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
摘 要 現場報道和事故突發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兩大類型,這類報道因時效性和重大性與一般的新聞報道類型相區別,對編輯和記者的能力形成了考驗。在做好現場報道和事故突發報道之前,應當對這類新聞報道的特征形成明確的認識,同時,從事傳媒工作的記者和編輯應當嚴格要求自身,提高自身應對現場報道和突發報道的能力和素質。
關鍵詞 編輯記者;現場報道;事故突發;應急報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5-0153-02
在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后,如何提高編輯記者應對突發事件報道的能力,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引導力,將事件帶來的負面作用減小到最低,已經成為擺在政府、廣大學者、媒體人以及公眾面前函需解決的重大與熱點問題之一。總的來說,在提升現場報道和突發事故的報道能力方面,編輯記者需要重點從以下方面努力。
1 提高編輯記者的職業素養
1.1 編輯記者首先要認識到新聞的真實性對突發新聞的重要性
真實性對新聞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新聞事業發展史上,因忽略新聞的真實性而釀成的錯誤屢見不鮮,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不管新聞傳播的環境怎么變化,不論是什么種類的新聞,對都要求對事件原貌的絕對反映。但是根據實踐經驗可以看出,在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發生后,經常有業內人士散布謠言,更有甚者,一些新聞傳媒行業的從業者利用職權之便從中牟利,這嚴重危害了新聞行業的正常發展,誤導了社會輿論,混淆視聽。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和開發性要求編輯記者在做現場報道和事故突發新聞時要具有更高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
1.2 提高編輯記者自身的媒介素養和職業道德
互聯網新聞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整個新聞行業的快速前進,從新聞信息的生產過程、傳播方式、產生的效果和研究的焦點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公民參與”成為新聞行業的一大顯著特點,參與新聞信息生成的人群數量龐大、水準層次不齊,在這個時候,為了做好現場報道和事件報道等應急類報道,必須要對在崗的編輯記者的能力做出硬性規定,加強編輯記者的個人素質和人為修養,提高他們的自律精神、奉獻精神、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做好現場新聞報道和重大型的突發類事件報道,讓他們成為抵制虛假新聞、新聞炒作等其他不道德現象的中流砥柱。
2 提高編輯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
2.1 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做有操守的新聞工作者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一個行業都有其特有的職業道德,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遵從新聞傳播規律。新的傳媒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現場新聞和突發類新聞事件的報道中,新聞記者要恪盡職守,勇于承擔新聞報道的重大責任,做新時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操守的新聞主義工作者。如果抱著混碗飯吃或以圖虛名、出風頭為目標的記者,趁早退出記者隊伍,否則不僅做不好新聞報道工作,關鍵時刻還會忘掉自身的職責,使新聞工作蒙受損失。
2.2 體現人文關懷,做好人性化報道
現場報道一般是涉及到公共安全和集體利益的重大突發事件,媒體在做這類報道的時候,要格外講究方式、策略,在不違反新聞傳播規律的情況下多從社會利益的角度選擇新聞報道的方式、組織語言體系,并相對的做好后期報道,以免對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上造成多次傷害。具體來說,編輯記者等媒體從業者需要培養自身的人文情懷,關注在場人物的情緒、心理和一系列的反應,善于解讀這些表現背后的含義,在正確掌握這些細節的基礎上做好撫慰工作,使得呈現在媒體上的報道體系出濃濃的人文關懷,展現人性“善”的一面,讓報道正確引導輿論,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向上的正效應。
2.3 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
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強化是傳媒人一生的必修課。在從事新聞職業的生涯中,每一位編輯記者都需要緊緊與新聞傳播事業聯系在一起,擁有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時時刻刻以媒體的利益、集體的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宣揚正義、揭陋丑惡,讓每一個人見識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歷程和光明前景,在客觀、公正的呈現事實的同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善于從“正”“善”“義”等多方面引導人們認識事物,喚醒社會良知和公共正義,為我國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順利構建貢獻媒體的力量。
3 加強對編輯記者的監督,提升媒體的公信力
3.1 加強公眾監督
民眾是否具備應對災害等危機事件的公民意識,將直接決定了民眾參與救災的效果。在災害救助社會動員中,媒體是介于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橋梁,尤其在進行輿論監督時扮演著中間者的角色,一方面將公眾的監督傳達給政府,另一方面將政府的所作所為呈現給公眾,以接受公眾的監督。與此同時,公眾應對媒體的報道、社會動員等活動進行監督,以減少媒體的不良行為。通過公眾的社會監督,評估媒體的行為,討論媒體應有的社會公共利益的表現標準,以減少或防止媒體失范行為的出現。
3.2 加強媒體記者批評
編輯記者自身的努力是推動傳媒行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而外在的監督和約束則是保證新聞報道活動在正軌上運行的外在保證。在自身的努力之外,編輯記者還需要具有自律精神,多進行自我反思、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活動,特別是在應急類報道中,要恪盡職守、謹言甚微、以身作則,絕不觸犯國家有關新聞傳播活動的相關規定,在出現錯誤的時候,能夠及時接受監督和勸誡,及時改正自身的不良行為,不因一己之私帶來集體利益的重大損失。
參考文獻
[1]張琪.從“新聞價值減少”看記者的社會責任[J].青年記者,2010(12):29-30.
[2]楊振武.媒體的社會責任與記者的職業素養——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望道講堂”的講課[J].新聞大學,2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