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美華
教學教程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雙邊過程,作為數學教師,不但自身要有清晰的邏輯意識和豐富的學科儲備,更要有合適巧妙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育學生主動探究、靈活思維的數學能力。
一、手腦聯動,主動探索,激活思維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成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沒有語文等其他學科直觀、富有情趣。小學生對直觀具體的事物比較感興趣,相形之下數學就顯得枯燥一些,缺乏強勁的學習動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經常、最活躍的因素,是認識需要的情緒體現。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還能使學生非常投入地展開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正是注意到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結合教材內容,或是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產生疑問,發揮手腦并用的優越性,既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又能幫助學生拓寬思路,發現探究知識的新方法。
如教學“米的認識”這個內容,給學生一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借助測量工具,充分利用班級中的物品,測一測課桌、黑板、窗戶、墻壁的長度。學生手握直尺,興趣倍增,探究的欲望更加濃厚。在動手測量的過程中,對“一米”有了形象的感知,并在頭腦中建立起對“米”的概念認識。在教學中,除了一些基本概念的認識,對于一些數學公式的推導,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搭一搭,在有趣的操作中明白其中的算理,這樣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二、手腦聯動,積極聯想,拓展思路
聯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與之有關聯的事物的心理過程,是思維發散性的體現。在數學教學中,聯想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拼擺、對比等動手操作和大腦思考時,偶然發現另一種拼擺方法,聯想到另一種解題方法,這樣思維就會擴散開來,方法運用就更為靈活,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圓面積推導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依照以前學過的梯形面積公式作推導方法,自己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拼、擺、計算,手腦合作,推導出公式。學生將圓面積等分成若干個小扇形進行拼合計算,充分發揮了手腦的積極作用。有的學生將圓面等分成十六份,將十六個小扇形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于是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動腦聯想到:長方形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圓的半徑,而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圓的半徑。然后推導出字母公式:S=πr?,這樣學生很快根據聯想,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解決了問題。其余學生從中得到了啟發,發揮自己的想象,可以把圓面積等分成8份、10份……分別拼成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找到了不同的推導方法,拓展了思路,思維得到了發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手腦聯動,掌握方法,激活思維
在低年級計算教學時,也常常需要學生手腦并用,一方面適應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進行具體的實物操作,學生樂學易學。另一方面能加強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切實掌握計算方法。如教學一位數除兩位數32÷2時,組織學生與老師一起動手操作,先擺出三捆小棒外加兩根小棒,然后問:“要把3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呢?應該先分什么?每份是幾捆?”以此引導學生將3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1捆,余下1捆。接著問:“余下的一捆該怎么分?”學生帶著老師的問題,邊思考邊操作,將余下的1捆拆開變成10根,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再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6根。學生通過邊動腦邊操作,明確了32÷2的運算過程,很順利地理解了算理。以后碰到類似的計算,就能再現剛才的過程,通過知識的遷移,學會正確解答,也就將算法真正掌握了。
再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增加學生對這兩種圖形的認識,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的方法,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各有幾條邊、幾個面。學生一般都能順利地數出來,這時教師再次啟發:“怎樣數更方便,確保不遺漏也不重復著數?”讓學生動手重新比劃比劃。學生帶著問題再去看、數,發現數面的時候,可以將兩兩相對的面一起數,分為上下、左右、前后,這樣數起來更方便。如此通過兩次對比的數,學生又掌握了一種對比數的方法,對于以后相關知識的學習,就奠定了基礎。
美國休斯敦一家兒童博物館有一句醒目的話:“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手和腦在學習過程中是兩個最積極的因素,兩者能互相促進。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手腦并用的機會,充分調動兩者的積極性,使其互相配合協調,敞亮思維空間,在動手中促進思維的積極“舞動”,從而培育數學智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盛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