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娟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最基礎方法。一個學生計算的正確率的高低,往往與其口算能力的強弱成正比。在二年級的數學教學中,20以內的進位加、退位減是學生費時多又最容易出差錯的地方,也是低年級20以內加減法口算中教與學的重點與難點,又是進一步學習較高段數學知識的基石。對于這個重點和難點如何攻破?
一、使學生理解口算的算理
對算理的正確理解,能使學生正確掌握算法,逐漸簡化思維過程,形成口算技巧。在口算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建立算法模式,形成口算的初步技能。口算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如20以內的進位加,可以重點指導學生利用“湊十法”進行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重點引導學生掌握“破十法”。突破“湊十法”“破十法”的要點在于對10的加減的教學,“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一雙手。”
二、多種舉措促進學生得以提高
良好的口算習慣是提高口算正確率的保證。口算時,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看清楚、想明白、算仔細、查認真。低年級學生思維表象性強,易定勢,一旦得不到合理訓練,很難形成技能,因此在口算訓練中我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視算聽算結合練
視算和聽算是口算練習中兩種基本形式。視算是通過用眼看題,用腦算題,用口讀題說出得數。而聽算則要求通過耳聽,腦記和計算方能算出得數。在每節課之前經常利用5分鐘進行視算和聽算,在練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眼、耳、腦、口等多種器官的同時參與,使其思難能力得到訓練并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得發展。將視算和聽算經常調換交替使用,避免單一的形化,弱化了學生學習興趣。
2.新舊知識同步練
低年級學生對新知識接受得快,但遺忘也快。針對這種情況,我采用新舊知識同步練習的方法,減少學生對知識的遺忘。如教完20以內退位減后,我出示一這樣的口算題:
4+9= 13-4= 13-9=
此類訓練可使學生掌握新知識時又同時鞏固了舊知識,初步體會加減是一個互逆的運算,使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3.分散集中經常練
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經過長期有效訓練的結果。先逐個突破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再加減法集中起來練,并要求學生能根據一道加法算式想出兩道相關的減法算式,進而要求能根據相關的三個數如8、6、14很快地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這樣通過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訓練,使學生能達到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
4.單項混合競賽練
強化性的口算練習,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當學生的口算練到一定的水平時,讓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進行口算比賽,每個階段都過關了,再進行口算混合比賽,要求在規定的10分鐘內完成100道口算題。
三、巧用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達到較高水平的口算能力時,可適當指導學生口算技巧,培養思維的敏捷性。筆者主要介紹“湊整法”和“個位檢查法”兩種。
1.“湊整法”可先將其中兩數湊成整十數,如22+27+13,69-15-25,36+11+14,56-18-16等。例如: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我通過設置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首先在引入環節設置情境:“小熊要請客,它為好朋友準備了兩盒飲料,第一盒里有9瓶飲料,第二盒里有8瓶飲料,小熊一共準備了幾瓶飲料?小朋友你能幫小熊算一算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進行引入,學生會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幫助小熊算一算,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在學生考慮了一會兒后,我再提出一個問題:“你有什么辦法能讓別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飲料嗎?”這時學生就會深入思考該怎么辦?于是湊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學生發現了,既從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湊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從第一盒中拿出兩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湊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學生從動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觀地理解了湊十法的算理,這時教師再進行總結歸納,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還在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的進位加法時能夠進行知識間遷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個位檢查法”是口算的快速檢查技巧。通常口算題量多,為了高效地做到檢查,可只檢查個位是否算正確。 以上的口算技巧并不要求所有學生掌握,只是給口算能力較高的學生提供更高速的方法。
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苦細致的工作。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要貫穿到整個數學教學中,嚴格要求,形式多樣,訓練有序,使學生做到“熟能生巧”。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