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衛娟
2016年3月,我有幸聆聽了市級7A Unit 4 My Day的五節復習課,收獲很多,感悟頗深,教師飽滿的課堂激情、清晰的結構思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整個復習課的觀摩過程中,教師對復習課理解還沒有完全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那么,教師對復習課的理解誤區在哪里?
一、過分重視知識再現,忽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無論復習課還是新授課,都必須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中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五節英語復習課,除了兩節關注了寫作技能的提高外,其他三節課的復習都以語法和詞匯知識為重。中考中對學生要求很高的閱讀技能一點也沒有體現出來。
有的老師會困惑,這些語法和詞匯知識怎么處理?多年的英語學習經歷,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自我學習詞匯、語法知識的學習能力和習慣。《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這不僅有利于他們把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初三學生就應該學會對學習內容能主動加以復習整理和歸納,教師應該布置學生自我學習的任務,并組織課堂活動讓學生展示、補充、交流、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多以教師的“教”為主,忽視學生的“學”
五節課中,第一節復習五種簡單句。教師滿含激情,但仍從頭講到尾,學生的回答僅僅局限在“是”或“不是”。連到最后的一個長句賞析也是在教師的朗讀聲中完成。第二節課重點是復習詞匯和句型,教師在一開始單詞的歸納聯想這一環節還能想到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完成,但在練習的環節中,學生只有回答答案的機會,解釋“為什么是這個答案”全部由老師替代。第三節課復習的是“句型、詞組和課文”,相對好些,老師基本能做到關注學生“學”的狀態,很多任務由學生完成。第四節課復習口語和寫作,但在寫作批改環節,幾乎所有批改任務全由教師一個人完成。第五節課是一個單元的全部,教師在歸納、總結、整合方面能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等方式完成,但在后面講解答案的過程里,也幾乎全部是教師一個人完成。
這樣的狀況就是教師忙上忙下,學生聽聽,回答“Yes” 或 “No”而已,無法達到復習的效果。
有的教師會困惑,教師不教,學生怎么能懂?還有些教師認為,本班的學生基礎差,不講學生不會理解的。
恰恰是因為教師講的過多了,剝奪了學生發言講解的機會,使學生一直處在被“強行灌入”的狀態,不需要積極思考,不需要發言,就可以得到答案,這樣的長時間的學習狀態學生怎能提高能力、怎能養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
三、重知識點的再現,少知識技能的整合、拓展與深入
7A的教學內容對初三學生而言并不難,但在復習的過程中,我發現,部分教師仍局限在新授課的層面。如第一節五種簡單句的復習,教師仍將五種簡單句過一遍;第三節課對詞組的復習,仍羅列所有的詞組;作文“My Day”仍停留在早中晚做了什么;第四節課中的寫作訓練,重點對句子進行翻譯,而忽略文章框架的構建等寫作技能的訓練,所以,缺乏知識的整合、拓展與深入,也是這幾節復習課所反映的比較明顯的問題。
這樣簡單的再現對于學生學習意義不大,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反復操練會使學生失去興趣。
以7A My Day為例,教師只要通過一張思維導圖,就可以把一單元的語法(表示時間的介詞)、詞匯(一天活動的短語)、話題交際(討論周末的活動)整合在一起,最后通過寫作“My Day”來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而復習課中的“My Day”可以通過討論交流,寫得更為豐富,從新授課的“做了什么”到復習課的“怎么做的”“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的感受”等;從新授課的 “普通的一天”到復習課的“難忘的一天”等等。
四、多機械練習操練,少有趣生動的課堂活動
初三復習課重點是為了應付中考試卷,但這并不意味著課堂就應該是枯燥乏味的。英語課堂45分鐘的時間,如果學生一直處在背誦、練習、校對的課堂活動中,很快進入厭倦的狀態。雖然上課的老師的很急切地想學生們能積極舉手發言,但學生們的熱情不高,影響了復習課的學習效率。
老師們會困惑,怎么改變復習課的課堂氛圍,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充分研發英語課程資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報刊、圖片、英文歌曲、電影片段、經典故事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組織設計課堂活動,如展示活動、如小組合作競爭等,激勵學生。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情況,設計很多有意思的合作競爭機制,來促進學生學習。
好的復習課,一定是充分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課堂,學生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提高的課,而不是一節乏味枯燥的單純的練習課。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