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肖飛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政治經濟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逐漸開放,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國的油畫在良好自由的環境中獲得了迅速發展,藝術家和大師們通過研究和借鑒西方油畫創作的優秀傳統,開闊著自己的視野,努力追尋和實現油畫創作中的意境表達。“意境”,是“意”和“境”二者的有機結合,“意”就是指創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思想,“境”就是指在創作過程中所要遵循的客觀規律,“意”和“境”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情與理、形與神的辯證統一。意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重要因素,不只是在詩詞歌賦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繪畫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尤其是在油畫創作中。
關鍵詞:油畫;意境表達;創作方式
中國古代詩歌中有這樣一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在說詩歌創作中注重意境的特點,當油畫從西方傳入中國以后,我國從古至今的繪畫藝術家,在借鑒西方油畫創作優秀經驗的基礎上,聯系我國傳統藝術追求意境的獨特審美,創作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油畫,它源于西方油畫,但是又有別于西方油畫。油畫中意境的形成,依賴于創作者對自己主觀感情的恰當把握,同時也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在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備中做到主客體的高度統一,將自己所要表達的東西通過意境傳遞給觀賞者,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創作中立意、構圖、色彩、筆觸等多方面的協調。
一、意境的概念、形成、發展
童慶炳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是這樣解釋“意境”的:“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他同文學典型一樣,也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
“意境”,源于佛學,佛家認為“所觀之理謂之境,能觀之心謂之智”。所謂“智”和“境”也就是“意”和“境”了。古往今來,學者們對于“意境”的界定是有差異的,眾說紛紜,無法統一,甚至有的學者把“意境”與“意象”和“境界”混淆在一起,這種說法無疑是片面的。意境是意象的升華,是審美的深度,與境界更是有天壤之別。
在中國美學史上,“意境”的提出是比較晚的,最早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把“意境”作為“三境之一”提出來的。然而,放眼歷史,“意境”一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體現。在《易傳》中有“言象以盡意”“言不盡意”的說法;道家的美學觀追求自然率真,崇尚天地之美,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意境”這一概念,但是這也可以說是“意境”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玄學,玄學的重要命題之一就是言意之辯,其所討論的內容就是言辭與意旨之間的關系,自此開始,“意境”就通過玄學滲入到古代文人的詩歌創作中,文學批評家劉勰和鐘嶸,分別在文和詩的方面提出有關于“意境”的理論,為中國藝術創作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晉代的陸機在《文賦》中從情景交融的角度說明了意境;唐朝詩人司空圖,在王昌齡之后,也主張“思與境諧”,并直接影響了其后嚴羽《滄浪詩話》的創作;到了明朝,以“意境”來論詩論畫的人更加不計其數,比如:何景明、王世貞、鄭板橋等人,甚至清代的梁啟超、康有為等都對“意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后來,王國維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加入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意境”系列。這就是“意境”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發展,所以說,意境,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中華文化作為豐厚土壤來汲取營養才逐漸形成的。
意境具有真實性、鮮明性、新穎性的特性。意境是客觀現實反映在創作者頭腦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靠主觀臆測堆砌出來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創作者的心理呈現。從一個人的作品中意境的運用,觀賞者能夠明確體悟到創作者本身的性格特征、個人魅力和高尚品質。意境是創作者根據自己的經歷、感受等創作出來,是新穎獨特的,是抄襲所不能表達出來的。
二、中國油畫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繪畫以水墨畫最具代表性,被稱為“國畫”。油畫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明朝,有記載的應該是從利瑪竇開始的,他來華傳教,帶來大量西方油畫,但是當時并沒有引起中國畫家的重視;到了清代,傳教士不再是一個或幾個而是成批來華,并且得到統治者的重用,他們從西方帶來的油畫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自然而然對當時的繪畫藝術有一定的影響,但是遠遠不及國畫的受歡迎程度;維新變法以后,有很多有志青年到海外留學,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學成歸國,油畫才得以在國內廣泛流傳,但是礙于中西方文化的較大差異,畫家用的繪畫工具大多是以油漆、顏料來代替油料;戰爭年代,中國的油畫用來記述戰爭史實,反映民生疾苦,更有甚者,還有藝術家深入偏遠山區為自己的創作搜集素材;建國后,油畫的發展呈現“全盤蘇化”的態勢;文革期間,更是寫實主義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直到文革后,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中西方交流開始密切起來,加之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不再墨守成規,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油畫才得以發展。
油畫的發展從明朝傳入開始至今,經歷了學習、吸收、成長等過程,有過停滯狀態,也有過瓶頸時期,但是其具有的歷史價值使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后仍然能夠發展下去。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油畫在主題、題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也因為其更多地表現創作者內心的主觀感情而具有了不同于西方油畫的特點。現代開放的政治經濟環境下,中國油畫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代,其中山水風景畫占有較大比重。
三、中國油畫創作中意境的表達
西方油畫歷來被認為注重寫實,相對的,中國的油畫被認為注重寫意,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西方的風景油畫是建立在寫實主義的基礎上,而中國油畫對于意境的追求離不開長久以來的山水畫寫意傳統和人文背景,注重山水風景與畫家內心情感的高度統一,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畫家通過寫意畫來表情達意,尋求自然與內心的碰撞。
(一)追求意境要與構圖相協調
構圖,就是構圖形式。畫作中的構圖就好像模特穿衣服,要想通過衣服展現出一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美感,模特就必須要有好的身材。畫面要想帶給人一種視覺享受,就必須安排好構圖,讓構圖與意境在畫面中協調存在。最基本的構圖方式就是“品”字型構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角形構圖,一方面三角形穩定的結構在感覺上給人以安全感,從心理上給人依靠;另一方面也符合山水畫中山的結構設置;除了“品”字型結構之外,還有橫向構圖、縱向構圖和S型構圖。橫向構圖的畫作,畫面更加空曠、廣闊,使觀賞者有一種視野開闊之感,創作者也能夠在畫面中表達出更多的景物或者情境;縱向構圖,總體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受,使觀賞者一上去就可以明白畫家的意圖和想要表達的情感;S型構圖會給人以藝術的享受,溪水蜿蜒,鷹擊長空,黃葉飄落,錯落有致的曲線透露出動態的美,很有層次感。
比如,著名畫家吳作人的《黃河三門峽》,畫面上的九曲黃河蜿蜒浩蕩奔流而來,在彎曲的激流中,巋然不動的是“三門”礁石,黃河兩岸懸崖巖壁,山巒連綿起伏,在灰色的霧靄中若隱若現。彎曲的線條揮寫出黃河的氣勢磅礴,天空的橫向描繪使整幅圖畫意境開闊,垂直的礁石給人亙古不變的感受,畫家特意在粗獷雄渾的山水之間,畫出了正在鉆探施工的人們,一大一小的對比,顯示出人定勝天的決心和勇氣。
(二)追求意境要與色彩相協調
色彩,就是我們所說的色調。畫面中的色調給人以直觀的視覺感受,色彩不協調會影響觀賞者的心情,更嚴重的會直接導致畫作品味下降,協調的色彩讓人看上去很舒服,情不自禁地想要靠近它,不知不覺就會陶醉其中,所以,油畫中追求意境,要安排好色彩的搭配。如果想要畫一幅有關春天的畫,一般情況下,聰明的畫家是不會把冷色調作為主色調的,冷色調會讓整個畫面喪失生氣,原本溫暖的春天會變得陰冷,讓人毛骨悚然。如果你把暖色調用來畫冬天,也同樣會失去冬天應有的寒冷、刺骨,可見,色調的合理搭配也會影響到畫的意境。
吳冠中說:“自己作畫,一向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時竭力追求意境。”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比如《睡蓮》,蓮花的粉與荷葉不同層次的綠,色彩對比堪稱絕佳,寧靜而不俗套,新鮮而不艷麗,淡雅的畫境顯現出吳冠中作畫時對于意境的不斷追求。
(三)追求意境要與畫家個人的性格特征、生活經歷相結合
油畫中對意境的追求和詩歌中注重意境一樣,需要把景、情、境三者有機聯系在一起,才能比較完整地呈現出一幅圖畫。一座適合旅游的美麗城市不一定是畫家心儀的繪畫天堂,相反,那些雜草叢生的偏僻村落有可能成為畫家靈感的觸碰點,畫家需要在引起自身激情和靈感的景物中尋求感情的迸發點,景與情的高度統一才能在畫家頭腦中形成畫面,畫家訴諸筆端以后才能引起觀賞者的強烈情感共鳴。不同的畫家,情感經歷不同,性格特征各異,繪畫風格就會大相徑庭,甚至世界觀與價值觀的不同也能造成畫家對于意境的追求態度不同,畫家只有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結合自己的情感經歷、生活感悟,才能呈現給觀賞者一幅極具意境美的藝術作品。
四、結語
我國的油畫雖然是從西方傳入的,但是眾多中國藝術家在追求意境的征程上絲毫沒有停止,他們在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的發展不斷地努力著。盡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提升自己的藝術品味,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去,對于油畫專業的同學來說,堅持油畫創作中對于意境的追求,把握好對于構圖、色調、筆觸的安排,從而達到繪畫創作的最高水平,是一個永恒的研究話題。
參考文獻:
[1]楊先藝.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張小進.意境對當代中國油畫風景的現實意義[J].時代文學,2009,(04).
[3]葛路.繪畫美學范疇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于明.世界名畫欣賞[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