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錦萍
摘 要:社交媒介對于公共生活的影響有著非常復雜的作用機制,因為在社交媒介的助推下,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成為公共生活焦點的可能。隨著社交媒介成功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更為深刻地影響著人際關系和公共生活的發展。社交媒介的研究也成為當代最前沿也是最混亂的課題,研究者們當然不會站在同一種立場上,用相同的邏輯來對這一問題進行解釋。
關鍵詞:社交媒介;公共生活;影響;反思
一、社交媒介之于公共生活
社交媒介對于公共生活的影響有著非常復雜的作用機制。在社交媒介的助推下,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成為公共生活焦點的可能。所以,在塑造公共生活的具體方式上是不可計數的,但是整體方向是可以厘清的,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對于傳統大眾傳媒的挑戰;二、民智開啟之前的必要混亂;三、抗議行為的突發性。
(一)社交媒介相對于大眾傳媒的“退”與“進”
大眾傳媒(報紙、電視和廣播等)作為大眾文化的主要傳播方式,對于知識的傳播和民智的提升有著不可磨滅的時代意義。大眾傳媒依靠大型廣播電視公司,具有強大的信息獲取能力,并且形成了完善的信息處理機制,可以將遠隔重洋的實時消息迅速地推送到平頭百姓的眼前。盡管從生存關系上講,社會大眾是大眾傳媒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前者是后者的服務對象,也是它們的信息來源,是客戶,也是報道的主體,但是從互動模式來看,大眾和大眾傳媒之間是不平等的。大眾傳媒總是更加主動,在迎合爭取更多受眾的同時,它們也在潛移默化地誘導和操縱受眾,甚至左右輿論的方向,也就是所謂的“無冕之王”。在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媒對于信息資源的壟斷能力被相對削弱,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捕獲者和傳播者,并且真實地影響到身邊的朋友。人們似乎又回到了一個口口相傳的時代,不過此時的口口相傳已經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每一個地區的個人都可以通過連接到其他地區的個人形成一個更大區域的信息共享。而且這種形式的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受眾可以直接與新詞的發布者之間進行質疑、討論和溝通。在大眾傳媒時代,總編輯、知名的記者、制片人等等,就成了意見領袖,因為大眾傳媒是廣播式的信息傳遞,是從一個中央點向四周擴散的。他們負責挑選信息,過濾信息,是信息的“守門人”。在社會化媒體時代,這些傳統的意見領袖的地位在逐漸下降,不過過程是逐漸演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社會化媒體時代,新的意見領袖會在新的人群中產生,由于各種機緣巧合,譬如他離事故現場最近,在一個信息傳遞如此快速迅捷的時代,他就可以立即成為意見領袖,但是,一旦該事件過去,他的意見領袖地位或又恢復常態。因此,盡管網絡社會是平等的、民主的,但仍然會出現許多強的信息節點,有的信息節點是“流星”,而有的是“恒星”。
(二)網絡暴力的泛濫與前途
社交媒介主導下的信息傳播,相較于大眾傳媒,也表現出許多缺點,尤其是信息的雜蕪、觀點的非理性與情緒化。盡管有許多意見領袖在嚴肅地思考社會熱點問題,謹慎地發表看法,但是整體狀況依舊是混亂的、充滿語言暴力的。比起大眾傳媒時代觀點分明的立場,這看似是一種退步,實際上是退中有進。社交媒介在公共生活中的表現,盡管如此“亂哄哄”,如此多的暴力丑學,如此多的非理性、情緒化,但是,這樣的狀態是民智開啟前的一種“混亂”,而不是一種不可收拾的混亂。在中國的教育和思想辨爭的歷史上,很少人討論譬如公正、正義這樣一些基礎的概念,這樣一些普世價值,因此,社會化媒體表現出有利于公共話題的形成和理性思考。只有言論自由被保障和實現,只有社會化媒體繼續保持開放而非管制的狀態,信息和觀點的競爭才會“優勝劣汰”,否則,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確,會有一些謠言出現,但是因某些謠言就“拷問”公共生活的倫理底線,欲以權而管制之,就會極大地背離社會化媒體的價值主張。相反,謠言會在信息的競爭中不斷被揭穿,而最終凸顯真相。
(三)公共抗議的新特征
在巴西,犯罪不受懲罰是驅使大規模抗議的問題之一,而抗議的導火索則是公交車費漲價引發的;在突尼斯西迪布濟德,一場因蔬果零售車發生的爭吵引發了阿拉伯春天;在伊斯坦布爾,一個城市公園建造購物商場的計劃引發了騷亂。這些運動都直接與社交媒介相關,事件的導火索微不足道,卻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行動;抗議的初期只是與激起眾人憤怒對抗的情緒有關,隨后這種共同的情緒開始尋找公共生活的敵人;抗議活動是平行而機敏的,官方的反應總是垂直且僵化;年輕人稱為主力軍,通過一系列張揚戲謔的行為來表達抗議。社交媒介可以瞬間傳播引發群體公憤的公共事件,并導致人們走上街頭,采取行動。與傳統的公眾抗議相比,這些群體行為傳播更快更廣,爆發的時機更為突然,并且運動的轉向往往非常令人費解。盡管如此,社交媒介所傳導的集體行為卻差強人意,它們更像是對長期積壓的憤怒情緒的宣泄,短時間內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卻很難長期堅持,對于社會問題的改觀也沒有足夠的建設性。
二、研究者關于社交媒介的三種反思
綜上所述,社交媒介已經成功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人際關系和公共生活的發展。在21世紀初的短短二十年內,可以夸張地說,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知識分子或者大眾,其個人生活的變化幾乎都是與媒介環境的急劇改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個人生活經驗中的許多重要方面都是通過社交媒介來展示的,因為社交媒介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人們的社會經驗許多都是在社交媒介的參與之下構成的,并且是在媒介環境的不斷變化之中一次又一次被重構的。但是,面對社會媒介的迅速興起,人們在一位接受的同時,也會進行相應的反思。社交媒介的研究也成為當代最前沿也是最混亂的課題,研究者們當然不會站在同一種立場上,用相同的邏輯來對這一問題進行解釋。但是,在紛繁復雜的研究下面,還是存在集中基本的立場。
(一)批判的立場
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在秉承法蘭克福學派觀點的學者看來,凡是有利于大眾文化傳播的事物都值得警惕和批判,社交媒介文化實際上也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社交媒介的發展遵循的是資本主義的市場法則,在商業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下,社交媒介產品不過是市場上的消費品而已。作為一種商品,它是資本主義賺取利潤的工具。社交媒介開發商通過相同產品的復制和繁殖,將大眾限制于統一標準之下。任何借助社交媒介的社交行為,撇開其內容,在形式上始終是受到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限制的。這不僅會使個人喪失獨特的風格與個性,而且由于整齊劃一的形式規范以及由此導致的生活方式,控制和規范著用戶的精神和文化需要。與此理論相關的一種比較極端的說法是,將社交媒介看成是“被奴役者的消遣,給那些愚昧無知、身心交瘁、可憐蟲們三星用的娛樂……除了給人帶來自我消遣以外,它即不能撥弄出心中的火花,也不能喚醒任何希望。”
(二)協調生產的立場
消費生產的觀點。該流派認為,社交媒介并不是由某一個社會階級獨創的,或者單方面給定的,而是在社會實踐和交往中逐漸生成的,是多方面協調和互動的結果。所謂的消費實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資本主義的市場原則在運作社交媒介,進而操縱手中的消費行為并攫取巨額利潤;另一方面,受眾在消費過程中并非完全被動,他們具有獨立性和選擇性。該立場在承認社交媒介中存在著主宰與被主宰的權力關系的同時,強調了矛盾的另一方面,即受眾并不總是任人宰割的,他們可以用規避策略來與主宰者相周旋,并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因此,社交媒介的意義并不是由某種機制預先裁定的,而是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逐漸生成的。當然,消費生產論的觀點或許過于樂觀,但是這一理論將拓寬了關照社交媒介的思路,尤其是給予受眾的消費行為以積極的闡釋。
(三)媒介闡釋的立場
媒介闡釋學的觀點。這種立場的源頭是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他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令人驚駭的“媒介即訊息”的觀點,開創了媒介闡釋學的先河。在麥克盧漢看來,由于媒介是人們與外界打交道的唯一途徑,因此不同的媒介可以看成是人體不同感官的延伸,而媒介的方式決定了人類社會的交往方式,有什么樣的媒介,就有什么樣的社會關系模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發生深刻作用的是社會主導的媒介形態,而不是沒解鎖承載的信息。媒介闡釋學的思想來源并不是單一的,它許多學派和思潮都可以被吸納其中并非封閉系統,許多學派和思潮都可以被吸納其中。由媒介闡釋學同樣可以推導出后結構主義的主題批判理論,即如果人的日常經驗室友交往的媒介方式塑造的話,那么新的媒介和信息方式會促成語言的徹底重構,“這種重構會把主體建構在理性自律個體模式之外”。由此,“以往我們所熟知的現代主體就會被信息方式置換成一個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體,并被不斷質詢為一種不穩定的身份”。到此,會引出如下結論:所謂主體既不可能是先驗的,也不總是為意識形態所控制,而必然是開放的和變化的,是以具體的社會環境作為背景,在社會的交往行動和交往結構中逐漸形成的。
參考文獻:
[1]杜邁南,何姍,焦寶. 校園SNS擬態環境中人際傳播的回歸[J].青年記者. 2007,(12).
[2]段興利.網絡意見領袖的產生、特征及培養[J]. 科學經濟社會,2010,(03).
[3]恩斯特·卡西爾. 人論[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4]古玉立,李大鎏. 從 Facebook到校內網——我國校園 SNS 網站發展分析[J].南方論刊.2008,(07).
[5]喬治·H·米德. 心靈、自我與社會[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6]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7]伊尼斯. 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蔣原倫. 媒介文化十二講[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26.
[9]約翰·費斯克. 理解大眾文化[M].宋偉杰、王曉鈺譯.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63~171.
[10][13]李若萌.傳播學視角下微博符號性的三維分析[J].今傳媒.2013,(08).
[11]魯宏,黃鵬,崔政,李麗,谷雨.Web2.0 時代的網絡傳播[J] .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1)
[12]劉正榮.從非理性網絡輿論看網民群體心理[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3).
[14]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47~48.
[15]邁克爾·E 羅洛夫.人際傳播:社會交換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16]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7]彭蘭.網絡中的人際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1,(03).
[18]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與社會[M].吳松江、張文定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38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