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
今天的初中教育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初中生對數學的運算能力的提高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結果就是學生的運算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教改不斷普及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培養初中學生的運算能力,培養學生更加合理而科學的運算能力,注意階段性運算能力的培養,不斷開發靈活性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逐步加強學生運算的靈活性,重視學生對典型運算錯誤的分析及熟練運用。
在初中的學習階段,運算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根據數學知識的概念、公式和定理、運算法則等方面的掌握和熟練運用程度提升,能夠自主地運用正確的、科學合理的、靈活性高的思維去審題和答題。
一、合理性運算能力的培養
數學課堂上的知識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雜亂無序的,而是教育工作者在經過合理的安排策劃之后形成的教學知識順序。學生的運算能力也應該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一定的層次性、相關的邏輯性是必須具備的。學生能夠根據不同類型的運算過程,在復雜程度不一樣的基礎上,快速準確地找到答題的技巧,并且這種解題思路是科學的和合理的,這就是運算能力的科學性。雖然是同一個題,但高運算能力則表現出能夠根據題目條件尋求在短時間內最合理、最簡捷運算途徑的水平上快速的解答題目,或者說是瞬間的思路形成過程。
首先是數學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不同題型的解題技巧的深刻理解和算理。如在學習“冪的運算”課程的過程中,在以往的課堂上學生習慣于進行機械性的運算,遇到不會的就會套用知識點,這樣就造成了一部分學生的機械性,見冪次方就想用公式,對于不同底的混合運算據不知道先換成相同的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這部分學生對數學知識點基礎不理解,概念理解不深入,還不能掌握合理的運算規則造成的。
二、規律分析能力的培養
授課教師在課堂上要灌輸學生對題目條件深入分析的習慣,發現并運用同題目中的隱含條件與解題思路之間的內在聯系,不斷強化解題的方式方法,具體要求具體對待。例如:學習完帶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時候,有的學生在見到方程組2X-3Y=12、2(x-Y)-8=0,依然習慣于套用求根公式,先進行一個方程的求解,讓后再帶入另一個方程,而忽視選用消元法的簡捷性,這也就是解方程方法選擇的合理性,根據不同的題目能夠快速的鎖定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除了解題的盲目性之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見數字就計算,見公式就化簡,看到方程就立馬按照默認的方式求解,從而忽略了對題目內容的解讀,對基礎解題條件的深入分析,隱含信息的忽略是致命的。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在課堂上進行不斷的練習,先逐步放慢學生的解題速度,轉向對題目的剖析上。鍛煉出學生對題意分析要求到位、運用的分析方法合理,從而能夠順利而且漂亮的解答題目。
三、階段性運算能力的培養
針對數學學習特點,數學的學習是從簡單到復雜,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從簡單到復雜的積累與提升,由比較低層的解題與運算思維逐步發展成為較高層次層的運算思維。但在數學知識的內容程度上來評價學生的運算能力提升的程度,主要體現在數字與方程的轉化、方程與函數的結合、幾何圖形的邏輯思維等方面。
在學習八年級的“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當涉及代數式的恒等變形,還有方程與不等式的同解變形等計算上,已知關于x、y的方程組,x+2y=1,x-2y=m,當m取何值時,這個方程組的解中x大于1且y不小于-1?初級階段更應該突出的是理論知識的學習及向應用題方面的轉化,也就是對本方程組的解;第二個階段是運算形式復雜性的增加,解題技巧的培養,本題就是運用不等式的帶入形式解題;最后一個階段是,加強綜合訓練,合理選擇解題方法,本題就是將不等式進行解答,舉一反三。
四、運算的靈活性及典型運算錯誤的分析
運算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和重現。授課教師在課堂上反復地引導學生重視一題多解和運算方法的多樣性訓練,并且不斷重視和引導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在學習到那么多的運算法則、規律與定理、固定計算公式等的相互轉化和逆用后。尤其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歸納與總結,不斷對自己做錯的題目進行知識點的總結與分析整理,不斷積累出現這種問題的運算經驗,使學生不斷反思,這樣的良好學習習慣不僅能夠使這些數學思想、解題方法以及技巧得到融合,還能使學生積累解題經驗。
在“反比例函數”和“圖形與證明”的課程教學中,反比例函數一方面涉及函數的解題方法,另一方面還涉及圖形的轉化與應用。而圖形的證明不僅僅是學生邏輯思維的發散,而且也是學生對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性質的掌握和熟練應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