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東
探究即探索和發現,探究式學習是指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情境中,通過合作觀察、閱讀、思考等對問題展開探究活動,在交流和探索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構建的一種學習方法。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轉變單刀直入的導入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從生活中選擇素材而創設情境,以直觀的、形象的情境促進學生在觀察、表達、互動中形成直觀感知,初步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進入探究活動中。
以《生命只有一次》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的導入為例,先以話題“我認為什么最寶貴”而引導學生發言,由學生發言而引出生命最寶貴的主題,接著以課件形式播放“少女跳樓自殺”的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后思考“她的行為給我們留下了哪些警示?我們不能簡單地拒絕生命?”由話題引入主題,由案例而引入“生命的嘆息”環節,在問題啟發下完成探究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命是可貴的,要珍愛自己的生命。
二、提出問題,組織合作
實施探究式教學,要變“講”為“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活動,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就成為關鍵。結合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踐來看,結合目標而以問題形式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方式更利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理解并掌握知識。但一定要注意,問題不能過多,要緊扣目標展開,否則課堂又容易變成“滿堂問”,學生被繁多的問題所束縛。
以“優良的意志品質——意志的特征”為例,以“愚公移山”的故事導入后,可問學生愚公的目標是什么,行動計劃是什么,通過對愚公移山的故事,結合教材而組織學生討論“良好的意志品質有哪些特征?”在對良好的意志品質特征探究后對不良意志品質進行交流,討論其中哪些特征是容易混淆的,最后再結合學生自身情況自評,看自己擁有哪些良好的意志品質,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又如,《自己的事自己干》(向自己的目標邁進)中,播放劉翔成長歷程的視頻后要及時追問“怎樣確定人生目標或說說劉翔是怎樣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的”由視頻而引出問題,由問題引導學生交流,這樣才利于學生在交流中達成目標。
三、教師點撥,精講歸納
在學生探究活動中,教師并不是孤立于學生之外的,而是要和學生形成互動關系,一方面,教師要結合目標而以問題、任務活動(如向學生明確閱讀哪段材料、如何交流等)引導學生展開活動,另一方面,要及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而對學生做出指導和點撥,畢竟學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尚弱,尤其是在案例探究中,學生不一定能得到預定的結論。
以“天下父母心”為例,在“愛的奉獻”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填寫成長經歷和父母的奉獻后,教師要對父母的奉獻作簡評,在“愛的訴說”環節,引導學生交流成長故事后問“父母對子女的愛,偉大在何處?”要歸納出父母不僅養育了子女的身體,還塑造了子女的靈魂的觀點,并拓展父母之愛的偉大在于她是最真摯、最無私的(可配樂詩朗誦《真情到永遠》,在“愛的碰撞”環節,以情景劇(某學生回家后看見父母翻動了自己的日記而大吵大鬧)方式引導學生交流,教師明確要理解父母的關愛,多溝通,最后再以寫一封家書結束活動。
四、分層練習,拓展提升
隨著探究活動的展開,學生對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在此基礎上,要及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展開練習,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課堂練習必不可少,一定要注重優化練習方式,以課堂提問、競賽、小組相互提問等多種方式組織學生練習,摒棄純書面形式的練習,以此幫助學生鞏固。如《與父母平等溝通》(跨越代溝)的探究后,可采用口答方式回答什么是代溝,合作歸納產生代溝的原因,說說生活中哪些方面和父母存在代溝,小組合作商議如何解決這些代溝,最后以模擬形式(由教師充當父母,展開說辯活動)提高學生的溝通技巧。
此外,就課堂練習和拓展而言,一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再布置相應難度和題量的練習。如針對基礎稍弱的學生,只需完成需要識記部分的練習,而對基礎稍好的學生,則要其結合案例展開分析;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活動,結合生活組織學生進行生活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實踐中鞏固。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要能真正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情境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問題、活動、任務等形式而組織學生積極展開交流活動,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時給予學生點撥和指導,幫助學生系統歸納知識,再輔以層次性的、針對性的練習,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金豐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