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妹
語文學習資源頗為豐富,無論是課堂上還是生活中,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堂語文課所采用的一切資料來源都可以為我們師生共同所用。如何利用好這些寶貴的語文學習資源,并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共同開發學習這些資源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
一、融入生活 寓教于樂
在低年級教學階段,由于孩子們的認知能力直觀化、興趣化,那么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學習資源的獲得融入現代家庭中。就目前而言,這批“00后”孩子的學生家長的知識文化水平相對來說比較高,他們有文化、有知識,同時又都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所以說,家長本身也是教學的寶貴資源。
我從課前預習準備入手,讓家長幫忙,幫助孩子找一些相關的信息資料和制作材料、幫助孩子共同完成一個小制作,甚至幫著打印材料,準備資料等等。在教學“口語交際”——“說說我的家”時,我便和學生商量好,我帶全家福并制作好教學課件,學生則帶好全家福,并邀請了一兩組家長親臨現場,讓我們親眼看到“全家福”。在課堂上,我出示了我的全家福照片,對照5個問題串聯成一段話,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范例拋磚引玉。學生對老師一般都比較尊敬、崇拜,很少了解老師的生活。當學生聽到老師說自己的家庭情況時,感覺就像跟他們聊天介紹自己的家里人一樣,課堂氛圍比較寬松,師生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學生拿著照片爭先恐后地交流。有個小朋友的父母有空都來了,輪到他時,他就眉開眼笑地拉著他們上臺,很驕傲地說:“我家里有三口人,爸爸、媽媽,還有我。這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經理,媽媽不上班,就在家里接送我,給我做好吃的,還要監督我的學習。我很愛自己的家,因為爸爸、媽媽很愛我。”一邊說著還一邊抱住了媽媽的腰,一臉幸福的樣子。
本堂課通過了課前師生準備全家福,孩子們已經在腦海里建立了對家的印象,然后先聽老師說說老師的家,再讓學生看了全家福說,另外,把家長也邀請到了現場,讓家長也變成了有用的學習資源,仿佛讓課堂也變成了家,老師和學生口語交際交流就像是生活中兩個人互相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的聊天,在輕松快樂中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校開展的是互動、合作、探究的教育。著重體現的是教育教學的互動與合作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教”與“學”中彼此良好的互動與合作將是整個教學活動得到有效開展的關鍵。而資源共享,培養優師優生則是“互動合作教學”得以良好發展的前提與保證。師生共同準備學習資源除了我們生活中的寓教于樂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動態地生成教學資源,或生成動態的教學資源。例如:二年級上有篇課文叫“蠶姑娘”,在上這堂課前一個星期我便布置了讓感興趣的學生養蠶,讓他們注意觀察蠶每一天的變化。我在教室的書柜上也準備了兩條蠶,對學生說:“小朋友們,老師也養了兩條蠶放在教室了,請了兩個比較細心的孩子每天照顧它們,給它們喂食桑葉,大家可以每天利用課后時間來觀察它們有什么變化。”學生們都對小動物感興趣,每天樂此不疲地去觀察、喂食。這樣,先給了學生學習“蠶姑娘”做了鋪墊,在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通過課后以及在家里的觀察,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好又快速地理解蠶姑娘的5次變化。等課文學完了,教室里的兩條蠶已經又白又胖了,看到學生們迫不及待地等著它吐絲結繭的那天,我又利用中午讓學生好好地觀察了蠶姑娘是怎樣吐絲把自己包裹在里面的,正好讓學生周末寫了一篇蠶的觀察日記。這次沒有課前輔導,學生卻出乎意料都寫得不錯,連平時不會寫話的學生也能寫大半頁紙那么長了。
低年級小朋友都喜歡直觀形象的事物,這些城里的學生大多都沒有養過蠶,有些學生甚至都沒有見過蠶,光靠課堂上老師枯燥無味的講解以及幾張圖片,不能生動形象地把蠶姑娘的生長過程講清楚,學生對蠶姑娘的了解也只能停留在課文、圖片以及了解的僅有的知識上。而通過師生共同養蠶,觀察蠶,讓學生不知不覺地了解了蠶的知識,更目睹了蠶的變化,使學生能把課文與觀察到的情況有機結合起來,體會到了養蠶的樂趣。師生養蠶變成了一種學習資源,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又動態地生成了另一種學習資源——寫話資源,讓學生練習寫話,提升寫作能力,師生共享資源再一次極好地開發和利用。
總之,通過師生共同準備學習資源,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了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有效發揮了課內外學習資源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形成了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通過在低段教學中,師生共同準備學習資源的實踐證明,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感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