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軍
摘 要 時下縣級臺許多頭條新聞,觀眾都有不愿看、不愛看、不歡迎、不買賬的直觀感受。表現在屏幕,反映在民聲,根子在思維,思變在筆下。文章對其如何改進,怎樣轉型提升進行探討。
關鍵詞 縣級臺;時政報道;頭條新聞;轉型提升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5-0160-02
時政報道作為縣級臺“一畝三分地”新聞節目中的重頭戲,歷來是當地電視臺的節目之柱。其主打的頭條新聞是時政報道的龍頭,是整檔節目的“導向標”“壓艙石”,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也是能否吸引人看下去的第一視覺,第一印象,第一感觸。然而,這一“主打產品”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許多時候往往都習慣成自然地被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會議新聞、領導活動所占據,官腔味濃,民語味缺,“有高原,沒高峰”,花開不聞香。如何讓頭條時政新聞真正成龍頭,讓觀眾有好眼緣,入耳入腦入心,發揮應有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試水,尋求突破。
1 以百姓關切為先,真正按新聞價值取舍頭條新聞
頭條新聞,通常就是當天最重要、最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依據什么選,如何選,是對新聞編輯的政策水平、新聞眼光與專業水準的考量,也與新聞改革的勇氣密切相關。縣計民生,大政要事,這些與百姓關聯度高、信息含量大的重要會議或領導活動報道作為頭條,本身也是應有之義。但有些臺為圖省事、愁生事、怕出事,守老規矩,說老套話,往往把不那么重要或者純屬“例行性”的會議報道或時政活動列為頭條、二條,且冗長,看了沒感覺,沒印象,而一些老百姓關心、關注、關聯的事件事情事實報道卻想當然地排在“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當天新聞顯得沒魂無主,傳播效果大打折扣。筆者以為,要讓新聞欄目給觀眾好眼緣,有看頭,首要的就是變“官本位”為“民本位”,依據新聞價值的含金量標準來衡量,來排序,真正讓頭條新聞龍頭起舞,帶動整個新聞視窗的靈動。這方面央視、省級臺為新聞改革開了好頭,縣級臺要順應這一好勢頭,借勢發力,思變出新。
2 以深度策劃求精準發力,重推本土特色“亮眼之作”
1)善用“組合型”頭條報道。如蘭溪臺時政欄目《蘭溪新聞》頭條報道的市重點工程項目——金角大橋建成通車,采用的就是典型的“1+N”組合報道模式,消息《金角大橋建設項目今天正式通車》《新聞特寫:像一件藝術作品誕生 設計師暢談亮點》《側記:市民盛贊金角大橋》《高空看大橋》《新聞短片:金角大橋建設回顧》。像這種集束式的組合型頭條,本體報道與延伸報道互為起涌,互為呼應,予觀眾的是全景的展示、多維的視角、多變的形態、豐富的資訊和全新的感受,點—線—面—柱的擴張式立體報道,讓報道效果顯得亮眼、大氣。
2)深耕“欄目型”頭條報道。重點工作、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實事、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等,領導關注,百姓關心,社會關切,把這些題材深度解讀、深耕細作和深化傳播,做厚做實,做深做透,做活做亮,以重點欄目型頭條形式播出,立得住腳、壓得住陣、撐得起份量,也贏得起口碑。如蘭溪臺去年年底以重點欄目方式報道的《“五水共治”,水質改善》《三改一拆,美我家園》《農村壞境整治“曬”出漂亮成績單》《重點實事項目加快推進》《機器換人,企業發力》等緊貼中心工作的重頭稿,連續幾天搶占頭條,包括縣市主要領導參加的一些會議或活動報道都退居其后,反而達到讓地方父母官和觀眾雙滿意的效果。
3 化“硬”為“柔”,讓會議活動類頭條“鮮活”起來
會議或領導活動類報道往往容易流水議程多,領導講話多,數字羅列堆砌多,虛化概念多,“人頭展覽”味濃。怎樣稀釋,如何鮮活?一是化“硬”為“柔”,從中提煉新聞眼,發掘新聞點,巧接新聞鏈,以接地氣、貼地走的平實之風對觀眾口味。如采訪市領導到農村檢查指導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這一新聞,記者捕捉亮點,巧用以往鏡頭資料,前后對比,跨越時空,拍成了《市委書記三進下孟塘村 村容村貌大不同》一片,非流程之作顯得有縱深感、厚實感,而且時政新聞民生味道,觀眾的共鳴感也強了。二是變“靜”為“動”,以動傳聲,以動傳情,以動制勝。如在會議類頭條報道的后期制作中,加入時尚動感元素,把政策、措施類的有關信息要點、關鍵數據、方法步驟等用動漫演示,活躍畫面,提升動感和美感,加深新聞印象。三是由“內”而“外”,內外互動。通過媒體微信公眾號,巧設懸念,巧推片段花絮、記者感受等,吸引平臺用戶參與,激發收視欲望。如蘭溪電視臺開通的《微視蘭溪》微信公眾互動平臺,對當地電視時政新聞進行“二次加工”,通過巧設新聞標題,改變表達方式,增加信息元素,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4 以同期聲現場聲為視覺沖擊,讓會議時政新聞“現場化”
要從根源上改變時政會議新聞文字繁冗,表達方客套話、模式化的詬病,還需要在報道中盡可能的增加同期聲、現場聲份量。縣級臺的時政會議新聞,往往時長三四分鐘,文字通篇都是“會議指出、會議要求、會議強調”這類的腔調,鏡頭清一色的是室內參會人員的畫面,讓觀眾聽得乏味、看的無趣。怎么改進?一是要善于抓住有信息量的現場聲。在會議新聞中不斷穿插同期現場聲,用現場的畫面聲替代解說詞,這樣可以把觀眾帶進會場,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現場感。二是要善于穿插相關性外景畫面。在一些年度總結性的會議報道中,特別是總結成績的解說稿件,應適當地穿插室外畫面,這些室外畫面可以從原先報道工作進展動態的資料中獲取。如蘭溪電視臺在報道“蘭溪順利通過省級文明城市復評”中,在解說蘭溪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的做法與成效時,就大量運用社區、園林、環衛工作者一線工作的畫面鏡頭,以此提升報道的視覺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