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是包括新與舊、歷史與現實等在內的多種元素拼貼的產物。作為構成城市的基本單元,建筑的拼貼無疑對城市的影響的是巨大的。從方法論的角度,探討在歐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建筑拼貼的可持續方法。
關鍵詞:建筑;拼貼;城市更新;形式符號;色彩符號;肌理符號
城市猶如一個巨大的博物館,新與舊共存,歷史與現實共生。城市發展的過程是不斷在進行新的城市建設的同時又同時破壞和摧毀著舊的城市的過程。城市建設總是在舊的城市上不斷地創造著新的城市。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的建設作為一個持續的過程,離不開建筑的持續建造。建筑作為構成城市的基本元素,在持續的建造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新舊的更迭,而舊建筑在城市建設中作為與新建筑對立著的矛盾體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在城市更新的緩慢過程中,舊建筑不可能一夜變新,也不可能全部推倒了重建,這意味著新舊建筑不可避免的會被組合,形成一種新與舊的“拼貼”肌理。建筑單體的更新相對容易,但是要保證區域乃至整個城市風貌的協調,意味著在拼帖不同建筑時要使其相互協調,如此才能保持城市風貌的連續性,進而保持城市文脈的延續性。
一、何謂拼貼建筑
(一)關于拼貼(collage)
拼貼(collage)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現代藝術中,畢加索和勃拉克用這種手法擴大并豐富了手段,從而開始繪畫的新實驗,運用包括傳統的、試驗的、還包括手頭的一切材料作為多元造型手段。因此,“拼貼”作為一種與古典的、純凈的、終極的藝術觀念相逆反的要素,其強調多元化的理念,成為后現代主義藝術的精髓。
(二)關于拼貼城市
“拼貼城市”是柯林?羅、弗瑞德?科特在1984年《拼貼城市》一書中針對現代主義基本理性與烏托邦式的一種破解方法。現代城市強調的是一種關于未來世界科學式的整體幻想,強調秩序、結構,但事實上,城市作為一個巨大的博物館,是不同歷史時期“修補”的結果,正是這種拼貼操作方式構成了傳統城市的基礎。因此,柯林?羅和弗瑞德?科特通過對現代主義理想城市的批判,試圖將城市概念從單一的烏托邦重新導向一種關于城市形態的多元視角。
(三)關于拼貼建筑
“拼貼”作為一種繪畫理念,強調的是多元化的表現手法;而對于城市更新來說,則是強調在城市高速發展下現代主義建筑充斥的今天,新與舊的拼貼共融。“拼貼城市”歸根結底還是拼貼建筑。在現代主義建筑理性的意識形態下,在新技術、新材料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相比較中國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象,以“拼貼建筑”的方式,歐洲的城市循序漸進的進行著城市更新,從而把割裂的文脈重新連接起來,而不是一味的推倒重建,這正是現今中國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需要再一次審視的建設態度。
二、如何拼貼建筑
在城市規劃產生以前,城市并不是統一控制建造,而是在漫長的時間里自然發展的。正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城市更新猶如修補一件已經打了很多補丁的舊衣服,“新補丁”和“舊補丁”拼貼在一起時,并不是隨意的組合,而是要注意相互之間的協調、統一,從而保持城市空間視覺上的連續性。連續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強調的是相互之間過渡的協調性。借鑒類型學的方法,首先對建筑的各種要素尤其是建筑立面的各個要素進行歸納分類,并對其進行簡化、抽象、提取,以獲得類型特征,形成特定的符號,包括形式、色彩、材料等,進而將符號特征應用于建筑的新建或改建,使其與環境相協調,保證視覺上的連續性,從而使城市空間更具有可識別性。這些符號的應用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形式符號的拼帖
任何形式不論是簡單還是復雜、粗糙還是精美,都有其原型。在更新城市空間時,從固有文脈中提煉出建筑的形式原型,加以應用,使新的改造部分同原有的城市空間在形式上有所呼應。這種拼帖并不是形式的簡單拼湊,也不是簡單的對固有建筑形式的照搬照抄,需要準確地梳理原有環境空間的文脈,才能塑造建筑沿在視覺上的連續性。以意大利威尼斯Grand Canal兩邊的建筑立面為例,沿河的立面建筑高度、建筑面寬比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卻能歸納出共同的形式特征,例如:一層大多有柱廊;頂層以下多開有拱形窗戶;頂層窗戶則多以矩形為主;屋頂多為坡屋頂;建筑外立面材料相近等。這些形式元素在威尼斯其他街道空間中也隨處可見,使威尼斯能夠區別于阿姆斯特丹、周莊等同樣以水巷聞名的街道空間,而被人們所識別(圖1)。
(二)色彩符號的拼帖
相比較形式符號,同樣作為視覺重要要素的色彩符號不但能有效地塑造視覺上的連續性,同時還能帶給人更為直觀的視覺吸引力。當強調運用色彩作為符號進行建筑的拼貼組合時,色彩的拼帖或是能夠給形式不同、風格各異的新舊建筑帶來視覺上的統一感;或是能夠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賦予形式單調、細節匱乏的建筑群一種矛盾的和諧。
1.同類色拼帖
同類色是指同一色相在明度或純度上的不同。當同類色拼帖組合在一起時,能夠起到統一、含蓄、穩重、雅致等和諧的視覺效果。應用同類色的組合特點將不同的建筑拼帖在一起時,能夠弱化新舊建筑在形式、質感、體量等方面的差異,加強視覺上的調和感,從而強化城市空間的連續性,就連佛羅倫薩維琪奧橋兩邊很多貌似“違章搭建”的建筑都因同類色的拼帖組合,而使得位于佛羅倫薩的這座著名的老橋協調統一(圖2)。
2.對比色拼帖
對比色是指在24色相環上相距120度到180 度之間的兩種顏色,稱為對比色。作為對比色,如黃綠與紅紫色對比等,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但由于視覺沖擊力強,也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因此往往用多種對比色達到調和的狀態。多對比色在城市更新中的拼貼應用,并不會因為色彩的變化而造成視覺的斷代,反而能賦予城市以強烈的識別性,并激發城市的活力。意大利很多的地方都會將建筑刷上鮮艷的顏色,例如威尼斯彩虹島,強烈的色彩不僅塑造了色彩的拼貼感,增加了建筑本身的辨識度,從而方便外出捕魚的漁民回來的時候容易分辨自己的家,也提高了整個島的辨識度,使其區別于包括玻璃島在內的周邊島嶼(圖3)。
(三)材料符號的拼帖
任何材料都會表現出特殊的肌理,賦予人不同的視覺感受,例如玻璃的透明感、石頭的堅硬感、金屬的冷峻感等等。建筑日益現代化的今天,玻璃、鋼筋、混凝土充斥,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特色日益消亡、文脈缺失,因此,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除了形式、色彩的拼貼協調,還應注意建筑和周邊環境肌理的協調。
1.同類材料的調和拼貼
不管建筑的形態是傳統還是現代,同類材料的使用能夠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到周邊環境,保持環境的協調。位于英國利茲的Victoria Gate項目,建筑外立面的靈感來自于利茲的當地建筑,該設計使用的白色陶土和紅磚在延續利茲傳統建筑材料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被賦予了新的形態,白色陶土應用于建筑基座、東門以及喬治街的店面,紅色粘土磚應用于Harewood大街,兩種磚都是在工廠預制好后現場安裝。該項目作為一個新建項目,不僅改善了城市的商業購物環境,同時很好地解決了新建建筑和固有環境的協調問題,保持了文脈的延續(圖4)。
2.不同材料的對比拼貼
同類材料的使用能夠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到周邊環境,但是不同材料的對比拼貼有時也能達到矛盾而又調和的效果,以Prada基金會的米蘭會址為例,址落戶于舊工業園區,基地前身是建于二十世紀早期的琴酒酒廠設施(包括倉庫、實驗室和釀酒筒倉),OMA的設計是在現址一系列的空間形態之中增添了大型展館、塔樓和影院三個新構筑物,新建建筑保留了固有的形式符號的同時,因其耀眼的金色質感而成為沉悶舊工業區的視覺中心,并且與周邊環境形成了一種既矛盾又和諧的協調感(圖5)。
三、結語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指出:“城市是一個多種元素拼貼堆疊的產物,城市的整體正是以局部拼湊的方式形成的。” 但是,拼貼不是一味的復制或照搬照抄建筑固有的面貌,而是要提取歷史文脈中的基因符號,使不同的建筑拼貼在一起時延續城市文脈,保持環境的延續性。城市的保護更新最終目的是要延續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保持其生活風貌的穩定,防止城市高速發展過程中城市風貌的基因突變。
參考文獻:
[1]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戴代新,戴開宇.歷史文化景觀的再現[M].上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3]柯林·羅、弗瑞德?科特.拼貼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顧勤芳,碩士,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