現場報道,需要記者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和判斷能力,沉重處理現場突發情況。電視臺應不斷加強記者等現場報道人員整體素質,定期舉辦現場報道等培訓,聘請有經驗的記者進行講座,學習先進現場報道方式。建立良好競爭機制,選擇最合適的出境記者,能力優勝者擔任,提高現場報道的質量和效率。
突發性新聞事件出現的狀況比一般性事件要多,面對復雜現場情況,記者需提升自身修養,找準現場報道的方向和視角,注意現場細節,探究新聞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影響范圍,創新報道角度,提升對新聞事件的敏銳度和洞察能力。如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記者應馬上奔赴現場,為人們取得災害第一手資料,同時深入挖掘事件對人們的影響,不斷跟蹤報道事件發生情況。
3.3 選擇合適采訪對象,提升新聞藝術性
現場采訪也是新聞報道中重要組成部分,記者通過訪問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物,能夠提升現場報道的關注度。選擇合適采訪對象,增加新聞報道的藝術性,需要記者在現場仔細觀察人物神態,靈活調整問題,深入探究新聞背后隱藏的信息。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提問需開門見山、清晰易懂,圍繞新聞事件核心采訪。另外,記者采訪應比較全面,不僅需要采訪新聞當事人,也應走訪當地群眾,提升現場采訪的真實可靠性。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做好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需要從記者、媒體、傳播方式等方面加強。記者是連接現場新聞事件和觀眾的重要橋梁,要求其口頭表述能力較強,能沉著冷靜的面對現場突發狀況,在報道過程中,記者要具備基本職業素養,堅持真實性原則,通過播報、評論等方式,傳播新聞事件,擴大事件影響力。同時,記者要充分利用現場報道的優勢,注重與鏡頭的交流感,將事件有效地傳達給觀眾。媒體需要引進先進現場報道傳播方式,保障新聞事件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入現場畫面、圖片,增加報道的可信度和藝術性,適應新媒體發展潮流,不斷更新現場新聞事件報道理念,提升電視臺市場占有份額。
參考文獻
[1]張愛萍.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J].新媒體研究,2015(8):117-118.
[2]邵智.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如何做好現場報道[J].西部廣播電視,2014(2):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